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作者:雷红薇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5-01
开本: 24cm 页数: 193页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9.4(4.3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4760709
  • 条形码:9787534760709 ; 978-7-5347-6070-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本书特色

豫剧资源非常丰富,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1年和1982年的统计,戏曲有317种。豫剧,就其本源和生存环境而言是一种大众艺术,在民间生长、繁衍、传播、发展起来,并长期流行于民间。豫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深人人心,其文化精神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且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潜流,有着巨大的文化传播扩散发展的惯性。 因此,开展豫剧传播扩散研究便具有了一定意义。而由雷红薇专著的《豫剧传播扩散研究》就是其研究的一本。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豫剧的传播与发展。内容包括: 萌芽发展期豫剧的群体扩散、汇流成熟期豫剧的大众扩散、多元变革期豫剧的融合扩散、豫剧传播扩散个案研究。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前言

  绪言
  豫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它*本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文血
  脉精神,是数百年来深受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传承、人生教育
  愉悦的形式。
  一
  豫剧资源非常丰富,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1年和1982年的统计,
  戏曲有317种.豫剧,就其本源和生存环境而言是一种大众艺术,在民间生长、繁衍、传播、发展起来,并长期流行于民间。豫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深入人心,其文化精神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与式,并且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潜流,有着巨大的文化传播扩散发展的惯性。
  在中原文化土壤中孕育诞生的豫剧,近300年来经历了萌芽发展期的群体扩散、汇流成熟期的大众扩散、多元变革期的融合扩散等传播阶段,经所高台广场、舞台剧场、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扩散发展的不同时期二到20世纪80年代初,豫剧以其剧团多、演员多、观众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成为全国戏剧大家族中数一数二的重要成员,遍布河南成乡,流布全国21个省市,拥有相当可观的观众群。20世纪50年代初,香玉剧社携《花木兰》全国巡演为志愿军捐献飞机,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60年代,豫剧《朝阳沟》唱遍大江南北,使得“朝阳沟好地方”为众多人耳熟能详;70年代,常香玉的一段“大快人心事”更是令亿万人荡气回肠。随着社会的变革,社会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影、电视及众多现代流行艺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信息科学为标恚鳇现代科学技术的大董普及使用,使艺术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文化产业和音像艺术产业以及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原来居于强蜉地位,以剧场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戏曲艺术.包括豫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演出市场萧条,观众流失,剧团生存困难,演员大量改行,不少专业人士焦虑、失望,文艺理论至出现了一种悲观论调,认为“戏曲艺术是夕阳艺术”,它将“骄傲而静穆地死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国内的许多电视台都不敢将戏曲作为黄金时段的去制作播出。
  ……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目录

绪言
**章 萌芽发展期豫剧的群体扩散
一、豫剧创新萌芽期的传播扩散
二、早期豫剧发展扩散的媒介与基本形态
三、豫剧发展扩散的地域浸染

第二章 汇流成熟期豫剧的大众扩散
一、豫剧的汇流成熟
二、豫剧成熟期扩散的媒介与基本形态
三、豫剧汇流成熟的表征

第三章 多元变革期豫剧的融合扩散
一、新时期豫剧的多元变革
二、豫剧多元变革的媒介及其融合
三、豫剧多元变革的主体与受众
四、豫剧多元变革期的跨境传播

第四章 豫剧传播扩散个案研究
一、传统剧目《花木兰》的传播扩散
二、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的传播扩散
三、现代剧目《朝阳沟》的传播扩散

结语
一、豫剧传播扩散的结论与启示
二、豫剧传播扩散的走向

展开全部

豫剧传播扩散研究 节选

2.早期豫剧传播的场所  豫剧班社在民问演出场所较为固定,大多在街头、堂戏、勾栏、戏台、茶社等场。进行活动豫剧是演员的艺术+离不开演员的身体的表现与传承,离不开演员的“四法五功”‘在豫剧舞台的艺术表现中,演员的身体不再是纯粹物质的存在,而作为一种审美符'i而存在.就其传播交流而青,豫剧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承载的介质,如勾栏、舞台、灯光、布景、音响以及传播的技术而诉诸人们的视听。在豫剧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民间的傀儡、假面到定型化的服饰、化装、舞美,其演出场从庙会、草台、堂会到现代镜框式舞台、剧场,其交流与接受的方式从直面观众到对于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磁带、光盘等现代媒体的广泛借用等,无疑都属于豫剧在特定时代、特定文化和技术条件下的传播媒介。早期豫剧经历了由街头广场豫剧、厅堂豫剧、剧场豫剧的扩散过程,通过早期豫剧舞台传播的几种媒介主要分类及特征,总结早期豫剧媒介发展的规律。  (1)街头  街头是指豫剧艺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豫剧舞台传播状态。  街头广场也便成为早期豫剧的典型的萌芽和栖生之所。*初的广场演出是观众围  绕着演员、观、演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的。在豫剧生成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便是街头广场,那时的演出多在街头广场举行,故而属于广场艺术的范畴。明清时期在豫削形成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问,豫剧基本七一直延续街头广场演出的传统。据史料记载,早期豫剧在城镇的演出基本上采用“撂地为场”的形式。《武林旧事》也指出:“或有路歧,小人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所谓“不着所”、“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说明了早期豫剧艺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状态。街头广场也便成为早期豫剧的典型的萌芽和栖生之所。在传统的农村,诸如此类的广场戏曲的演出主要发生在农闲时节年数度的庙会和集市上。春冬农阏时节,许多庙会往往要持续数日乃至数十日,娱乐活动的农人们通过演戏、看戏来实现“节日狂欢”。据史料记载,早期豫剧在城镇的演出基本上采用“撂地为场”的形式,说明了早期的这些流浪艺人“路岐人”在街头广场上划地为场、随处表演的状态。街头成为早期豫剧的萌芽和栖生之所。  (2)堂戏  堂戒指在农舍堂中表演,为豫剧演出场所,即称堂会戏的演出场所随着普通  百姓对豫剧的喜爱和痴迷,渐渐影响到一些贵族、士大夫,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逐渐加入到豫剧观众的行列之中,跟普通百姓一起观看,但更多的贵族、士大夫却限于身份和所谓的修养、地位,不愿意与普通百姓为伍,共同赏戏。于是,豫剧便被士绅们自家的厅堂,并且渐成风气。厅堂豫剧亦由此而成为一道景观。  堂戏的演出一般设在室内。演出时,堂内铺上一块红氍毹(地毯),红氍毹三面设有主宾席位,大家一边看戏,一边吃喝,在“契阔谈燕”之时极尽“耳目生声色之娱”。这种厅堂戏曲是古代宴乐传统的延续,始于贵族士绅,后来衍变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称作“堂会”,百姓遇到婚殇嫁娶、贺生庆寿也将艺人请到家里吹打一番。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