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24cm 页数: 211页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61.9(7.2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574751
  • 条形码:9787561574751 ; 978-7-5615-747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竞合问题 ; 以刑法保护著作权的现在与未来 ; 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 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数额认定问题探究 ; 刑法视野下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等。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目录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竞合问题
论机器人的法律地位及其犯罪防控
——基于科技、伦理与法治的预测
以刑法保护著作权的现在与未来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处罚界限
——以相关国际义务之履行为视角的考察
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数额认定问题探究
互联网形势下商业秘密保护研究
——以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为视角
刑法视野下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
保护领域的应用
——以3D打印著作权保护为例
网络犯罪空间的公共场所解释
——以刑法解释学为视角
侵犯商业秘密致使权利人破产的构罪分析
及常见争议焦点
网络时代知识产权检察院设置探析
——以浙江为地域标本的方案设计
刑民交叉的辨析及其一般原理之探究
比较法视野下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探究
——基于用户知情同意原则的分析
刑法语境下的大数据保护问题探究
智能驾驶行为与刑法规制
自动驾驶技术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探究
人工智能创作物之著作权归属保护
超标电动自行车及其交强险适用问题探讨
人工智能在刑事司法裁判中的应用及展望
展开全部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节选

  (一)商业实践:数字化商业秘密保护体系1.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若要保证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做到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互联网形势下,信息管理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化转变为电子信息化管理,也只有这样管理才符合信息使用的便捷化要求。入口问题:信息载体的生成。企业的商业秘密与企业的行业定位、研发进度、市场前景、企业发展战略等息息相关,商业秘密的内容选定程序设定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企业商业秘密评价机构,该机构的人员组成要呈现多元化,管理岗、技术岗、销售岗、售后服务岗、客服岗等,保证从多维度考虑信息生成之必要性、合理性及信息泄露的及时警觉性。由生成保密信息的一线工作人员逐级上报、评价机构专门考核、选定信息内容、定密级、确定可访问人员、访问和复制权限等,并对相应内容及时作出调整。若信息生成的一线人员是外聘或其他独立商事主体,则需对研发进度、文件生成形式、删除权等作出明确要求,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约定。信息呈现方式与人员匹配:数字化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首先要划分密级、每一保密信息载体设置唯一编码、每一员工设置唯一账号登录、员工职权划分及商业秘密访问权限设置、每一个保密信息载体嵌入保密条款、通过员工电子签名或指纹识别解锁、访问记录留存等等。将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国家授时中心,以保证信息生成时间证据。还可以引入*新的区块链技术,以保证信息的不可更改性和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证明力。2.保密人员的信息化保密措施保密人员访问、复制、传输商业秘密的过程,是商业秘密泄露的源头,考虑到信息的多样性,可能是技术参数、实验数据、深度客户信息等等,不同信息可以设置不同的保密措施,如限制下载、限制传输,或限制传输的流量和速度,或相应解密权限的分配、流量监控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信息安全、防止泄密。3.保密信息传递的可追踪性管理管理制度匹配商业秘密管理体系,应当对保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路径作出明确要求和网络上的限制措施。比如,可以限定,保密信息的传递仅可用邮件方式,或者公司的限制访问移动信息载体,某信息只能在公司局域网内访问和传递,不允许发送至外网。信息访问和传输记录的唯一确定性跟踪,不按照规范使用信息的限制和预警等等。(二)司法审判:司法机关突破商业秘密案件重点难点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细的规则指引,提高纠纷处理的可预见性1.将司法实践与商业实践结合,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司法实践角度给出规则指引,借助社会服务机构,将相应规则指引导入商业实践,真正做到司法为民。2.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规则指引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电子证据作为单位的证据形式予以确认,但电子证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多样化,电子证据的认定规则也应当在司法裁量角度作出灵活变通和适应,应当用于司法创新。电子证据无须拘泥于原件,其真实性更多地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借助司法鉴定、科学勘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完整的取证过程予以事先固定。已经为法院公开裁判文书所采纳的电子证据形式和证明方式有电子签名、时间戳、数据检验技术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