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3.4(7.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819274
  • 条形码:9787545819274 ; 978-7-5458-192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抗战史爱好者,近代教育史爱好者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与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联合编写,纪念光华大学1938年至1948年在成都办理分校的艰辛而荣光的办校历程。以两馆馆藏为基础,同时收集光华大学师生、报刊登载的反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回忆文章,成都分部办学旧址和实物遗存图片等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编档案存真,是光华大学在成都办校简史;第二编史料选辑,是张寿镛与成都与光华大学史料选 ;第三编蓉校记忆,记录光华大学课程设置与教授聘选;第四编附录,包括光华大学成都分校编年纪事等。本书能够遵循文史资料“亲历、亲见、亲闻”原则要求,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记录了光华大学教师和成都人民对光华的奉献。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发掘原始档案,选载光华大学1938年至1948年在成都办理分校的艰辛而荣光的办校历程。光华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共同源头。光华大学二十六年办学历程,正是近代中华民族求解放、求独立、求发展的真实写照。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办学期间,得到了川省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同时,光华在成都传播了现代知识,带去了文明新风,开阔了市民视野,促进了成都、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与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联合编写,以两馆馆藏为基础,同时收集光华大学师生、报刊登载的反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回忆文章,内容主要包括:1、光华大学在成都办校简史;2、张寿镛与成都与光华大学史料选 ;3、光华大学课程设置与教授聘选;4、光华大学成都分校编年纪事等。希望借此书记录成都人民对光华的奉献,传承光华精神,留存光华文脉,延续两校友谊,促进共同发展。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目录

丛书总序

目 录

**编:档案存真

第二编:史料选辑

第三编:蓉校记忆

第四编:附录


展开全部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节选

祝贺上海光华大学第八十个“六三节” ——陈述光华精神在蓉城的体现[本文作者为雷瑶芝,光华大学42级毕业生。原载庆祝光华大学80华诞《专辑》编委会编《光华历程——庆祝光华大学创建80周年暨四川光华学院建校12周年》,内部资料2005年版。] 1925年5月30日,日本在上海所办厂内虐杀我国工人顾正红,酿成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时在美国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就读的中国学生要求下半旗志哀,校方不允,并逐学生离校。当时在该校就读的中国学生553人及全体中国教师愤而离校,并设法另立学校善后,学生家长王省三先生捐大西路田地60余亩,学生家长许秋帆先生捐资5000元,以奠基础。由张寿镛先生任校长,朱经农先生任教务长,定校名为“光华大学”,即诗经所载“旦复旦兮,日月光华”之意。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于六月三日正式开学,以后每年六月三日为校庆日,即“六三”节。 1937年8月13日,日本强占上海市区,“光华大学”受到很大威胁,张寿镛校长委托商学院谢霖院长来川筹办分部,并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谢霖院长来川后,经多方奔走,1938年春由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从省库中拨款5万元资助建校。川绅张富安、张仲铭、张寿龄弟兄将位于杜甫草堂迤西田亩50亩捐作建校基地,重庆康心如、康心之、康心远弟兄捐赠建立图书馆费用,并得到四川军政大员邓锡侯,邓汉祥等的诸多帮助,“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才得以建成。 同时,在成都城内王家坝街租房,让从沪来蓉学生居住,并于3月1日起正式上课。1938年秋季招生,也在租房内上课,但均系走读。谢霖院长同时又奔忙于西郊新校舍的修建,使新校舍于1938年10月竣工,并将城内租房学生全部迁入,已建起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礼堂,男女生宿舍、教工宿舍,共房屋600余间,图书27000余册及各种仪器设备,足够学生1700人和30家住校教职之用,学校所在地也因此得名“光华村”。 1939年7月,正值抗日战争,为表达中国必胜的信心,谢霖校长率师生,在办公厅前植“V”字型双杈铁树,“V”字象征胜利,该铁树名为“光华铁树”,至今仍屹立在西南财经大学教学楼前,茁壮挺拔,铁骨铮铮,鼓励光华学子忠于祖国、勇于拼搏、好学深思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 光华校内,每周一上课前,集中师生在操场升国旗,校长几乎每次升旗后都要讲到:如非前方将士浴血抗击日本,哪来这样一个学习环境?所以,必须努力学习和工作,要“爱我中华、爱我光华”,才对得起前方将士! 教师治学严谨、从教负责。许多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课堂上常有5分钟测验,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暑期布置假期成套作业,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当时因求职不易,曾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但光华大学却在学生毕业前,凭学校与各公司、行号洽谈介绍去各地实习,大多数学生努力工作深得实习单位好评。许多单位在学生毕业后,被接纳去该处工作,学校还直接出面积极与盐管局等联系,将毕业生成批介绍去就业。对留校任教者,即以“师严而后道尊”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业精于勤”,如果教师知道的和学生差不多,就会“捉襟见肘”。“诲人”是教师的职责,不能把教学看作贩卖知识,不能把师生关系只当作知识传授,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体谅学生,急学生之所急,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这才叫做“诲人”,而且不能只是一两次,而要“诲人不倦”,不如此,就会造成“上课是师生,下课是路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蓉12年的教育思想就是如此。12年共有毕业生2352人,其中川籍学生占80%,1949年6月尚有1300余人在成华大学借读毕业,都领到上海光华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1945年10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当时教育部规定:大学不能设分部,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迁回上海。在蓉校产按张寿镛校长遗愿,留赠川人接管,于1946年2月1日交接,由邓锡侯接管,更名为成华大学,邓锡候任董事长,省参议会向传义任校长,聘苏国夫任秘书处理日常事务。一年后由留日学者王兆荣任校长。两年后王去南京参加竞选,迟迟未归,1949年秋,学校改组成临时校务委员会,由黄宪章教授任主任,江子能教授任副主任。1950年校董会改组,由彭迪先教授任董事长,聘刘星垣教授为校长,江子能教授为副校长。1951年董事长换为邱翥双,聘彭迪先教授为校长,邓作楷、江子能为副校长。 1949年11月成都解放,私立学校暂不招生,由学校校长管理,1952年多数教职工在成华大学进行思想改造学习,于10月思想改造结束。1952年10月1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向成华大学下达命令,决定该校1952年学年度开始改为公立,并将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及其他学校部分学科并入(含华西大学经济系、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重庆大学银行保险系、重庆财经学院经济系)组成“四川财经学院”、占地168.8亩。有教师137人,学生1130人,院长张绍方[ 张绍方(1912-1968),山西繁峙人。曾任四川省人委财贸办主任、四川省副省长兼财政厅长。],教务长为凌钧吉。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第二次院系调整,将革大三处的财经学科、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并入“四川财经学院”,当年招本科生188人,教授50人,副教授28人,其中有陈豹隐(中国译《资本论》**人)、彭迪先、叶圣陶[ 此处回忆有误,1949年后叶圣陶并未在校任教。(编者注)],肖公权[ 此处回忆有误,萧公权已于1947年去了台湾。(编者注)]、潘大逵、谢霖、刘心铨、杨佑之、李劼人[ 此处回忆有误,李劼人时任成都市副市长,未来校任教。]等一批知名教授及社会名流。 1959年,省委决定学校办尖端科技大学,名为“四川科技大学”,和“四川财经学院”为两个牌子,一个领导班子,设8个专业,均以数字代表系名,拨款100万元,招生300人,模型已造就,但因购置建材困难,后省委决定改为机械、化学、土木、数学力学、物理五个专业,到1962年已有毕业生。五个专业全部并入四川师范学院。 1961年因建设困难重重,省委决定撤消科技大学,与四川财经学院合并为“成都大学”。 1966年5月,中央下达“5.16”通知,学校奉命停课,建立校系两级“文化革命领导小组”,8月学生开始“大串联”,校外人员来往频繁,秩序混乱,1967年9月学校遭受外来人员武装洗劫,教学大楼被炮击,部分财产及物资被抢劫。 196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7800部队和工人阶级宣传队接管学校,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训团,八月成立“成都大学革命委员会”。 1970年2月,全校教职工与尚未分配的在校学生一千余人到仁寿县、眉山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331部队农场接受劳动锻炼,校外一些单位开始借用校舍。 1973年5月,四川省委提出、国务院教科组批示同意:“撒消成都大学”,但未执行。 1977年9月,四川省委批示,将“成都大学”校舍一分为二,东南归四川省委党校,其余留归学校,共140亩,校舍21814平方米。 1978年4月,教育部决定:在原成都大学保留的职工和部分校舍基础上,恢复“四川财经学院”,同年秋季招生356名。 197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派员来川洽谈由中国人民银行接办“四川财经学院”的有关事宜,1979年教育部下文同意将“四川财经学院”改为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198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定接受“四川财经学院”协议书,规定自1980年1月1日起,将“四川财经学院”移交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直属院校,中国人民银行把学校作为重点院校进行建设,以金融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初规划按3000名学生的规模,投资900万元,校园面积169亩,校舍面积128714平方米。 1979年开始,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多名师生赴国外讲学进修、留学和考察,邀请数十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与国外及港台地区几十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类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学校在国际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地位,为学校“教育国际工程”的实施,为将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重点大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8年复校后为社会培养财经干部,1983年被高等教育考试委员会指定学校为主考学校之一,成立有关科系组成的“四川财经学院”自学领导小组,教务处干训科指定专人负责自学考试日常管理工作,这一时期*多考生达五万人。 1985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财经学院”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1995年3月,学校在全国文科院校中率先通过“211”工程预审,1998年5月,经过“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审核和安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学校“九五”期间“211”建设可行性报告,将学校列入“211工程”、“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校,2001年7月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 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历经半个世纪、几代校领导和师生的奋斗与探索,特别是经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学校今天拥有14000多名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和14000多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相互交融,部分学科国内领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现代大学风貌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金融、经济学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研究生教育,1981年恢复招收研究生,首届招收18名,现学校有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研究生教育,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一个授权点,迄今经合并调整,已有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迄至2004年,学校共有校地三处:一处为原校本部即光华校区758亩,除原光华村正门外,在北面铁门坎处另开新校门,正对光华楼;一处在绵阳市,占地585亩,设电子商务专业、现代财务管理专业、市场网络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已有三年级学生。一处为温江新建校区,占地1000亩,教学设施完备。2004年秋季本科招生3400多人,全部入住,现只教工宿舍尚未修建。 迄至2004年,财大全日制在校生14452人,其中本科生11421人、硕士研究生2690人、博士研究生453人,此外还有一批外国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5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1万余人。 真是沧海桑田! 从1937年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成都奠基,到今天已经走过六十余年的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光华大学的名称变了,面貌变了,规模变了,也从私立大学变成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光华”象一只凤凰,经过烈火的洗礼,一飞冲天! 光华变了,不变的只有光华的精神,因为光华的精神就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光大中华的精神。光华精神永远也不会变,永远激励代代学子勇往直前。 “光华”,这个响亮的名字至今留在蓉域这片沃土上: ——西南财经大学校园又被称之为“光华园”,学生们也自称为“光华学子”。 ——1992年9月12日,学校建校40周年,将完工的大礼堂命名为“光华会堂”。 ——竣工于2000年12月的光华楼是学校“211工程”基础建设中集教学、科研、实验为一体的代表性建筑,主楼地上21层,地下1层。地面高80米,裙楼包括二栋教学楼、三个报告厅、五个实验室,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集教学、科研、实验、办公、会议等多功能为一体。 ——新建的图书、文献大楼,命名为光华财经书城,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大的财经文献中心。 ——学校的主要大道:光华南路、光华北路,也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光华大学而命名。 ——即将通车的成都到温江的高速公路,已被成都市政府命名为光华大道,这是因为这条路的起点在西南财大光华校区所在地光华村而得名,这条路也连接了西南财大在温江的分校——柳林校区。 2002年9月,“西南财大”建校50周年之际,学校与社会各界甚为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教育部长周济亲临指导,四川省、成都市领导的讲话,激励着光华学子继续前进,勇攀科学高峰,取得更好业绩。并出版了《光华日月五十春》、《情系光华》、《春华秋实》和《祝贺西南财经大学建校50年(珍藏版)》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校志(讨论稿)》专著等庆贺专集,足以证明光华精神至今仍在学校体现,此外,校庆日迎来了许多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和成华大学老校友,他们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的高度上升所鼓舞,欢快。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 作者简介

汤涛,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品牌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有《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廖世承校长与光华大学》等。金元平,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馆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