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56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1.7(4.9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版权信息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本书特色

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者无意识中的内容,总是与远古的神话遥相呼应。在《英雄与母亲》中,荣格借用诸多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以及原始文化的图画,来确认这种特殊的心理联结,为其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做论证。相比于弗洛伊德,荣格更加注重象征背后的原型意象及其表达,并从文化的视野来扩展对“力比多”概念的理解。因此,本书成为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开端,也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内容简介

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者无意识中的内容,总是与远古的神话遥相呼应。在《英雄与母亲》中,荣格借用诸多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以及原始文化的图画,来确认这种特殊的心理联结,为其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做论证。相比于弗洛伊德,荣格更加注重象征背后的原型意象及其表达,并从文化的视野来扩展对“力比多”概念的理解。因此,本书成为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开端,也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目录

一 引 言
二 力比多的概念
三 力比多的转化
四 英雄的起源
五 母亲与重生的象征
六 挣脱母体的战斗
七 双重母性
八 献 祭
九 后 记
附录:米勒的幻想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节选

  二力比多的概念弗洛伊德在其《性学三论》中提出了他的“力比多”概念。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在《性学三论》一书中,他是从性的角度出发对力比多进行定义的。力比多出现时似乎进行了“置换”,置换成了“力比多流”的形式。这种置换后的力比多流可以融入身体其他不同的功能和区域中,而身体的这些不同功能或区域事实上已与性毫无关系。这一事实使弗洛伊德将力比多比喻成一条河流,这是一条可以被分支,可以被筑坝,又可以被溢出从而流入支流中的河流等。因此,尽管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定义为性,但他也并非像人们通常所猜想的那样,用性这个术语来诠释一切。他只是认为:确有某些特殊的本能力量存在,而这种本能力量的本质我们尚不明了。不过,他是一定要把那种占用这些“力比多流”的能量归因于性的。在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一种假定,即“本能丛集”的存在。在这些“本能丛集”中,性本能只是作为其中一部分而出现。在临床中我们已经经历过一种事实:性本能侵蚀到其他本能的范围中去。由此而来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便认为,一种神经系统的本能力量恰恰对应于那些被其他的、无性的本能功能所占据了的“力比多流”中的本能部分,这已经成为神经症心理分析的关键原则,也是维也纳学院崇尚的信条。不管怎么说,一些时间之后,弗洛伊德本人也不得不认真思考,力比多*终是否不可能与通常意义上的利益相一致。(在这里我想说,这是由一个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引发的思考。)下面我逐字逐句摘录在这里,以便做一个很好的说明:由此引发的第三种思考是:我们是否可以假定,力比多与外部世界的总体分离是一种足够有效的中介力量,从而导致“世界末日”观的产生?或者说,个体依旧留存的自我中心式的全神贯注已不足以有效地维持他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一致?为了满足这一难题的需要,我们必须作以下假定中的一种。要不,我们就假定对性欲本能的贯注(即来自性本能的兴趣)在总体上与个体兴趣是一致的;要不,我们就必须承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具有非常广泛干扰作用的力比多能量相应地也产生了对自我贯注的广泛干扰。然而,迄今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把握还相当生疏,面对它们,我们颇有些束手无策。假如我们以某种雄厚的本能理论基础为出发点,那么结果将会截然不同;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拥有任何此种理论。我们把本能视作处于肉体和心理之间较前沿的一个术语,视作各种官能力量的心理表征。进一步讲,我们接受了这种自我中心本能与一种性本能间普遍的差异;因为这种差异看起来很符合一种生物学观点,即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种族延续。但除此之外,只有诸如此类的假说(那些被我们已经捡起来无数次,又无数次准备将其放下的假说),帮助我们在朦胧晦暗的心理过程的混乱中寻找自己的“轴心”。我们之所以对病理性的心理过程进行这样的分析和研究,就是期望这些工作能够促进我们对本能理论的理解并得到一些结论。然而,至今上述工作仍处于襁褓之中,只有个别研究人员在做,而我们在他们身上所寄托的希望还依旧保持在“来日方长”的状态。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终还是认定偏执狂患者的病理改变足以用性力比多的退行来解释。他说道:因此,在我看来,在更大的可能性上,偏执狂患者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改变,可以完全地或大部分地解释为其力比多兴趣的丧失。在这一段中,弗洛伊德开始讨论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广为人知的现实感缺失的问题,我在《早发性痴呆病心理学》一书中也对此问题曾给予关注:早发性痴呆患者的心理情形是否仅仅可以回溯到力比多状态的退行?一般情况下,这种力比多是否与其目标利益相吻合?按照让内(Janet)的说法,我们很难把正常的“现实功能”假定为仅通过力比多流或爱欲兴趣而实现维持。事实上,在许多病例中,真实感已经全然消失,以致患者身上无法表现出丝毫的心理适应的迹象(在这些状态下,真实已经被深深地埋藏在无意识内容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不只是爱欲兴趣,而且还包括患者的其他一切的兴趣都已完全熄灭,只残存着点滴余烬,与之一道消失的还有患者与现实之间的整个联系。假如力比多真的只是性的欲力,那么太监的情形又当如何?他们被割去的器官恰恰是力比多兴趣的寄托之处,但他们也并不一定就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反应。力比多流这个术语中暗含着某些相当值得质疑的问题。许多带有明显性含义的内容和过程其实不过是一些隐喻和类比,比如用“火”比喻激情,“热”代表愤怒,“婚姻”象征某种纽带或联合等。大概没有人会认为那些整天忙着连接阴阳管道接口的管道工,摆弄阴阳适配插座的电工都是“力比多流”特别丰富的人吧?早些时候,我曾在《早发性痴呆病心理学》这本书中使用了“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这种说法。因为在这类患者身上缺失的显然并不仅仅是爱欲兴趣本身。如果人们试图单纯以爱欲的退行来解释精神分裂症状态下人与世界关系的疏离,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典型的弗洛伊德式套路,把性观念夸大到过于膨胀的程度。那时,便不得不宣称人与世界间的一切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性关系。如此一来,性的观念就变得过于宽泛而含混,它本应具有的所有意义从而也被剥夺掉。当下流行的所谓“意淫或精神性欲”之说法正是“性”这一概念膨胀的明显表现。但在精神分裂症的状态下,患者现实感的缺失远远地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性”这一概念所能被置放的相关意义的缺失。患者的“现实功能”已经缺失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以致一定程度上的性本能的力量也都缺失了,这让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我们还有一些理性的话,他们怎么能够保持与现实间的联系?!因为现实绝不只是一种性的功能而已。退一步讲,即使这种主张是真的,那么神经症患者的力比多内倾岂不是必然要导致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的脱离现实的症状吗?实际情况如何呢?远非如此。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曾经指出的,性的力比多的内倾和退行所导致的*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神经症,而不至于是精神分裂症。我在《早发性痴呆病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对性理论采取了一种有所保留的态度,主要是基于当时口述的、一般意义上的力比多的意义。尽管,事实上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些心理机制,但在当时的那种状态下,单从片面的性理论出发,我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功能性紊乱对性领域和其他本能领域的影响同样强烈。在我看来,“能量说”的解释似乎比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中设定的信条更符合事实。这使得我把“心理能量”与“力比多”统一了起来。后者指的是某种不受道德或任何其他权威约束的欲望或冲动,它是自然状态下的欲望。从遗传学角度看,力比多是和饥饿、口渴、睡眠和性欲一样的身体需求,再加上情绪状态或心情,这便构成了力比多的本质。在高度复杂的人类心灵中,以上所有因素都有其自身的分化及更精细的分支。但毫无疑问,即使*高级别的分化也是由较简单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今天看来并无一丝性色彩的许多复杂功能,*初也是来自生殖本能的演化。正如我们所知,动物王国的繁殖原则从上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从需要大量配子生成的偶然结合式受精方式,渐渐过渡到无须过多配子,且能为幼仔提供有效保护的更有把握的受精方式。产生卵子和精子的数量减少,原本供给此种生理功能的能量便被大量解放出来,它们很快寻找并找到了新的释放途径。因此,我们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艺术冲动的*初躁动,但它仍然从属于生殖本能,而且只在繁殖季节中有所表现。随着以上生理现象的有机固化并获得了功能上的独立性,它们渐渐地褪去了*初的性色彩。就拿音乐来说,尽管它*初无疑从属于繁殖领域,但如果我们现今把音乐和性归入同一范畴,则是一种不当的、异想天开的泛化。这样的观念就好比因为科隆大教堂主要是用石头砌成的就把它放在矿物学课本里讨论一样。因此,如果把力比多理解成单纯的繁殖冲动,那就等于把自己局限于一种观念之中,即认为力比多与饥饿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观念范围内。这就如同说,种族存续的本能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是两码事。当然,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人为的区分。我们只是看到一股持续的生命驱动力,一种通过个体存活而寻求确保种族延续的生存欲望。至此,我们关于“力比多”的概念恰好与叔本华的“意志论”不谋而合,认为外显的可见行为只能被当作内在意志或欲望的外显表现而把握。哲学上把这种将心理感知投放进物质的现实世界的现象称为“内向投射”。通过内向投射,人眼中的世界图像便被主观化了。也正是由于这一同样的过程,物理学上的力学概念才得以存在。伽利略曾恰如其分地指出,“力”这个概念的起源来自人类对自身肌肉力量的主观感知。同样,“力比多”作为欲望的概念是对心理能量过程的解读,我们所体验到的恰恰是这种能量的欲望表现形式。在这个表层之下有些什么,我们知之甚少,就像我们并不了解人的心理本身究竟是什么一样。既然前面我们已经做出了大胆的假定,推测原来用于产生卵子和精子的力比多现已转而有机地固着于另一种功能(比如筑巢功能)当中,无法再被利用于别的方面,那么我们现在便只能把所有的欲求,包括饥饿和本能在内—无论你怎样理解它,一视同仁地看成能量现象。由此观点出发,“力比多”概念便延展成为一个表达笼统意向性的概念。正如上面来自弗洛伊德的引文所示,我们对人类本能的性质及其心理推动力所知甚少,不足以以此认定任何一种本能较其他更为重要。因此,当谈到“力比多”问题时,我们*好的建议是把它理解成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具有这样的价值,即它能够被传达到任何一种活动领域中—无论是力量、饥饿、仇恨、性,还是宗教,但从来不表现为哪一种特定的本能形式。正如叔本华所云:“意志,就其本身来说,与其作为‘现象的显现’有着极大的不同,且完全超脱了任何现象显现的具体形式。只有当意志转化成能被感知的现象时,才会产生出其显现的具体形式,故这些形式只能影响到意志的客体性,而与意志本身无关。”无数神话学和哲学尝试都曾试图对这种只能由人的主观经验感知的创造性力量进行系统阐释和形象化的表达。这里举例为证:请读者想一想赫西奥德(Hesiod)诗篇中的爱神厄洛斯(Eros)对宇宙起源的重要意义,还有俄耳甫斯秘教所崇拜的法涅斯神(Phanes),那位闪亮者、创造者、“厄洛斯之父”的创世意义。在俄耳甫斯教中,他的意义等同于普里阿波斯;他是阴阳合体的,相当于底比斯的狄俄尼索斯—利西乌斯(Dionysus Lysius)。3俄耳甫斯教中法涅斯神的意义与印度教中的爱神伽摩(Kama)相近,同样也是一个天体演化的原理。在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Plotinus)看来,“世界魂”就是理性流溢的能量。他把原初的创世要素“太一”比作光,把“理性”比作太阳,把“世界魂”比作月亮。他又把“太一”比作父,理性比作子。被描绘成乌拉诺斯(Uranos)的“太一”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统辖可见世界的是儿子克洛诺斯(Kronos),而“世界魂”宙斯又从属于后者。因此,“太一”,或整体中存在的实体(ousia),被普罗提诺描述为“本质性”的东西,以上是它所生发出的三种形式,故有“三位一体”之说。正如德鲁兹曾经指出的,这也是基督教历史上经尼西亚(Nicaea)教义大会和后来的君士坦丁堡教义大会确定的“三位一体”教义所遵循的程式。在此补充一点,即某些早期基督教派赋予圣灵某种母性意义(世界魂或月亮)。根据普罗提诺的说法,“世界魂”具有分裂及可分性倾向,这是所有变化、创造和繁殖的必要条件。它是一种“无止境的生命全体”与整体能量;它是一个活的观念有机体,观念只有在它里面才能产生效力,化为真实。“理性”是“世界魂”的起源,是“世界魂”之父,“理性”所孕育的,是由“世界魂”诞生现实。“理性所孕育的,以逻各斯(Logos)的形式由世界魂诞生出来,后者使其充满意义,酣然沉醉,犹如啜饮过天上的神酒。”这神酒和苏摩酒一样,都是能带来丰饶和永生的仙饮。“理性”使“灵魂”“世界魂”结果,作为超灵,它被称为神界的阿芙洛蒂忒,作为“下界之灵”,它是地上的阿芙洛蒂忒。它了解“生育的产痛”。阿芙洛蒂忒的鸽子之所以成为圣灵的象征,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能量说的观点将心理能量从一种太过狭隘的定义束缚下解放出来。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本能的进程,常在涌溢的能量作用下强化到惊人的地步,而无论这能量来自何方。不仅在性的方面如此,在饥饿、口渴等方面也一样。一种本能能够因另一种本能的兴起而暂时失去生命的潜能,这是普遍适用于一切心理活动的规律。那种认为只有性才会影响到生命潜能丧失的观点,无异于在心理学中再现物理学和化学中的燃素说。弗洛伊德本人对现存的本能理论也有着某种疑问,他这种想法是很有道理的。本能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生命表现形式,其本质部分属于心理学,部分属于生理学。它是人类心理当中*恒定的一种功能,如果说它真的有可能改变的话,也是极难改变的。因此,对病理性的调适不良,比如神经症,从患者对本能的态度而不是从本能的突变角度来加以解释,会显得更容易理解一些。然而,患者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假如它取决于本能的话,则不至于如此复杂。神经症背后的驱动力量来自所有先天特性和环境影响的叠加,它们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态度,令患者无法过上满足他本能的生活。因此,一个年轻人身上神经症式的本能变态,会与其父母的类似性情息息相关,而性方面的困扰则退居其次,不是*主要的现象。所以,不可能出现一门神经症的性理论,尽管很可能有这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出现。这又带我们回到先前的假设,即光、火、太阳这类象征得以形成的力量并不是性本能,而是某种中性的能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实功能缺失并没有带来性欲的增强,而是创造了一个带有陈旧特性的幻想世界。1不可否认,在精神分裂症病例中,特别是在*初的发病阶段,有时可能出现强烈的性扰乱,尽管这种症状也同样经常地出现在任何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中,如惶恐、愤怒、宗教狂热等。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中,陈旧的幻想世界替代了现实,这丝毫不能表明现实功能本身的性质;它只能证明那个众所周知的生理事实,即每当一个近期的系统遭到损害时,它就很可能被某种更原始的、早被废弃的古老系统所代替。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种替代性产物是来自患者个人的幻想,其中几乎没有丝毫陈旧特征,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想当中,上述特征则是一种典型存在。此外,神经症患者从未真正失去现实,只是对其加以篡改而已。而另一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现实已经完全消失了。在此,我必须感谢我过去的学生霍内格(J. Honegger)(不幸的是,由于他的早逝,其著作未及完成便戛然而止),他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简单描述:一位心智聪慧的偏执狂患者,他完全了解自己苦心构建的一套体系,说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碟,太阳环绕它周而复始地运行。我们从史毕尔莱因的书里也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说一些词汇已经过时的古义会在患者发病过程中再度涌现,凌驾于其当今意义之上。比如,她的一位女病人声称,神话中酒的类似物是“精种的流泄”,即苏摩酒。这位病人还提到一个与烹饪有关的象征,与炼金术士佐西莫斯(Zosimos)的心象可谓异曲同工:她在幻象中看到祭坛上有一个大“盆”,盆里沸腾的水中,是正在转化形态的人。这位病人把大地和水的概念都替换成了“母亲”。上述关于“被扰动的现实功能这一古义所取代”的论点,在史毕尔莱因的一句话中找到了佐证,她说:“我常有一种错觉,好像我的病人们只不过是被某种根深蒂固的民间迷信左右着罢了。”实际上,精神病患者所构筑的替代现实的幻象确实和某些曾经具有现实功能的古老观念相类似。然而,正如佐西莫斯的心象所表明的,那些古老的迷信乃是一些象征,为的是适当表达外部世界中的未知事物。“构义”(Auffassung)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事物的一个便利的“把手”,由此而来的概念使我们有能力把它们据为己有。从功能上讲,概念犹如对某事物拥有强大控制力的魔法般的名字,当我们重复地念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能降低该事物的威胁性,还能将其纳入自己的心理系统,从而扩展人类头脑的意义范畴,增强其力量。史毕尔莱因显然认为象征也具有类似的重要意义,她说:因此,在我看来,象征的起源似乎是“情结”力争着要分解自己并融入共有的思维整体的结果……由此,情结被剥夺了它的个体特质……这种存在于每个情结当中的分解或转化的倾向是诗歌、绘画及一切艺术形式的源头。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的“情结”都换成“能量值”,即情结的总体情感作用,那么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史毕尔莱因的观点与我的观点是一致的。这种类比的构筑过程,似乎渐渐地改变着人类头脑中的观念和名称储备,并不断为其增加新的内容,*终大大地扩展了人类眼中的世界图像。那些特别生动或特别激烈的内容(带有“情感基调”的情结)在无数比喻中得到反映,也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并将其对象带进了心灵的魔力场。不同事物间借着比喻而达成的密切关联就这样生成了,这种关联被列维—布留尔贴切地形容为“神秘参与”。显而易见,这种“根据具有情结基调的内容创建类比的倾向”对“人类头脑的发展”曾经有过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们完全赞同斯坦达尔的观点,认为“like”这个不起眼的字眼在人类思维进化史上起到过无比重要的积极作用。很容易想象得出,原始人类的某些至关重要的发现,正是力比多的这种河流状的转换系统注入了这种类比构筑过程的结果。……

荣格精选集英雄与母亲/荣格精选集/(瑞士)C.G.荣格 作者简介

C.G.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他所提出的自性化、共时性、原型、集体无意识、情结、外倾与内倾等概念,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