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作者:[法]岱旺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34150
  • 条形码:9787511734150 ; 978-7-5117-341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内容简介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Litt eacute;rature fran aise et culture chinoise)一书是法国拉罗舍尔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岱旺教授于2011年出版的专著。该书梳理了19世纪后半叶至今一个多世纪中法国文学创作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在19世纪帕纳斯诗派中的流传;朱迪特.戈蒂埃、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女性作家笔下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印象;道家思想在20世纪诗人保尔?克洛岱尔、小说家雷蒙?格诺作品中的朦胧印记;20世纪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对中西文明碰撞的思考……作者对一个多世纪的中法文学关系进行了严谨的史实考察,其中不乏少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和发现,同时结合细致的作品分析,脉络清晰,点面结合,论述细致,非常好地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外来因素在法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岱旺教授的著作可以说是融通了汉学与比较文学两个研究领域,在翔实的文学史料基础上,对一定历史时期的中法文学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中国读者了解本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对我国汉学界、比较文学界和跨文化研究界也都是一部值得借鉴的、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目录

□□章 中国风潮 001

从“画屏式”中国到 001

“俗约化”中国:残存旧影与崭新形象 001

朱迪特·戈蒂埃之《帝龙》(1869) 005

儒勒 凡尔纳之《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1879) 013



第二章 学术东方学与文学创造力 028

泰奥菲尔 戈蒂埃之《水榭》 031

(Le Pavillon sur l’ eau)(1846年) 031

保罗?克洛岱尔之《诗人与香炉》(1926年) 039



第三章 帕纳斯派与中国 053

“蓝龙宅”里的中国客 054

《当代帕纳斯》(1866) 058

路易 布依莱与埃米勒?布雷蒙 074



第四章 中国诗歌译集:作家著撰? 089

概述 093

传播历程中的名家要著 100

诗选之于中国在文学史之地位 106

萌芽抑或巧合 111



第五章 保罗 克洛岱尔与和谐的启示 119

中国文化之精髓:汉语与古代典籍 121

文学与科学的互文与印证 131

圣托马斯 阿奎纳与老子:克洛岱尔式的融会贯通 138



第六章 女作家笔下的中国 144

朱迪特 戈蒂埃和皮埃尔 洛蒂所著《天之娇女》(1911) 148

西蒙娜 德 波伏娃的“百花时代”:《长征:中国纪行》 154

为驱除旧影像而作的“序” 157

《中国纪行》中的中国文化 159



第七章 安德烈 马尔罗:《西方的诱惑》 167

“香堡”号轮船上的遐想 171

西方的诱惑与”精神危机” 174

《西方的诱惑》的参考文献 177

凌先生的信札 181

为什么文人王洛没有得救? 187

□□□□的文体 190



第八章 雷蒙?格诺与庄周梦蝶: 195

《青花》(1965) 202

《本理》(1975) 210



第九章 精神对话 225

保罗 克洛岱尔与亚洲思想:一段奇特对话 226

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 (Oriens nomen ejus) 228

一个东方,数颗珍珠 236

程抱一诗集《托斯坎咏叹》里的中国、意大利和法国 245



结 语 261
展开全部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节选

□□章 中国风潮







从“画屏式”中国到

“俗约化”中国:残存旧影与崭新形象



19世纪,“天朝帝国”渐渐向西方人打开国门,标志着法国文学创作出现决定性转折:风靡18世纪的“画屏式”中国 (Chine de paravent)渐渐消失,让位于遍布新闻报刊和某些专业杂志插画报道中的崭新形象。游记和见闻录不断增多,亦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东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问世,并越来越频繁地被借鉴引述。另一突出特点是,在此背景下,插画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性;它参与了一种共同形象的塑造,著书人无法规避这种形象,必须对其作出反应:插画、绘图、刻本以及相片,衍生或补充了某些文学意象,从而汇聚成被称之为“俗约化”中国(la Chine ?de convention?)的种种意象。“俗约化”中国这一语辞常被使用,但其涵义仍有待厘清:它包含了自19世纪四十年代起传播颇广的典型中国形象。插画刊物(例如《插画世界》(L’Illustration)《普世报》(Journal universel),抑或著名的《环游世界》(Tour du monde))、宗教刊物(特别是信仰传播工作会(Bureau de l’ ?uvre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刊办的报纸《天主教传道团》(Les Missions catholiques),他们希望借此在家家户户激起传道“历险”的兴趣)、刻本、老套游记、以及一些文学作品插画,这些都构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素材(corpus) ,但大同小异,无甚新意。在此可以详尽总结出构成共有想象根基的所有基本意象,由□常见至□罕见为序:

外景  城市景观

人头攒动的街道、寺庙、市井等



建筑元素

宝塔、桥梁、城墙、墓地等



典型场景

街头艺人和小贩、节庆、茗茶或米饭、抬轿、严刑酷法等



战事与人口迁移



争战、动乱、操戈军士等



西方人在中国的成就



西洋建筑、领事馆、教堂或政府、工业设施、铁路等



人物形象  中国人

年轻女子、孩童、老叟、乞丐、匠人、侍从和苦力等



西方上层人物

军士、外交官、修士、商人等



中国上层人物

满清高官、文人、“总督”或“巡抚”、中国皇帝、显贵或武官等



内景 典型场景

鸦片烟雾缭绕,寺庙内景



“俗约化”中国的特点便是这些典型形象的普及。虽然内景仍属罕见,但直至20世纪初年甚至更晚时候,外景(尤其是城市景象)在上文所述素材中分量极重。西方人来华,始行其事。所有插画都标志着一种嬗变:从绘本到雕刻,再到“描摹照片”之刻本,相片底片的复制品直至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如此种种杂糅融会而前景变化莫测:其中一些形象似乎停留在“画屏式”中国;例如1885年《天主教传道团》(Missions catholiques)刊登的数幅风景画都表明旧日形象经久不灭,但在同页却又出现仿拟相片所作的刻本。

这些形象又衍绎出新,取精用弘,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便不足为奇了。插画丰富了游记,而同样的意象与典型场景也出现在文章之中,不论是报刊杂志还是文学著述。当时,公众注意力也集中到了中国时事上:这些事件使中国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且与中国对西方人在华活动和开放商贸息息相关。鸦片战争、始于1850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稍晚的1860年法国对华远征以及臭名昭著的洗劫圆明园:这些事件撼动了刚开始接触西方的中国,□开始见诸报端、游记和见闻,亦出现在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通过几部著名作品论证中国形象在法国的普及:1854年,古伯察神父(le Père Régis-Evariste Huc)的《中华帝国纪行》(L’Empire de Chine) 是重要里程碑。此书为游记,亦是以传教布道的视角写就的“关于中国的散文”,它为数位作家提供了灵感来源,其中便有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朱迪特?戈蒂埃(Judith Gautier,即俞第德)以及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后两位作者的两本小说发行甚广,因而也深刻表现出中国在文学中的形象,使之在19世纪得以普及。朱迪特?戈蒂埃的《帝龙》(Le Dragon impérial)和儒勒?凡尔纳的《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Les tribulations d’un Chinois en Chine)□初连载发行:1868年5月27日,《自由报》(La Liberté)开始刊登《帝龙》,小说颇受欢迎,该报主管公开庆贺;十余年后,即1879年七八月间,《时代报》(Le Temps)同样以连载形式刊登《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朱迪特?戈蒂埃的《帝龙》于1869年在阿尔封斯?勒梅尔(Alphonse Lemerre)出版单行本,并于1893年在阿尔芒?科兰 (Armand Collin)出版社再版。但这部小说不及后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经久不衰不断再版,至少在青年读物丛书中如此。两部小说前后相隔十余年,都体现了中国形象的嬗变,也凸显出一些恒常不变之物;所绘形象别具一格,时出新意,影响深及下一世纪文学。



朱迪特?戈蒂埃之《帝龙》(1869)



作为泰奥菲尔?戈蒂埃之女,朱迪特?戈蒂埃早年凭《玉书》(Le Livre de Jade)成名(此书将在下文提及)。这部诗集发表两年后,她又开始尝试另一番“中国题材”文学创作,这一次是以小说叙事为主。小说《帝龙》甫一问世便引发文学界一片赞誉,读者之中不乏当时□负盛名的文学大家: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以及奥古斯都?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1869年,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在阿维庸(Avignon)收到诗人亨利?卡扎里斯(Henri Cazalis)赠送的小说抄本,马拉美称其“精彩绝伦”(?une grande merveille?) 。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在《巴黎风尚》(La Vogue parisienne) 撰文,颇为牵强地将小说比作万国博览会,又言其有如真切的亚洲之旅云云,甚至宣称:从一部“异彩纷呈、妙趣横生”(?d’un prodigieux sentiment de couleur locale?)的小说中发现中国文学远比其它方式更为深远有效……

一众作家皆言《帝龙》亦是“小说”,亦是“诗歌”:事实上,这部作品别具一格,运用连载小说的各种手法,将情节虚构、对中国历史或传说的敷演、回目或行文中夹用诗词(其中几首已见于《玉书》(1867))杂糅于一体;更有数章穷尽笔墨以写一地(如北京或紫禁城)。

小说采用双线叙事,既写“史”,又言情。故事主角是一位文士,名郭立钦(Ko-Li-Tsin,音译)。当地长官文试招亲,声言谁若能“在八月之内,作诗一首,或阐玄理,或论时政,但凡超群绝伦”,则将女儿齐绮嘉 (Tsi-Tsi-Ka,音译)许配此人,郭立钦应试。整部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阐发对诗境的孜孜以求,而后又蒙上政治色彩。郭立钦遇到了一位叫大姜(Ta-Kiang,音译)的年轻农民,他不满自身命运,决意反抗满清,光复明朝。然而,当郭立钦在夕阳下看见大姜时,发现其身影竟似龙形:此影有如预言,兆示这位年轻人将继承帝国大统,登“天子”之位,但须满足一个条件……



众人无不知晓,

人影若成龙形,

亦步亦趋随行,

此人有朝一日,

定掌帝国御宝。



奇观虽为眼见,

则应缄默不言,

否则吉凶逆转,

大祸从天而降。



书中与政治有关的情节以一个奇特的秘密结社为线,此社夜间于一座 “寺庙”集会,举大姜为首。这一政治情节让人联想到太平天国起义,这段历史在小说中作了自由发挥。朱迪特?戈蒂埃后来与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合撰《天之娇女》(La Fille du Ciel,(1911)时再现了同样的历史政治情节,使大姜这个人物仿佛是历史人物洪秀全的西式传奇化身。作者叙事句句只道中国之事,从未指涉西方“列强”在扼杀这场起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广西的宗教仪式队伍(天主教传会,1885)

这是因为小说将故事设定在康熙年间(1654-1722)。故事的主线,起伏波折的情节,情感与政治交融的主题,皆围绕一位诗人与一位忠于明王朝的年轻女子的种种际遇展开,二人皆是满族暴政的牺牲品。不论故事情节,还是主题,都与孔尚任(1648-1718)的戏剧《桃花扇》中的背景、某些篇章段落和某些人物相呼应。这部问世于1699年的中国戏剧,将故事设定在南明覆亡之际,正是末代皇帝永历帝于1662年遭戮的乱世。也许是丁敦龄向年少的朱迪特?戈蒂介绍或是简述了这部剧。因为在《帝龙》成书之时,《桃花扇》尚无译本。虽然有一些惊人的巧合,但朱迪特?戈蒂埃自由想象,重组素材,另设了一个结局。《桃花扇》以文人侯方域与忠贞爱国的侍妾李香君双双入道而结束;而朱迪特这部小说的结局比《桃花扇》的结局更加恐怖血腥。

大姜身后跟随着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农,名唤尤曼丽(Yo-Men-Li,音译)。尤曼丽一心嫁大姜,大姜却对之不屑一顾。尽管如此,她后来还是为救大姜而舍身殒命,虽壮烈慷慨却无济于事。跟随大姜的还有郭立钦,既是诗人,也是大姜的侍卫。但叙事仍以诗人为核心,他或为起义大业或为儿女私情而历尽磨难,从外省到京师,从自由之身到身陷囹圄,从伉俪情深到战场厮杀,终殉亡于集体遭难之地。这是因为,在战斗的□后阶段,正统皇帝的儿子灵王在紫禁城巧遇尤曼丽时深深爱上了她,而她却试图逃跑!灵王不是通过武力平定大姜叛乱,而是将大姜身后龙影公之于众,大姜本人亦亲眼目睹……于是,虽有尤曼丽和郭立钦对大姜誓死效忠,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仍以失败告终。末章上演血腥残杀一幕,所有主要人物都被皇帝判处极刑,先后惨遭屠戮。

朱迪特?戈蒂埃很自然地使用了上文提及的构成小说虚构要素的典型意象:书中可见众多街景(第五章及其它),对北京风情的描写(第二章),对宝塔的典型联想(第四章),或是一些行刑 暴乱之景。其中一些正体现了19世纪新生的“俗约化”中国;“画屏式”中国在某些主题中依然留存,但朱迪特?戈蒂埃像在写《玉书》时一般,通过帕纳斯派的写作特点重新演绎这些形象,即便是在非诗歌的作品中。譬如,“天子”或是“龙”这些特殊意象便呼应了 “亭台”、奇珍异宝、以及象征帝王的动物图腾等往昔形象:



【……】亭台皆含珠藏玉。黄金、象牙、玉石、珐琅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璀璨生光,华彩间飞龙在天,凌于殿顶,蟠栖映日金球,爪握丝绳,万缕翻飞。其首如骆驼而须长,上悬硕珠。其角如鹿,其目如兔,其耳如牛。颈项碧绿,似蛇。背覆金鳞。其爪如鹰,其腹如蛙。声响如铜锣,吐纳如火舌。翻云覆雨,吞雷吐电;其翼大如蝙蝠,举翼而扇则暴雨倾盆 。



朱迪特?戈蒂埃笔下亦有新鲜或罕见之景,尤其是自然景色和当时仍鲜为人知的中国山景。第二十一章《白鹿谷》(?La vallée du Daim blanc?)写山谷林木葱茏,“山花烂漫”,道家“高人”隐迹其中……如此一来,涉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情节便与典型元素交织,兼以新颖别致之景。



墓地祭祖饭食(天主教传会,1885)

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对中国的表述摇摆不定:前后矛盾,悖谬交错。一方面,中国被描绘成乱世,政治波诡云谲,社会动荡不安,暴乱四起,声势浩大。故事情节融糅历史与政治,浓墨重彩写民众起义与权谋智斗——阴谋、监视、秘社与乔装屡屡可见。国家处处兵荒马乱,民众揭竿而起,书中人物都不得不“选择政治阵营”:当朝统治与前明势力较争,皇帝及其党族亲军与叛军对峙。但同时,“天朝帝国”也被描绘成“诗人的天堂”。朱迪特?戈蒂埃在后来的《奇异族群》(Les Peuples Etranges, 1878)一书中亦提到这一点:在这崇尚诗人与诗歌的国度,“智者”如鱼得水。这双重特点塑造出一个暴乱动荡而又品诗悟“道”的国度。郭立钦这个人物便体现了这些矛盾对立:他既是诗人,又是军人;既擅诗词,又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皇帝本人亦是如此,他既可以无情下令血洗叛军,也能适时恭听“智者”教诲(第二十一章)。

书中跌宕起伏的历险,情节蕴含的“历史”和政治色彩,无不流露出对中国思想的浓厚兴趣,虽然也有理解不当、不全之处。朱迪特?戈蒂埃在这部小说中未论佛教,只言儒家和道家,第二十一章尤为明显。此章出现了一位“智者”、“哲人”和“孔夫子与老子的门生”。



【……】他科头跣足,拄一根弯曲长杖。嘴巴温和,眉宇充满智慧;双目狭长,没有睫毛,闪着慈和之光。他剃发光头,下颌白须飘飘,两颊是长而密的美髯。



对这位中国老翁抑或“智者”的刻画既属于“画屏式”中国,也属于“俗约化”中国。书中只将孔夫子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用以阐发道家哲学,这在当时的法国文坛可谓标新立异。白鹿谷一章是全书□□完全以“中国式”自然风光为背景的章节,朱迪特?戈蒂埃选择在这幽美山谷中阐发道家“学说”,是因为在她看来,此处显然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道法自然。置身于“山花烂漫”之中,皇帝感到“自由适意,融于自然”。在这壶天之中,“风”送“馨香”,“音”如“乐章”。为了证明描写自然风景的重要性,作者在此引述老子之言:“见素抱朴 。”

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化(1846-2005) 作者简介

[法]岱旺(Yvan Daniel),法国拉罗舍尔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法比较文学专家,著有《克洛岱尔与中国》(Paul Claudel et l’Empire du Milieu, 2004)、《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Littérature francaise et Culture chinoise,2011)、《中国在19世纪的法国》(La Chine sur la scène fran aise au XIXe siècle,2015)、《中法语言文化交流——历史与前景》(France-Chine : Les échanges culturels et linguistiques. Histoire, enjeux, perspectives,2015)等近十部关于中法文学与文化交流的专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