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作者:宋丽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75.5(7.7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8538
  • 条形码:9787520358538 ; 978-7-5203-585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印度人民党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运用分析叙述这一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借鉴现代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重点分析了印度人民党的政治哲学思想、印度社会变迁、教派主义鼓动、选举战略和执政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印度人民党从崛起到执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教派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手交替使用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政治生态环境则是其崛起的助推器。种族主义—教派主义—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印度人民党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目录

引言
**章 印度人民党崛起的历史背景
**节 地方政党的崛起及其与全国性政党的冲突与合作
第二节 表列种姓和落后阶级的觉醒及国大党影响力的降低
第三节 教派意识的增强与宗教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宗教取向及政治态度的变化
第五节 国大党的衰落

第二章 人民同盟的历史发展
**节 印度人民同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人民同盟的建立
第三节 人民同盟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人民同盟在政治和组织上的发展

第三章 印度人民党的建立和崛起——从边缘到中心
**节 印度人民党的建立
第二节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主张
第三节 印度人民党和同盟家族的教派主义鼓动
第四节 印度人民党的实用主义选举战略

第四章 印度人民党的执政
**节 印度人民党的经济思想及政策
第二节 印度人民党的政治文化政策
第三节 外交上的大国战略与现实主义

结论
附表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节选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独立后,印度教化运动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前,印度教民族主义处于边缘地位,国大党世俗政治占主导,印度教化活动范围有限,主要聚集东北地区。60年代初,印度东北地区的分离主义活动此起彼伏,继那加武装起义之后,米佐拉姆也提出独立的要求。印度东北部地区属于边界地带,居民以部落民为主,信仰原始宗教,但基督教传教士在这一地区活动频繁,导致该地区基督教徒人数上升很快,引起同盟家族的关注。其中,那加兰因为是东北小邦中*早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而成为印度教教派主义力量的眼中钉。该邦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0%以上,印度教教派主义者习惯上称其为基督教邦。对于人民同盟而言,东北地区是边界区域,是国防要地。在这样的军事重地,基督教徒的数量如此之多,对国防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人民同盟中央工作委员会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在印度东部边境三条国际控制线所在区域划出一个小型的神权政治的基督教那加兰邦,而没有考虑大多数那加兰印度教徒的愿望,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且这样的举动也会鼓励阿萨姆境内其他分离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可能造成印度东部地区的巴尔干化。因此,它呼吁加强东北地区的交通和国防建设,增加驻军数量。在思想文化领域,同盟家族社会和宗教组织也加强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与基督教争夺部落民。为了有利于传播宗教,世界印度教大会简化烦琐的印度教宗教仪式,适应部落民出生、婚姻、死亡为中心的生活需要,同时在该地区开展福利活动,增强印度教在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宗教没有成为可以公开利用的政治筹码,因此同盟家族在这一阶段很少开展大规模的教派主义鼓动。1966年,世界印度教大会发起保护母牛运动。这一运动兼具宗教和政治目的。此时,英·甘地担任印度总理不久,执政经验不足,也不具有尼赫鲁的声望,同盟家族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发起运动,为人民同盟在1967年2月举行的选举造势。但当时的世俗主义政治并没有因尼赫鲁的去世而趋于瓦解,联邦政府态度坚决。因此,世界印度教大会的保护母牛运动没有产生社会效应。世界印度教大会因此也认识到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宗教鼓动。这次宗教活动之后,世界印度教大会很少采取宗教鼓动战略,而主要以建设性战略为主,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开展社会福利活动和宗教推广工作。这些社会福利活动和宗教推广工作促进了印度教的统一与团结,传播了印度教的宗教理念和价值体系,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社会和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较之20世纪60年代的国内国际形势,有了显著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世俗主义政治的危机使教派政治成为政治竞争的热点。此前,国大党虽然偶尔也会受到教派主义的影响,但在根本上能够坚持世俗主义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后,国大党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它所苦心营建的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刹帝利和穆斯林结合的选民库已无法保障政党稳操胜券。为了选举政治的需要,国大党也开始利用种姓、宗教等分离主义要素,导致印度政治沿着地方、种姓和宗教的路线越走越远,以至于国大党*终无法控制局面。第二,大型系列剧《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播放是印度教社会化的催生剂。1987年,印度国家电视台开始播放由拉玛南德·萨格尔(Ramanand Sagar)根据两大史诗创作的大型神话系列剧《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对播放根据两大史诗改编的电视剧,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有人将其看作大众文化的产物,有人将其视作印度文化传统的结晶,有人认为电视剧的播放会起负面效应。不论民众看法分歧有多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部反映了北印度对两大史诗解读的电视剧版本将印度传统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结合了起来。  ……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作者简介

  宋丽萍,女,1973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一直从事印度政治史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发表《印度独立以来历史教科书问题与教、俗之争》等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