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作者:顾祝轩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9-01
开本: A5 页数: 342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57.1(8.4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735623
  • 条形码:9787519735623 ; 978-7-5197-3562-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本书特色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7~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大陆传播的体系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系的起源、体系的主要建构者、体系概念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本书重点论证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法国民法典》(1804年)与《德国民法典》(1900年)之间存在私法体系的范式转换,即从启蒙时期自然法学的私法体系经由康德的法哲学,*终演变为德国特殊的潘德克吞法学体系。第二,在两部民法典之间,私法体系的范式转换意味着以下双重转换:(1)体系的构成原理转换:从基于他律意思的“义务的体系”转向基于自律意思的“权利的体系”。(2)体系的排列方式转换:从依据罗马法上“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的体系排列转向德意志特殊的潘德克吞的体系排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7~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大陆传播的体系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系的起源、体系的主要建构者、体系概念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本书重点论证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法国民法典》(1804年)与《德国民法典》(1900年)之间存在私法体系的范式转换,即从启蒙时期自然法学的私法体系经由康德的法哲学,很终演变为德国特殊的潘德克吞法学体系。第二,在两部民法典之间,私法体系的范式转换意味着以下双重转换:(1)体系的构成原理转换:从基于他律意思的“义务的体系”转向基于自律意思的“权利的体系”。(2)体系的排列方式转换:从依据罗马法上“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的体系排列转向德意志特殊的潘德克吞的体系排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意义及历史分期
二、主要内容与观点
三、研究方法
上编体系的谱系
**章体系概念的起源
**节古典思想中的体系概念
一、希腊哲学
二、基督教神学
三、希腊法和罗马法
第二节自然哲学
一、体系构筑普遍的法则性
二、自然法体系的思考方法
第三节实践哲学
一、霍布斯的“人工秩序”
二、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法实证主义的体系建构
一、法学的构成主义
二、无欠缺性、一致性、法的实在性
第二章16世纪后期经院学派的体系建构
**节后期经院学派的知识遗产:私法体系的建构
一、问题意识:后期经院学派与启蒙时期自然法学的内在关系
二、后期经院学派的知识遗产:以“恢复原状”(restitutio)为中心的体系建构
第二节后期经院学派苏瓦雷茨的“主意主义”
一、后期经院学派与苏瓦雷茨
二、主意主义
三、法律的拘束力
第三节后期经院学派与启蒙时期自然法学的架桥者:雷西乌斯
一、私法体系排列
二、所有权概念
三、作为私法理论体系之核心的“恢复原状”制度
四、雷西乌斯的契约理论
第三章17世纪启蒙时期自然法学派的体系建构
**节作为历史过渡的格劳秀斯的私法理论
一、格劳秀斯与后期经院学派
二、格劳秀斯的自然法论的私法理论
三、格劳秀斯的私法理论建构得益于“主意主义”
第二节普芬道夫的私法理论体系
一、笛卡尔的“意思自由论”
二、普芬道夫的“主意主义”
三、普芬道夫与格劳秀斯之间的学术脉络
四、普芬道夫的私法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意思”概念史
一、意思概念的谱系
二、近代民法典编纂与意思自由
第四章自然法体系
**节自然法体系的形成:以普芬道夫的私法体系为考察对象
一、普芬道夫的私法体系的四项特征
二、所有权转移的合意主义
三、作为缔约模型的“同意理论”
四、合意理论与解释规则
五、等价性原则:“非常损失”制度
六、普芬道夫的私法体系与《法国民法典》
第二节启蒙时期自然法体系的特征
一、“法学阶梯”体系排列
二、义务的体系
三、契约正义
四、思考原理
五、被遗忘的私法体系
第五章潘德克吞体系
**节课题设定
一、理论分析路径
二、私法体系的范式转换:从自然法学到潘德克吞法学
第二节康德的“权利的体系”
一、康德所要解决的法学课题
二、康德的“权利”概念及其哲学基础
三、康德建构的私法体系
第三节潘德克吞体系
一、潘德克吞体系的奠基人:萨维尼
二、萨维尼的私法体系排列
三、康德法哲学在萨维尼私法学中的具体应用
四、新契约理论:萨维尼的法律行为论
五、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六、潘德克吞体系的确立
第四节结语
一、从普芬道夫到萨维尼:私法理论的范式转换
二、从“义务的体系”到“权利的体系”:欧洲大陆法系法典编纂的前提条件
中编体系的展开
第六章体系概念的历史展开
**节形式逻辑体系:概念法学
一、法实证主义与概念法学
二、形式逻辑体系建构的特征
三、概念体系的建构者及其构成原理
第二节反体系化:自由法学
一、时代背景
二、“构成主义”的方法论批判
三、自由法学的法律观
四、自由法学的反体系化因素
第三节纷争解决的体系:利益法学
一、利益法学的基础
二、法律适用
三、体系化与概念构成
第四节作为价值论或目的论的体系:价值法学
一、超越法律实证主义
二、基于法律价值判断的体系概念
第七章体系的区分、功能及限度
**节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
一、外在体系
二、内在体系
三、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体系的功能
一、理论学说
二、体系的解释功能
第三节体系的限度
一、体系破损
二、体系漏洞
第八章体系的开放性与可动性
**节体系与类型
一、类型的开放性
二、类型论
第二节体系与法律原则
一、拉伦茨的法律原则论
二、比德林斯基的法律原则论
三、卡纳里斯的法律原则论
第三节体系的可动性
一、动态体系论
二、法律诠释学
第九章体系批判
**节体系思维与问题思维
一、体系思维的局限性
二、问题思维
第二节法律论证理论对体系思维的批判
一、法律论证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法律论证理论对传统法学体系思维的反思
三、规范的正当性标准:从形式逻辑到法律论证
四、中间结论:通往系统的曙光
下编体系的进化
第十章体系升级:系统理论
**节法实证主义体系构想的解体
一、实证法概念史
二、体系构想的危机与纯粹法学
第二节法教义学的危机
一、法教义学的概念谱系
二、德国的法教义学概念
三、现代社会与法教义学
四、法教义学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法律系统论进路:从体系(System)到系统(System)
一、系统与环境的区分
二、法律自创生系统
三、裁判的时间维度
四、法律系统的功能特定
五、法律系统的二元代码
六、法律系统的“二阶观察”
七、自我指涉与他我指涉
第四节法律系统:从层阶式体系到递归的网络化
一、从层阶转换为网络
二、“法源网络”的理念
三、悖论
第十一章后规范主义:作为“二阶观察”的法规范
**节作为“二阶观察”的法规范
一、法规范类型
二、借助“二阶观察”呈现法规范的反思性
第二节条件程式
一、条件程式与命令说
二、条件程式的缓和
第三节后规范主义:对法规范的理解
一、规范的双重含义
二、纯粹法学:事实与规范
三、系统理论
四、“目的程式”之链接
第四节康德的一般法则与法律适用
一、康德的实践哲学
二、涵摄模型
第五节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用论的规范理解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二、语用论规范理解
第十二章现代民事立法:体系路径抑或系统路径
**节法典编纂与体系思想
一、法秩序的“内在统一性”
二、体系观念与欧洲大陆法典编纂
三、体系与自由意思
第二节法律体系的进化与媒介
一、共同进化理论
二、文字使用与《罗马法大全》
三、印刷媒介与法典编纂
四、电子媒介时代与法律的网络“链接模型”
第三节私法的社会学启蒙:网络契约概念
一、网络契约理论:从双务合同到合同结合
二、从双务交换(双务合同)到多方结合(合同结合)
三、网络目的
四、强化的诚信义务:结合义务
五、作为“结合义务”之具体化的利益再分配义务
第四节立法的系统论模式:“学习型”民法
一、民事立法的汇编式路径与体系化路径之争
二、民事立法路径系统论转向的理论支撑
三、“学习型”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建构
四、“学习型”民法的具体内涵及其演化机制
五、“学习型”民法的内部装置之一:“要件—效力”规范程式
六、“学习型”民法的内部装置之二:“要素—效力”规范程式
七、结语:民法的“自我学习”
尾章从法律的体系思维转向系统思维
一、体系进路VS.系统进路
二、法教义学的未来:系统论重构
参考文献
告别马尔堡(代后记)
展开全部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体系概念史:欧陆民法典编纂何以可能 作者简介

  顾祝轩,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2002年获得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代表著作:《民法概念史·总则》(法律出版社)、《民法概念史·债权》(法律出版社)、《民法系统论思维:从法律体系转向法律系统》(法律出版社)、《制造“拉伦茨神话”:德国法学方法论史》(法律出版社)、《合同本体解释论:认知科学视野下的私法类型思维》(法律出版社)、《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事法律继受:与日本法之比较》(早稻田大学出版社,日文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