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338276
  • 条形码:9787518338276 ; 978-7-5183-382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内容简介

  通过录像、录音的形式对部分亲历、亲为、亲见企业发展建设的老同志进行采访,真实记录下企业创业的艰难、奋斗的幸福、发展的足迹、辉煌的成就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尽大努力去丰富和完善企业发展历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他们的只言片语间,记载了企业的发展轨迹,彰显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展示了企业的发展成就,体现了石化人的精神风貌。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目录

期颐老人的石化人生
在苦难中重生
见证新中国合成石油的诞生
苦尽甘来迎新生
筚路监缕投入复产
企业培养成就多彩人生
艰苦岁月恢复生产
耄耊之年忆往昔
看火工有颗“火热的心”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首批劳动模范
义无反顾投身创业热潮
服务生产一线的“大师傅”
甘作橡胶工业铺路石
我与锦州石化的橡胶情缘
用智慧破解催化剂难题
伴随橡胶工业的发展而成长
用奋斗书写青春年华
我们在企业奋斗的那些年
石化沃土滋养革新能手
从橡胶一线走出的工人演讲家
我以匠心待初心
再忆当年风雨兼程
永生难忘的“七〇一”装置建设
从未间断的设计之路
难以忘怀的生产往事
让计划永远走在前面
石油伉俪道不尽的炼厂情
企业重组前后的那些事
峥嵘岁月不了情
勤奋写历史 双肩担未来
老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
一位管理者珍藏的记忆
严把设备技术引进关
当好设备“保健医”
树立争创一流精神
回首企业自动化发展之路
勇立潮头竞风流
走内涵挖潜增效之路
让石化家园更加和谐美丽
攻坚克难百战多
总会计师的“理财”之道
不曾褪去的创业激情
全国劳模的淘宝记
锦州石化发展简史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光辉印记 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节选

  《光辉印记:锦州石化口述历史文集》:  期颐老人的石化人生  石油化工领域著名专家、原石油六厂合成车间主任郭雨东  献身石油,虽苦犹荣;痴心无悔,镌写春秋。98岁高龄的郭雨东老人是我国旱期人造石油开发全过程的亲历者。几经周折,我们与现居澳洲的郭老取得联系,有幸聆听郭老讲述那段难忘的锦州合成厂记忆。  辗转三月终抵锦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我原本所在的重庆北碚焦油厂停办,移交重庆动力油料厂。9月,原焦油厂厂长赵宗燠奉命启程去接收锦州合成厂。另一接收委员秦秉常也同时前往。**批接收人员程兴武、许巍文、杨国柱、彭秀纲、孔庆德、高世英、王同辰、高放照、李道炳等9人,于11月动身。我奉命与焦油厂总工程师李恩业留下办理移交,将重庆北碚焦油厂交给资委会的重庆动力油料厂。1946年3月,我带领第二批人员邓志杰、舒其茂、谢啟元、雷明镗、唐泰渊、张仲伟、张泽义、李毅忱、罗粤汉等9人去锦州。我们搭乘的新元轮,其实是一个上海商人改造的小汽艇外拖一个大木船,坐了200多人,人挤人完全不能动。走到三峡新滩,木船沉了,大家无法前往,只好凑钱买一条木船雇人划去宜昌。当时宜昌人员拥挤,又在闹瘟疫,我们好不容易买到10张汽车票。但出发前,一名同行人员染了病,我和另一位同事留下照顾他。等他病好后,我们坐上一艘运煤船辗转到了武汉,又到了上海等船,*后到达锦州已是1946年6月初了。  初到锦州合成厂  锦州合成厂是日本三井财团所建,设计规模为年产人造石油3万吨,全部采用德国专利技术,设备也有部分来自德国,*后少量关键仪表是潜艇运来的。主要设备包括96座水煤气炉,是迪地尔公司所生产,可一次做成符合费歇法合成要求的氢与一氧化碳比为2:1的气体。还有脱硫设备,56座合成炉,只完成30座,其中七八座装有钴剂,两三座装有镍剂。还有合成产品冷凝及吸附设备,由定时器自动切换操作。其他还有还原催化剂的设备及制氢、制氮、制氧设备等。日本人在建厂后试车过一次,用一半的炉子生产煤气,再通过合成炉,出了100多吨油,但这次试车失败了,把半数煤气炉也烧坏了。  日本战败投降后,苏联军队短期接管了这个厂子,他们想把重要设备拆走,但工人们不合作,白天拆下来.晚上又悄悄装回去。后来冀热辽第16军区东路部队也短暂驻扎,并在国民党军队进入锦州前,带着日本的基建厂长和德国修炉技师转移到外地。赵宗燠和秦秉常到的时候,厂子就是这样的状态。厂子*大的两个车间,一个是煤气车间,一个是合成车间。我到锦州时,程兴武分管煤气车间,许巍文分管合成车间,其他人员分散学习。我被分配到合成车间,协助许巍文工作,主要任务是摸清设备情况,了解操作过程。但厂内没有设计文件,也无操作规程,全靠日本人口头介绍。日本人建厂时所有的技术工人、操作人员都是日本派来的,本地的中国工人都是干体力活的,不掌握技术。日本战败后,主要技术人员尚留有20余人。每天我都请一位日本工程师和我在车间边走边看.边问边记。*后也请他们用英文写一些说明。合成车间当时留有五六个日本人,其中原车间主任村松太郎和一位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村濑久次和我接触*多,我向他们学了一些东西。我们在了解学习设备情况的同时也开始修复一些设备。  当时*大的问题是锦州合成厂内没有催化剂制造车间。因日本人把这里当作殖民地工厂,把关键的催化剂制造放在本土。接收人员中的知识分子和本厂的科技人员草拟了《合成燃料厂复工四分之一计划及经费预算报告》,提出“此厂为我国境内唯一之合成法人造石油厂,颇为重要,如能完成恢复四分之一计划,可供给3000辆汽车燃料之用,每年可节省百万美元外汇”,报告还附上了详细的复工经费预算、各部分工程清单、设备采购成本估算表,并建议作为战争损失赔偿,将日本催化剂制造工场拆迁至锦州,以恢复生产之需。但国民政府经济部认为恢复生产“技术太复杂,投资太多,不如买油划算”,将专家提出的建议束之高阁,接收代表于1946年10月宣布“本厂无经济价值,且已停办”。  1946年末,锦州合成厂划归新成立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管辖,管理者多出白玉门油矿,对人造油不大了解,也没有兴趣。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派副经理金开英及工程师翁心源(翁文灏之子)等来厂。我们向他们介绍了厂子的情况,他们回去后发下通知,全厂停修保存,只有研究工作继续,并划归东北炼油厂管辖。赵宗燠很失望,即去了沈阳化工厂做厂长,而秦秉常去了东北炼油厂任厂长,只留下许巍文、李道炳等继续做研究,我被分去东北炼油厂。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