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者:吴增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27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7.6(4.5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42297
  • 条形码:9787101142297 ; 978-7-101-1422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自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后,党争日趋激烈,政治几经反复,大批官员在此过程中被贬出朝廷,甚至远贬穷荒,贬谪成为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常态。政治地位的沉落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化心态,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表现。在贬谪压力下,士大夫逃避现实,避免与专制力量直接对抗,并多以佛禅消解苦痛,这种心态使得求“平淡”、尚“法度”成为北宋中后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诗人群体总体上呈现出由崇苏到学黄的转化,很终形成颇有影响的江西诗派,深刻改变了北宋中后期的文学面貌。这一切乃是宋初以来的政治文化复杂变动的结果,而贬谪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乃至决定性的因素。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目录

前言
**章 北宋中后期党争与贬谪述论
**节 学术歧异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
第三节 党争背景下的贬谪特征
第四节 党争及贬谪与士大夫的心态衰变

第二章 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
**节 从“道尊于势”到“人君之道
——“道”向“势”的转化及重新对峙
第二节 洛阳与开封一道与势的对抗
第三节 赋闲重臣的心态与文学
第四节 贬放地方的文人创作

第三章 乌台诗案与二苏之贬
**节 文化专制与《春秋》笔法的合谋
第二节 苏轼人格的自由内核
第三节 苏轼黄州期间的文化心态与创作演变
第四节 苏辙被贬筠州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创作

第四章 元祜贬谪与文学
**节 元事占更化的历史文化内蕴
第二节 车盖亭诗案的历史还原
第三节 元韦占更化与新党的文化之痛
第四节 洛蜀党争的地域背景与党人心态

第五章 绍圣至崇宁的贬谪与士人心态的嬗变
**节 从绍圣到崇宁的党争与贬谪
第二节 被贬士人的文化反思
第三节 三教合流与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

第六章 苏、黄晚期的文化心态与文学趣味
**节 苏轼岭海之谪及其文化人格的递嬗
第二节 贬谪与黄庭坚文化心态的嬗变与升华
第三节 贬谪与苏、黄晚年对平淡诗风的追求

第七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上)
**节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衰落
第二节 贬谪与苏门的文化心态
第三节 贬谪与苏、黄晚年的创作特征

第八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下)
**节 贬谪与秦观诗歌的创作演变
第二节 贬谪与晁补之的创作特征
第三节 贬谪与张耒的创作特征
第四节 贬谪与陈师道的创作特征
第五节 贬谪与苏门外围成员的创作特征
第六节 被贬重臣的儒者情怀与晚年心态

第九章 苏门贬后的交游与北宋末诗坛的衰变
**节 苏门成员绍圣后交游述论
第二节 苏轼绍圣后之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第三节 黄庭坚贬后之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第四节 秦、晁、张、陈贬谪间的交游及影响
第五节 贬谪的促动与江西诗派的流行

第十章 贬谪与文体的变异
**节 贬谪与诗的变异
第二节 贬谪与词的变异
第三节 贬谪与赋的变异
第四节 贬谪与文的变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节选

  1.讽谕现实与暗寓己志赋自骚体以来即有讽谕传统,屈原《离骚》便以相当篇幅批评楚王昏庸及楚国政治的黑暗,以致班固因不满屈原“责数怀王”而指其“露才扬己”。其后赋体由大赋而抒情小赋而骈赋、律赋、文赋,虽体有代变,但讽谕传统始终若隐若现,不绝如缕。熙宁之后,异论蜂起,旧党人物怀着忧国之心讽谕现实,相比诗文,赋虽非主要形式,但仍然有一席之地。盖因被贬者迫于政治压力,往往避免斥言时政,多以婉曲的方式表情达意,赋体婉而多讽的特点契合了这种表达需要,从而被用以言志抒怀。司马光退居洛阳期间作《稷下赋》,以苟子之口暗讽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徒有高论而无济于事。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于黔州作《放目亭赋》,以貌似洞达的口吻表达不平之鸣,“放心者逐指而丧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增愦愦。登高临远,唯放目可以无悔。防心以守国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寻常而见万里之外。”①作者借放目加以发挥,对自己多言招祸的人生进行了痛切的反思,表示要对心与口严加防范,以求免祸无悔。此赋短小精悍,表达了强烈的愤世之意。政和元年(1111),唐庚被贬惠州,作《南征赋》以抒愤。赋中历数曹魏之亡国、光武之中兴、羊祜之遗憾、屈原之悲剧,借对前代之吟咏表达复杂的思绪。在叙述曹魏之亡时,作者感叹时无忠臣,面对司马氏独揽大权、篡魏自代的野心,竟然无一直士挺身而出,“国已挹于三马,臣不闻于一鹗。岂当世之无儒,抑此病之难药”②。对历史的感叹,似乎也隐含着对权臣当政而人人苟且的政治现实的影射与批判。更引人注意的则是对屈原的咏叹,“咏九歌之余哀,闵三闾之孤趋。岂公子之足怨,实举世而无与。内不怿于女媭,外见非于渔父。持此道以奚归,亦各安于所处”。作者描述了屈原心昭日月而不为世人所知的孤独,借以抒写自己的孤愤。赋中这类含蓄的批判及怨叹往往并非感情的终点,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对高洁品格的颂扬。元丰三年(1080),苏辙被贬筠州,作《刘凝之屯田哀辞》,赞美刘凝之、刘道原父子洁廉不挠、冰清玉刚的高风,表达了追随之意。在前面的小序中,苏辙评述刘道原的品格说,“其为人刚中少容,是是非非,未尝以语假人,人多疾之”。其父刘凝之同样“以刚直不容于世俗,弃官而归老于庐山二十年矣”①。作者历数刘氏父子的遭遇,显然同时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而刘氏父子以刚直横遭排挤,自然令因兄长直言而牵连获罪的苏辙心有戚戚焉,苏辙进而联想到不食周粟的伯夷,赞美其“清”节,更加获得了一种同声相应的精神力量。刘氏父子刚直自守的形象逐渐成为士大夫膜拜并效法的范本,尤其易于引发被贬者的共鸣。元符二年(1099),晁补之贬监信州盐酒税,途中经庐山作《冰玉堂词》,赞美刘凝之、刘道原父子“翳圣贤之出处兮,惟遵道而守德”②,借以表达自己守道不屈的人格理想。愤世、怀古、颂人之外,赋体对自我情志的抒写其实更集中于咏物。赋原本即有咏物传统,屈原《橘颂》首开先河,后世则绵延不绝,遂成赋体重要题材。被贬者慑于政治威压,不便直言其志,咏物赋便成为更为适宜的形式。元丰元年(1078)六月,司马光作《灵物赋》云:“有物于世,制之则留,纵之则去;卷之则小,舒之则钜;守之有主,用之有度;习之有常,养之有素;誉之不喜,毁之不怒;诱之不迁,胁之不惧。吾不知其为何物,聊志之于兹赋。”③此赋模仿荀子五赋而作,以谜语的形式描写“灵物”形象,似以之比喻自己始终如一、不随时俯仰的坚贞品格。绍圣后,黄庭坚相继被贬至黔、州等地,其间作《苦笋赋》,抒发以直言获罪的苦闷心情。……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吴增辉,男,河北石家庄人,1970年出生。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中国文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过两项国家项目及多项省厅级课题。出版的著作有《永恒与虚无——李白的超追求与人生悲剧》(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学术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