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作者:吕思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01-01
开本: 21cm 页数: 506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6.4(7.0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通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35923
  • 条形码:9787101135923 ; 978-7-101-1359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1. 名家众说吕思勉。“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谭其骧语)“全国中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顾颉刚语)吕思勉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语) 2. 面向高中生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中国通史》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是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面向高中生的中国通史教材。因撰写时的读者对象是高中生,故而行文白话,易读易解,简明扼要,叙述具体,少概括之辞。 3. 民国至今,畅销不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条理清晰,记述准确,多新颖独到、颇有价值的见解。自一九三四年出版后,畅销一时,先后印行近二百次,堪称一部优秀的经典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4. 全本《中国通史》。不同于市面上出版的各个版本,本版《中国通史》第五编“现代史”部分据该书一九四八年出版的修正本增加了六章有关全面抗战、建国以及战时外交与国际合作等内容。这部分对当时国内外新情况的增补,可谓迅捷,极富时代特征,饱含爱国热情,是一部有血有肉的通史教科书。

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吕思勉,著名历史学家。其所著《中国通史》(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内容分为六编,从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到结论,一贯而下,全面梳理了自上古时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一九三四年二月、八月分别出版了上、下册,是当时销量perfect的一本中国通史教科书,先后印行近二百次,后有修正本刊行。比较初版,修正本第五编《现代史》部分多了六章有关全面抗战、建国以及战时外交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内容。目前市面上通行的本子,多为初版,本版将修正本六章补排,以飨读者。

中国通史 目录

目 录

例言/1


**编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3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6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9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12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17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2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2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2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32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36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39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43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46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49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52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55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58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62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69

第二章 秦汉之际/73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78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82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86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90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94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99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103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08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112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116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120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123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130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135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38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142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146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50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53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157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161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65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16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173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182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186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90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194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198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202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205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1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215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219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26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229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233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38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242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245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49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254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58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61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267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272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276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281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86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92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298

第八章 鸦片战争/30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308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315

第十一章 珲条约和北京条约/320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324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30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335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342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348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352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356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361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365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370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374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379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384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391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395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98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403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407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413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416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419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424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428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432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435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439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442

第十五章 五卅惨案和对日之交涉/445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447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451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455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458

第二十章 全面抗战的前夕/463

第二十一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一)/466

第二十二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二)/470

第二十三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三)/473

第二十四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四)/478

第二十五章 战时外交与国际合作/482

第二十六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486

第二十七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491

第二十八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495


第六编 结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501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504


展开全部

中国通史 节选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文化两字,寻常人对于它,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是什么崇高美妙的东西。其实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各国民所处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异了。人类是富于模仿性的,见他人的事物和自己不同,自会从而仿效。而彼此的文化,遂可以互相灌输。 中国是文明古国,尤其在东洋,是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国,其文化能够裨益他人的自然很多,然而他人能彀裨益我的地方,亦复不少。 在东方,朝鲜半岛的北部,本来是中国的郡县,后来虽离我而独立,可是其民族,久经我国的教导启发。所以高句丽、百济,在四夷之中,要算和我*为相像。《后汉书·东夷传》:“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礼失,求之四夷者也。”案,貉族居本近塞,其文化受诸中国的很多,参看第二编第十一章。简直可说是我国文化的分支。而此文化,复经半岛而输入日本。日本初知中国文字,由百济博士王仁所传,其知有蚕织,则由归化人弓月君所传。这两人,据说都是中国人之后,据彼国史籍,谓王仁为汉高祖之后,弓月君为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这大约是东晋时代的事。至南北朝时,日本也自通中国,求缝工、织工。隋时,其使小野妹子,始带着留学生来。唐时,其国历朝都遣使通唐,带来的留学生尤多。归国后,大革政治,一切都取法于我。从此以后,日本遂亦进为文明之国。朝鲜是我的高第弟子,日本都是我的再传弟子了。 其在南方,则后印度半岛的一部分,自唐以前,亦是我国的郡县。所以华化亦以此为根据,而输入南洋一带。其中如澜沧江下流的扶南,其知着衣服,实由我国使者的教导。见《南史·扶南传》。又如马来半岛的盘盘、投和,其设官的制度,颇和中国相像。大约是效法交州诸郡县的。《唐书·南蛮传》。盘盘在外的官称都延,犹中国刺史也。投和,官有朝请、将军、功曹、主簿、赞理、赞府,分州、郡、县三等。州有参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有局,长官得选僚属自助。后印度半岛,其文化以得诸印度者为多,然而传诸我国者,亦不是没有了。 西南方及西方,有自古开化的印度和西亚及欧洲诸国,和东南两方榛榛狉狉的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颇能彼此互有裨益。其裨益于我*大的,自然要推印度。佛教不必说了。我国人知有字母之法,亦是梵僧传来的。《通志·七音略序》。此外建筑,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寺塔。南北朝、隋、唐,崇宏壮丽的建筑不少。绘画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佛画。雕刻之艺,亦因之而进步。其中*伟大的,如北魏文成帝时的武州石窟,及宣武帝时的伊阙佛像,武州山,在山西大同县西。伊阙,在河南洛阳县。当时虽稍劳费,至今仍为伟观。在日常生活上,则木棉的种植和棉布的织造,虽不知道究竟从哪一方面输入,然而世界各国的植棉,印度要算很早。我国即非直接从印度输入,亦必间接从印度输入的。而蔗糖的制法,亦系唐太宗时,取之于印度的摩揭陀国。见《唐书》本传。西域文化,影响于我*大的,要算音乐。自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隋时,分乐为雅、俗二部。俗部中又分九部,其中除清乐、文康为中国旧乐,及高丽之乐,来自东方外,其余六部,都出自西域。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唐太宗平高昌,又益之以高昌乐,共为十部。自古相传的百戏,亦杂有西域的成分。其中*著称的,如胡旋女、泼寒胡等都是。胡旋女,白居易《新乐府》中有一首咏之。泼寒胡,见《唐书·武平一传》。西域各国输入的异物,大抵仅足以广见闻,无裨实用。惟琉璃一物,于我国的工业,颇有关系。此物夙为我国所珍贵。北魏太武帝时,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一年。大月氏商人,来到中国,自言能造。于是采矿山中,令其制造。《北史》说:“自此琉璃价贱,中土不复珍之。”见《北史》本传。可见所造不少。其后不知如何,其法又失传,隋时,又尝招致其人于广东,意图仿造,结果未能成功。然因此采取其法而施之于陶器,而唐以后的瓷器,遂大放其光焰。见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这可称所求在此,其效在彼了。西方人得之于我的,则*大的为蚕织。此物在西方,本来*为贵重。罗马时代,谓与黄金同重同价,安息所以要阻碍中国、罗马,不便交通,就在独占丝市之利,而罗马所以拼命要通中国,也是如此。直至公元五五年,才由波斯人将蚕种携归君士坦丁。欧洲人自此,始渐知蚕织之事。 北俗*称犷悍,而其生活程度亦*低,似无能裨益于我。然而我国的日常生活,亦有因之而改变的。我国古代的衣服,本是上衣而下裳。深衣则连衣裳而一之。脚上所着的,则是革或麻、丝所制的履或草屦。坐则都是席地。魏晋以后,礼服改用袍衫,便服则尚裙襦。要没有短衣而着袴的。靴则更无其物。虽亦渐坐于床,然仍是跪坐。而隋、唐以后,袴褶之服,通行渐广。着靴的亦日多。这实是从胡服而渐变。坐则多据胡床,亦和前此的床榻不同了。历代衣服的变迁,可看任大椿《深衣释例》。这是说北族的文化,被我来取的。至于我国的文化,影响于北族,那更指不胜屈。凡历史所谓去腥膻之习、袭上国之法,无一不是弃其旧俗而自同于我的。如渤海便是一个*好的例证。其事既多,自无从一一列举了。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中叶后,却内外俱坐此弊。 其原因,起于武力的偏重。唐自府兵制坏,而玄宗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龟兹县。北庭,治北庭都护府,今新疆迪化县。河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县。陇右,治鄯州,今青海西宁县。朔方,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河东,治并州,今山西太原县。范阳,治幽州,今河北北平县。平卢,治营州,今热河朝阳县。剑南,治益州,今四川成都县。以上九节度使。岭南经略使治广州,今广东南海县。于是边兵重而内地的守备空虚,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其时,东北和西北两边,兵力尤重。而安禄山又以一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遂有潜谋不轨之心。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政事。初用李林甫为相,任其蔽聪塞明。继又因宠杨贵妃之故,而用杨国忠。国忠是和禄山不合的,又以事激之使反。公元七五五年,禄山遂反于范阳。禄山既反,不一月而河北皆陷。进陷河南,遂入潼关。玄宗奔蜀。至马嵬,驿名,在今陕西兴平县。兵变,迫玄宗杀贵妃和国忠。而父老都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太子即位于灵武,灵州治。是为肃宗。禄山本一军人,并无大略。其部下尤多粗才。既入长安,日惟置酒高会,贪求子女玉帛,更无进取之意。所以玄宗得以从容入蜀,而肃宗西北行,亦无追迫之患。禄山旋又为其子庆绪所杀,贼将多不听命令,其势益衰。于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以兵至行在。先出兵平河东,次借用回纥和西域的兵,收复两京。唐以洛阳为东京。遂合九节度的兵,围安庆绪于邺。其时官军不置统帅,号令不一,军心懈怠。而贼将史思明,既降复叛。自范阳发兵南下。官军大败。思明杀安庆绪,复陷东京。旋进陷河阳、怀州。河阳,今河南孟县。怀州,今河南沁阳县。唐命李光弼统兵,与之相持。思明旋亦为其子朝义所杀。七六二年,肃宗崩,代宗立。朝义诱回纥入寇。代宗命蕃将仆固怀恩,铁勒仆骨部人。仆固,即仆骨异译。往见其可汗,与之约和。即借其兵以讨朝义,才算把他打平。然而唐室自此就不能复振了。其原因: (一) 回纥自此大为骄横。又吐蕃乘隙,尽陷河西、陇右。自玄宗时,南诏并六诏为一,蒙嶲诏,在今四川西昌县。越析诏,亦称磨些诏,在今云南丽江县。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县。邆睒诏,在今云南邓川县。施浪诏,在洱源县之东。蒙舍诏,在今云南蒙化县。蛮语谓王为诏,蒙舍诏地居*南,故亦称甫诏。后亦叛中国,与吐蕃合。边患日棘。 (二) 史朝义败亡时,仆固怀恩实为大将。怀恩意欲养寇自重,贼将投降的,都不肯彻底解决,而就授以官。于是昭义、成德、天雄、卢龙、平卢诸镇,昭义军,治相州,今河南安阳县。成德军,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县。天雄军,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卢龙军,即范阳军。各据土地,擅赋税,拥兵自固。唐朝一方面,亦藩镇遍于内地,跋扈不听命令的很多,甚至有与安、史遗孽互相影响的。 然而根本的大患,还不在此。从来遭直艰难之会,*紧要的是中枢。中枢果能振作,不论如何难局,总可设法收拾的。而唐自中叶以后,其君又溺于宦侍。肃宗既信任李辅国、代宗又信任程元振。遂至吐蕃的兵,打入京城。代宗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洮西的神策军,自安史乱后,驻扎于此。吐蕃兵退后,宦官鱼朝恩,即以这一支兵,护卫代宗回京城。初为观军使。军将卒,军遂统于朝恩。于是神策军渐与禁军齿,唐初从征之兵,事定之后,无家可归者,给以渭北闲田,仍充天子禁卫,子孙世袭其业。变成天子的亲兵了。 代宗死后,德宗继立。颇思振作。其时昭义已为天雄所并,卢龙对朝廷亦恭顺,而成德、天雄、平卢,联兵拒命,山南东道亦叛。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县。德宗命神策及河东兵与卢龙合攻三镇,淮西兵讨平山南。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而卢龙及淮西复叛,发泾原兵东讨。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过京师,以不得赏赐,作乱。奉朱泚为主。德宗奔奉天。今陕西武功县。为泚所围攻。赖浑瑊力战,又得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入援,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围乃解。怀光恶宰相卢杞,欲面陈其奸,为杞所阻,又反。德宗再奔梁州。今陕西南郑县。于时叛者四起,而朝廷的兵力、财力,都很薄弱。不得已,乃听陆贽的话,赦其余诸人的罪,专讨朱泚。幸赖李晟忠勇,得以收复京城。又得马燧,打平河中。然而其余诸镇,就只好置诸不问了。而德宗回鉴以后,鉴于人心的反覆,遂至文武朝臣,一概不信,而专信宦官。命其主管神策军。而神策军的饷赐,又*优厚,诸军多自愿隶属。其数遂骤增至十五万。宦官得此凭借,遂起而干涉朝政。唐朝的中央政府,就更无振作之望了。 德宗崩后,子顺宗立。顺宗为太子时,即深恶宦官。及即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要想除去宦官。而所谋不成,顺宗以疾传位于宪宗,叔文等多贬谪而死。宪宗任用裴度,讨平淮西、河北三镇,亦都听命,实为唐事一大转机。宪宗被弑。穆宗即位。因宰相措置失宜,三镇复叛。用兵不克。只得赦其罪而罢兵。自此河北三镇,终唐之世,不能复取了。穆宗之后,传敬宗以至文宗。初用宋申锡为相,继又不次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都不克。甘露之变以后,帝遂为宦官所制,抑郁而崩。武宗立,颇英武,能任用李德裕,讨平刘稹之叛。宣宗立,政治亦颇清明,人称为小太宗。当德宗时,西川节度使韦皋,治成都。招徕南诏,与之共破吐蕃。文宗时,回纥为黠戛斯所破。宣宗时,吐蕃内乱,中国遂乘机收复河湟之地。天宝以后的外患,至此亦算解除。然而自宪宗以后,无一君非宦官所立,中央的政治,因此总不能清明;而外重之势,亦无术挽回,总不过苟安罢了。宣宗之后,懿宗、僖宗两代,又均荒淫。僖宗年幼,尤敬信宦官田令孜,一切都听他主持。流寇之祸又起,到底借外力打平,唐室就不能支持了。 沙陀是西突厥别部。西突厥亡后,依北庭都护府以居。后引吐蕃陷北庭。又为吐蕃所疑,乃举部归中国。中国人处之河东。简其精锐的为沙陀军。懿宗时,徐、泗兵戍桂州的作乱,北还。靠着沙陀兵打平。于是其酋长朱邪赤心,赐姓名为李国昌,用为大同节度使。后又移镇振武。国昌的儿子克用,叛据大同。为幽州兵所破。父子俱奔鞑靼。八七五年,黄巢作乱。自河南经山南,沿江东下,入浙东,经福建,至岭南,再北出,渡江,陷东都,入潼关。田令孜挟僖宗走蜀。诸方镇多坐视不肯出兵。讨贼的兵,亦不肯力战。不得已,赦李克用的罪,召他回来。李克用带着沙陀、鞑靼万余人而南。居然把黄巢打平。然而沙陀之势,就不可复制了。 黄巢乱后,唐室的威灵,全然失坠。沙陀雄踞河东。黄巢的降将朱全忠据宣武。韩建、王行瑜、李茂贞等,又跋扈关内。僖宗崩后,昭宗继立。百计以图挽回,终于无效。朝廷每受关内诸镇的胁迫,多借河东以解围。自黄巢亡后,其党秦宗权复炽。横行河南。此时朱全忠的情势,甚为危险。而全忠居围城之中,勇气弥厉。到底乘宗权兵势之衰,把他灭掉。又吞并山东和淮北,服河北三镇,并河中,降义武。取泽、潞及邢、洺、磁。连年攻逼太原,于是河东兵势亦弱,惟全忠独强。昭宗和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宦官挟李茂贞以自重。崔胤召朱全忠的兵。宦官遂劫帝如凤翔。全忠进兵围之。茂贞不能抗,奉昭宗入全忠营。于是大诛宦官。而昭宗亦被全忠劫迁于洛阳。旋弑之而立昭宣帝。九七年,唐遂为梁所篡。 这时候,除河东以外,又有吴、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六国,遂入于五代十国之世。

中国通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其一生的治学成绩,可以称之为通贯的断代史家。”(严耕望语)曾在多所大中学校任教,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吕先生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三国史话》《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中国通史》)《历史研究法》《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