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

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

作者:刘川著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0-01
开本: 23cm 页数: 617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1.3(7.2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657723
  • 条形码:9787544657723 ; 978-7-5446-577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 内容简介

在各类翻译实践中,工程技术翻译专业技术性强、应用范围广,而工程技术翻译学是对这类翻译进行系统总结和综合概述的新学科,是我国翻译学及应用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发展前景。 本书分基础论、客体论、主体论、总体论四大板块,涵盖工程技术翻译史、翻译客体到翻译主体、学科理论到方法论构建、宏观体系到微观操作等各个层面。作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工程技术翻译实践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八个翻译图式”作为工程技术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同时引入认知科学翻译生态学、传播学、数学、ISO9000、工程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深入阐释。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内容新颖,涉及面宽,对MTI、DTI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工程技术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工程技术翻译学导论 目录

【目录】 **编 基础论 **章 工程技术翻译学的定义 1.1什么是工程技术? 1.2工程技术翻译学的定义 1.2.1 从业者对“工程技术翻译”的称呼 1.2.2 从业者对“工程技术翻译”的认识 1.2.3 工程技术翻译学的定义 1.3工程技术翻译学与相关翻译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3.1 与科学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的区别和联系 1.3.2 与科技翻译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3.3 与企业翻译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3.4 与商务翻译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中国工程技术翻译历史概述 2.1晚清时期1840-1911)的工程技术翻译 2.1.1 引进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1.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2.1.3 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 2.2民国时期(1912-1949)的工程技术翻译 2.2.1 引进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2.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2.2.3 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 2.3“中苏友好”时期(1950-1960年)的工程技术翻译 2.3.1 引进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3.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2.3.3 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 2.4“自力更生”时期(1961-1978年)的工程技术翻译 2.4.1 引进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4.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2.4.3 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 2.5“改革开放”时期(1979-2015)的工程技术翻译 2.5.1 引进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5.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2.5.3 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 2.6新中国援外及输出工程技术项目时期(1950-2015)的翻译 2.6.1 援外及输出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成就 2.6.2 援外及输出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人员 2.6.3 援外及输出工程技术项目翻译的特点 第三章 世界各国工程技术翻译历史概述 3.1欧美国家的工程技术翻译 3.1.1 工程技术翻译的组织 3.1.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3.1.3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言 3.1.4 工程技术翻译的活动 3.2东(南)亚国家的工程技术翻译 3.2.1 工程技术翻译的组织 3.2.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3.2.3工程技术翻译的语言 3.2.4 工程技术翻译的活动 3.3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工程技术翻译 3.3.1 工程技术翻译的组织 3.3.2 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3.3.3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言 3.3.4 工程技术翻译的活动 3.4拉丁美洲国家的工程技术翻译 3.4.1 工程技术翻译的组织 3.4.2工程技术翻译的人员 3.4.3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言 3.3.4 工程技术翻译的活动 第四章 国内外关于工程技术翻译的研究 4.1 国内关于工程技术翻译的研究 4.1.1 研究的概况 4.1.2对国内研究的评价 4.2 国外关于工程技术翻译的研究 4.2.1 研究的概况 4.2.2 对国外研究的评价 第五章 工程技术翻译学的理论借鉴 5.1功能(目的)学派翻译理论 5.2传播学 5.3 认知科学 5.4生态翻译学 5.5工程哲学 5.6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编 客体论 第六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境场 6.1工程技术翻译语境场的定义 6.2工程技术翻译的情景语境场 6.2.1 工程技术翻译的对象 6.2.2工程技术翻译的时机 6.2.3工程技术翻译的时间 6.2.4工程技术翻译的场所 6.2.5工程技术翻译的客户 6.3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篇语境场 (图式) 6.3.1 语篇语境场(图式)划分的依据 6.3.2语篇(项目考察及预选)及图式A 6.3.3 语篇(项目合同谈判及签约) 及图式B 6.3.4 语篇(项目实施预备动员)及图式C 6.3.5 语篇(项目实施——建设、修改设计、安装、试车或试运营、结算) 及图式D 6.3.6 语篇(工地会议)及图式E 6.3.7 语篇(索赔与理赔)及图式F 6.3.8语篇(项目竣工与维护)及图式G 6.3.9 语篇(项目交接与终结)及图式H 第七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话语场 7.1工程技术翻译的话语者 7.1.1话语者的身份 7.1.2话语者之间的关系 7.2工程技术翻译话语的分类 7.2.1 按话语形态分类 7.2.2按发生地点分类 7.2.3 按话语功能分类 7.3工程技术翻译话语的性质 7.3.1 整体的同一性 7.3.2 长期的矛盾性 7.3.3业主-监理联盟话语的暴力性 7.3.4承包人话语的反暴力性 7.3.5跨文化性 7.3.6可操作性 7.4工程技术翻译的话题 7.4.1 话题的定义 7.4.2 话题的构成 7.4.3 话题的分布 7.4.4 话题的熵 7.5工程技术翻译的话轮 7.5.1 话轮的定义 7.5.2 话轮的构成 7.5.3 话轮的模式 7.6工程技术翻译的话步 7.6.1 话步的定义 7.6.2 话步的构成 7.6.3 话步的模式 第八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语域 8.1 工程技术翻译的一般语域 8 .1.1 口译的一般语域模式 8.1.2 笔译的一般语域模式 8.2工程技术翻译的特殊语域 8.2.1 口译的特殊语域模式 8.2.2 笔译的特殊语域模式 8.3 工程技术翻译的方言语域 8.3.1 九个英语方言区及方言语域基本模式 8.3.2 方言语域口译区别模式 8.3.3 方言语域笔译区别模式 8.4工程技术翻译的知识语域 8.4.1 学科知识语域 8.4.2 技术知识语域 8.4.3 公关知识语域 8.4.4知识语域的模式 第九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词汇和语句 9.1工程技术翻译词汇的基本性质 9.1.1 基义多于陪义 9.1.2学科义位多于普通义位 9.1.3具象性多于抽象性 9.1.4上下义结构、总分结构、序列结构 9.1.5大量的词汇变体 9.2工程技术翻译词汇的民族性 9.2.1 词汇民族性的产生 9.2.2 词汇民族性的表现 9.2.3 词汇民族性的意义 9.3按客户群进行词汇分类 9.3.1 客户群分类词汇的理据 9.3.2 客户群分类词汇的集合 9.3.3 客户群分类词汇的特点 9.3.4 客户群分类词汇的运用模式 9.4按项目文件进行词汇分类 9 .4.1 项目文件分类词汇的理据 9.4.2 项目文件分类词汇的集合 9.4.3 项目文件分类词汇的特点 9.4.4 项目文件分类词汇的运用模式 9.5 按语用范围进行词汇分类 9.5.1 语用范围分类词汇的理据 9.5.2 语用范围分类词汇的集合 9.5.3 语用范围分类词汇的特点 9.5.4 语用范围分类词汇的运用模式 9.6 工程技术翻译语句的难度 9.6.1 语句难度的参数 9.6.2 语句难度的确定 9.7 工程技术翻译语句难度的分布 9.7.1咨询话语的语句难度 9.7.2合同话语的语句难度 9.7.3技术话语的语句难度 9.7.4指令话语的语句难度 9.7.5宣读话语的语句难度 9.7.6五种语句难度的比较 第三编 主体论 第十章 工程技术项目的翻译者 10.1 工程技术翻译者的分类 10.1.1建构翻译者与自然翻译者 10.1.2 专职翻译者与兼职翻译者 10.1.3 按岗位分类的翻译者 10.2 工程技术翻译者的权力 10.2.1 翻译者话语权的定义 10.2.2 口译者的话语权 10.2.3 笔译者的话语权 10.3工程技术翻译者的伦理 10.3.1 翻译者伦理的含义 10.3.2 口译者的伦理 10.3.3 笔译者的伦理 10.3.4口译者伦理与笔译者伦理的比较 10.4工程技术翻译者的风格 10.4.1 口译者的风格 10.4.2 笔译者的风格 10.5工程技术翻译者的身份 10.5.1 翻译者的基本身份 10.5.2 翻译者的隐喻身份 第十一章 工程技术翻译者的认知过程 11.1口译和笔译是不同的认知过程 11.1.1口译和笔译的神经语言学依据 11.1.2口译和笔译的语言驱动方式 11.2工程技术口译者的认知过程 11.2.1一般性口译过程的研究 11.2.2 工程技术口译者的感知过程 11.2.3工程技术口译者的记忆过程 11.2.4工程技术口译者的加工、转换、产出过程 11.2.5 工程技术口译者的监控过程 11.3工程技术笔译者的认知过程 11.3.1一般性笔译过程的研究 11.3.2. 工程技术笔译者的感知过程 11.3.3工程技术笔译者的记忆过程 11.3.4工程技术笔译者的加工、转换、产出过程 11.3.5工程技术笔译者的监控过程 第十二章 工程技术翻译者的思维场 12.1工程技术翻译者思维场的定义 12.1.1思维场的定义 12.1.2思维场的特征 12.2工程技术翻译者思维场的发展期 12.2.1 潜思维期 12.2.2 趋显思维期 12.2.3 显思维期 12.3 工程技术翻译者的抽象思维场 12.3.1 抽象思维场的概念 12.3.2 抽象思维场的判断 12.3.3 抽象思维场的推理 12 .4工程技术翻译者的形象思维场 12.4.1 形象思维的分类与性质 12.4.2 形象思维的规律 12 .5工程技术翻译者的灵感思维场 12.5.1 灵感思维场的性质 12 5.2 灵感思维场的规律 12.6工程技术翻译者思维场的工程效应 12.6.1工程价值定向效应 12.6.2逻辑—超协调逻辑效应 12.6.3容错性效应 第四编 整体论 第十三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性质与特征 13.1工程技术翻译的多维性质 13.1.1 翻译生态的一个因子 13.1.2 理、工、文科的衍生品 13.1.3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3.1.4 引进(输出)工程技术项目的子项目 13.1.5 多种思维的结果 13.2工程技术翻译的工程性特征 13.2.1 全员性 13.2.2 全过程性 13.2.3 质量监控性 13.2.4 客户需求至上性 13.3工程技术翻译的精确性特征 13.3.1工程技术翻译的精确性 13.3.2 精确翻译原文语义 13.3.3 完整翻译语篇(语段) 13.3.4 贴切翻译语篇(语段)风格 13.4工程技术翻译的强制性特征 13.4.1 翻译岗位的强制性 13.4.2 翻译行为的强制性 13.4.3 翻译效果的强制性 13.5工程技术翻译的复合性特征 13.5.1 语场(过程、语域)的复合性 13.5.2 语场(翻译环境)的复合性 13.5.3 语旨(话语者关系)的复合性 13.5.4 语式的复合性 第十四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标准体系 14.1工程技术翻译标准的定义和性质 14.1.1“标准”、“原则”、“规范”和“建议标准” 14.1.2工程技术翻译标准的性质 14.2 工程技术翻译的一级标准——核心理念 14.2.1核心理念的一般内涵 14.2.2 核心理念的表述和解读 14. 3工程技术翻译的二级标准——共同原则 14.3.1二级标准的参考依据 14.3.2共同原则统摄的内容 14.3.3共同原则的表述和解读 14.4工程技术翻译三级标准的技术参数 14.4.1设定技术参数的必要性 14.4.2 口译的技术参数 14.4.3 笔译的技术参数 14.5 工程技术翻译的三级标准——实施规范(图式适用) 14.5.1图式A(项目考察及预选)的翻译规范 14.5.2图式B(项目合同谈判与签约)的翻译规范 14.5.3图式C(项目实施预备动员)的翻译规范 14.5.4图式D(项目实施)的翻译规范 14.5.5图式F(工地会议)的翻译规范 14.5.6图式E(索赔与理赔)的翻译规范 14.5.7图式G(项目竣工与维护)的翻译规范 14.5.8图式H(项目交接与终结)的翻译规范 14.6 工程技术翻译的三级标准——实施规范(岗位适用) 14.6.1 工程技术翻译的岗位 14.6.2首席翻译的职责及翻译规范 14.6.3终审翻译的职责及翻译规范 14.6.4 项目翻译的职责及翻译规范 14.6.5公关翻译的职责及翻译规范 14.7 工程技术翻译的三级标准——实施规范(客户期待) 14.7.1 构建客户期待规范的必要性 14.7.2 高级技术管理层客户群的期待翻译规范 14.7.3中级技术管理层客户群的期待翻译规范 14.7.4初级技术管理层客户群的期待翻译规范 第十五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方法论 15.1 工程技术翻译方法的分类 15.2 工程技术翻译的元方法 15.2.1 元方法的概念 15.2.2元方法的获得 15.2.3元方法的监控 15.3 基于目标的翻译方法 15.3.1基本交流翻译策略 15.3.2要件式翻译策略 15.4 基于过程的翻译方法 15.4.1构建组合式翻译策略的理据 15.4.2全译-直译策略 15.4.3全译-意译策略 15.4.4变译(摘译)-直译策略 15.4.5变译(编译)-直译策略 15.4.6变译(译述)-意译策略 15.5基于手段的翻译方法 15.5.1“手段”的定义 15.5.2人工翻译策略 15.5.3机器翻译策略 15.5.4计算机辅助翻译策略 第十六章 工程技术翻译的教育论 16.1工程技术翻译教育的迫切性 16.1.1中国并非“二语”国家 16.1.2中国工程师需要翻译者 16.1.3 引进(输出)工程需要合格翻译者 16.2中国工程技术翻译教育概述 16.2.1 二00七年以前的情况概述 16.2.2 二00七年以后的情况概述 16.3工程技术翻译教育的目标 16.3.1“万金油”型翻译者 16.3.2“译员+工程师”型翻译者 16.3.3“工程师+译员”型翻译者 16.4工程技术翻译教育的路径 16.4.1树立工程技术翻译服务意识 16.4.2建立完善的工程技术翻译学位制度 16.4.3 设置充实的工程技术翻译课程体系 16.4.4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16.4.5开展工程技术翻译教育的研究 结束语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