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作者:马勇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23cm 页数: 395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0.3(6.7折) 定价  ¥7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版权信息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本书特色

晚清历史与人物的重新解读: 载沣是政坛新锐力主宪政,还是跳梁小丑自掘坟墓? 孙中山是百折不屈建共和,还是机缘巧合成总统? 袁世凯是致力宪政忠清室,还是觊觎权力妄窃国?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晚清政府欲通过君主立宪自救于危亡,却因出台"皇族内阁"等不当的举措,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后的机会,终被革命党人推翻的历史过程。本书为思考清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目录

  新版序

  小引

  **章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立宪反超革命

  第二章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迈出宪政**步

  一个时代开始

  重建中央与地方权力系统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权威时代:摄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归山:袁世凯归隐

  民主初步的乱象与秩序

  街头政治:国会请愿的后果

  第四章革命在危机中

  孙中山:浪迹天涯

  章太炎:弹尽粮绝

  那一拨回归主流的人

  黄花岗:背水一战

  第五章得意忘形中决策

  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

  铁路干线国有引发国进民退

  人心思乱:绅民对抗国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军与哥老会

  第六章树未倒而猢狲已散

  为什么是新军

  立宪党人闪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

  袁世凯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继独立

  第七章南北僵持

  袁世凯:绝对君宪主义者

  滦州兵谏:清廷丧失*后机会

  黄兴来了

  袁世凯抛来橄榄枝

  吴禄贞壮志未酬

  第八章和比战难: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

  君宪主义不必再提

  将袁世凯从清廷中拉出来

  满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东南光复

  第九章从君主到民主:一个艰辛的谈判

  和平仍未到绝望时候

  整合独立各省

  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了

  君主立宪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终于同意由国民大会决定政体了

  第十章帝制终结:紫禁城的黄昏

  惜阴堂高人高招

  建府开基:一个不得不出的狠招

  红脸与白脸:孙中山与袁世凯

  *后一击: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将领们

  一个王朝的尊严与潇洒

  附录


展开全部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节选

  **章革命改良二重唱 1911年1月30日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正月初一。所谓辛亥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像往常一样,辛亥年的大年初一照旧平淡无奇,该拜年的拜年,该上香的上香,京城内外一派节日气象。太阳照常升起,老百姓的日子还是那样不咸不淡,并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地方。这一天唯一值得后来历史学家反复强调的,只是发生在武昌的一件事情,即湖北革命党人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等人将先前已经存在的"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他们以研究文学为幌子,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后来又与共进社一起成为武昌首义的发难者、领导者。文学社的成立对辛亥来说,具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究竟是象征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还是象征着革命危机,或象征着革命进人低谷,其实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个人的革命 说文学社的成立意味着革命高潮的到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也就是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文学社确实和共进社发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革命。这是从后来的历史反推过来的看法,而按照当时的感觉,文学社的成立,其实标志着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低谷,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间,随着清廷立宪运动按部就班稳步推进,革命眼见着就真的没有希望了,革命者开始发急了,发毛了,于是开始一系列更惨烈的暴力革命,试图打开一个缺口,挽救革命。要弄清楚这个过程或道理,还是让我们简单回溯一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晚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起源并不是太早。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特别是面对西方"新异族"的出现,汉族知识分子久已认同了满洲人这个"老异族",久已没有传统中国士大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样的心理紧张,汉族知识分子在"我大清王朝"体制下活得也比较滋润,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当国这近半个世纪中,满洲贵族集团只是在名义上享有大清帝国的所有权,而经营权、管理权都几乎交给了汉族高官,清廷虽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岗位上设置满汉双首长制,但满大臣基本上是尸位素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要不是涉及、侵害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满大臣一般都很放手地让汉大臣尽心出力地工作。 汉族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清廷的"联合执政"统一战线弄得神魂颠倒,不分东西,即便是后来反满意识强烈的孙中山,其*初阶段也不是要反满,而是要参与联合政权,希望在联合政府中谋得一个职务,哪怕这个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幕僚角色。 1894年6月,医生出身的孙中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和药房,又通过关系找到上海名流郑观应、王韬、罗丰禄等人写了几张条子,北上天津找到当朝汉族**高官李鸿章,希望能够在李的幕府中谋得一个职务。为此,孙中山精心撰写了一篇建议书,对清政府怎样才能摆脱困境、重建辉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份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富强治国的四大纲领,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认为,这四个方面是现代西方各国富强之大经,治国之根本,是大清国继续发展应该遵行的道理,而不是只知道坚船利炮。 孙中山的这些意见,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不要忘了,他期望中的读者是李鸿章,那么从李鸿章立场看,这四点建议似乎就显得很小儿科了,李鸿章对这四点不是一般的知道,而是知道得比这还要深。李鸿章的幕僚早在十年前就向他讲述过西方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在大清高官群体中早已知道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道理,甚至知道民主,知道议院,知道立宪。即便拿孙中山的这四条建议与康有为六七年前提出的"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相比较,虽然说不上是理论上的倒退与弱化,但其思想主旨似乎还没有康有为式的政治意识,而更多地则与早期改良主义者如冯桂芬、王韬以及郑观应等人的主张相仿或相同,并没有多少独到见解。 李鸿章当然还知道,孙中山这样的上书在大清国并不是唯一的孤证或特例,在过去两百年中,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除了花钱捐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上书,万一哪一天哪份上书打动了某一位高官,那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样的终南捷径,在那个年代太正常了,孙中山这样做,康有为也这样做。

革命:晚清改革趋势与溃败 作者简介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等研究。 著有"晚清四书"系列:《觉醒》《维新》《国变》《革命》,"历史人物传记"系列:《严复传》《章太炎传》《梁漱溟传》《蒋梦麟传》,《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汉代春秋学研究》等;录有音频节目《中国文明通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