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作者:王飞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48.3(7.1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608267
  • 条形码:9787521608267 ; 978-7-5216-082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本书特色

2018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关于修订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正式将“认罪认罚从宽”确立为刑事诉讼的一项正式制度。这项制度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与我国以往的控辩对抗式刑事诉讼制度截然不同,带有某些控辩协商的味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该书以试点实践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性质、内涵、价值取向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集中探讨了开展认罪认罚协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构建思路。是这一领域难能可贵的专业图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内容简介

   该书以试点实践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性质、内涵、价值取向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集中探讨了开展认罪认罚协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构建思路。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目录

**章改革试点和问题的提出

**节改革试点概况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改革背景与试点阶段

二、速裁程序改革阶段的试点与缺憾

三、2016年以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情况

四、全流程刑事速裁模式介绍

第二节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一、理论研究概况

二、现有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范围、方向和方法

一、研究的范围

二、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关系、性质等基本问题

**节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关系

一、规范中的不同表述

二、“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

三、“认罪”“认罚”“从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对认罪认罚从宽的多维度解读

一、刑事政策的解读

二、刑事诉讼原则的解读

三、刑事司法制度的解读

第三节刑事速裁程序

一、适用范围

二、适用条件

三、程序简化

四、程序定位

第三章价值取向与制度构建方向

**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关于价值取向的理论争论及相关问题

二、两种价值在改革试点中的体现

三、价值冲突造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节刑事诉讼模式对价值取向和证明标准的影响

一、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及价值取向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对证明标准的影响

第三节效率与公正的保障机制

一、落实权利告知要求

二、完善法律帮助机制

三、有限度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反悔权

四、维持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

五、确保认罪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

六、尝试对宣告刑在拘役刑以下的速裁案件书面审理

第四章从宽的正当性及其实现机制

**节从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及原因

一、程序从宽落实不够

二、程序从简效果不理想

三、量刑从宽幅度不统一

第二节从宽的正当性

一、强制措施从轻的正当性

二、诉讼程序从简的正当化根据

三、实体从宽的正当化根据

第三节从宽的实现机制

一、落实程序从宽

二、推动程序从简

三、规范实体从宽

第五章认罪认罚协商机制的构建

**节控辩协商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一、控辩协商能增强制度内生动力

二、控辩协商能消解指控不确定性

三、控辩协商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四、控辩协商是实现两种诉讼价值的迫切要求

第二节试点阶段推动控辩协商的问题困难

一、控辩之间的协商不充分

二、量刑建议的精度不足

三、刑事诉讼观念的冲突

第三节控辩协商的域外实践与制度启示

一、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国家和地区的控辩协商实践

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国家的控辩协商实践

三、制度启示

第四节认罪认罚协商的构建思路

一、认罪认罚协商的限度:权力之维

二、认罪认罚协商的制约:权利之维

三、认罪认罚协商的范式

第五节认罪认罚协商的实现机制

一、实现有效的法律帮助

二、规范简化程序的启动

三、探索互动式协商


展开全部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节选

自序 四年磨一剑。从全国人大授权开展刑事速裁程序改革试点算起,到2018年10月26日公布并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确立为一项刑事诉讼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前后经过了四年的改革试点。试点实践印证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从试点情况来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提高了司法效率,增强了人权保障,使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制度的发展呼唤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从试点规范到法律文本只是制度成长的阶段性成果,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社会环境会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继续向前发展。理论研究必须通过对制度内在逻辑的认识与把握,结合社会实践条件的发展趋势,有前瞻性地指出制度的完善方向与建议。在试点阶段,各地区就认罪如何理解、认罚如何操作、程序如何从简、从宽如何落实等问题积极展开探索,学界也从理论上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并没有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而得到解决,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从宽如何落实的问题、控辩协商的正当性问题等,仍然有待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作出进一步解答。发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和向前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笔者亲历了改革试点,每天接触**手的素材、*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效果,近距离观察改革试点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时时思考改革的价值目标、试点得失和发展完善方向,不断尝试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改革、解读制度、分析问题、建言献策。这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为本书奠定了基础。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章是提出问题。首先介绍了改革试点的背景和阶段,改革试点的整体情况和独具特色的全流程刑事速裁模式,梳理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研究概况,然后对试点阶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出本文拟研究的四个方面问题,交代本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明确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等基础性问题。我国法律中历来就有关于认罪从宽的相关实体或程序性规定,但由于规定得不够系统、表述存在差异等原因,对“认罪”“认罚”“从宽”应分别如何理解、制度定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速裁程序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理论上仍然存在不少争议。本书认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对既有的认罪从宽制度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制度,也是贯穿整个刑事司法活动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刑事速裁程序则是集中体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项刑事简化程序。 第三章重点就价值取向决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展开论证。围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理论界仍然存在不同声音,多数观点主张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效率价值为追求目标,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公正才是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价值取向的理论争论具体到试点实践中,表现为证明标准能否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如何保障和速裁程序如何构建等具体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刑事诉讼模式的诉讼目的和价值取向,分析我国选择偏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文化原因,笔者提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没有改变我国偏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的基本判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国家是以坚守客观真实为底线与个人进行有限合作,通过对认罪认罚的被告人落实从宽,换取程序从简从快,实现效率的*大化。基于这一立场,笔者主张,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当一方面增强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落实权利告知、完善法律帮助、有限度地承认当事人的反悔权等;另一方面应通过保障值班律师的阅卷权、严格落实侦查阶段依法履职的要求、加大对认罪认罚的实质性审查力度,维持认罪认罚案件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保障认罪认罚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 第四章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不明确、争议*大的问题,即如何落实从宽。从宽既包括程序从简也包括量刑从轻,在试点实践中,不仅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率不高,简化程序适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针对不同的认罪认罚表现落实多大幅度的从宽,做法也千差万别;在理论上,关于从宽是否包含认罪从宽之外的额外认罚从宽,观点针锋相对。从宽主要是实体法问题,笔者结合刑法理论,分别论证了对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给予额外从宽的正当性,采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非监禁刑的必要性和程序从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宽的具体实现机制:一是通过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广速裁案件集中批量处理等,推动程序再简化;探索对可能判处拘役刑以下刑罚的速裁案件书面审理;简化审前程序,提高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率。二是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选择主动权,明确值班律师程序启动建议权的程序后果,平衡双方的诉讼能力。三是确定统一的规范化指引,提高非监禁刑的适用率,在归纳总结实践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从宽幅度,以落实量刑从宽。 第五章集中探讨了认罪认罚协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的构建思路。在试点阶段,参与者的政绩驱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制度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容易遮蔽协商的必要性。协商既是增强制度内生动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实现效率价值与公正价值的必由之路。域外的控辩协商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认罪认罚协商制度提供了借鉴思路。在采取偏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我国,认罪认罚协商必须以足够的犯罪事实为基础,将范围限定在对量刑等事项的协商之内,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按此要求,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协商范式。本书认为,可以选择较稳妥的**种范式,即目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的控辩协商范式,同时观察实践中的做法,再决定将来制度的发展方向。按照**种协商范式的制度设计具体建议包括:区分值班律师与辩护人定位、拓展值班律师全覆盖、改善值班律师激励机制,以实现有效的法律帮助;规范检察机关内部的案件分流机制以规范简化程序的启动;准确理解量刑公正、规范量刑建议的草拟与协商、建立科学的量刑建议考核机制,探索互动式协商等。 由于笔者学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有限,本书的错误缺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谅解包涵。如果笔者对问题的归纳分析和粗浅思考能够为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丝灵感或作为批判的标靶,对制度完善的建议意见能为将来的制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那么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点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

  王飞,男,1982年出生,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生,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调研科科长、四级高级法官。长期从事司法实务与理论研究,曾执笔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关于刑事速裁程序运行机制有关问题的调研》,参与编写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与适用》,撰写的学术论文曾荣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一等奖、最高人民法院“羊城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征文活动二等奖、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三等奖等荣誉,在《政治与法律》《法律适用》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