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作者:马晓虹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9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7.6(7.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46764
  • 条形码:9787520346764 ; 978-7-5203-4676-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本书特色

  明代前期理学思想渗透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观念、思维模式。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转变的一大枢纽,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心学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命题,肯定并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心学的出现,是明代文学思想由“师古”向“师心”转变的标志。从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批评呈现出重个体、重个性的特征,一批文论家从童心、性灵、情真等视角展开文学批评,体现出迥异于前代的风格;随着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传统诗文和小说、戏曲批评呈现异常活跃态势:心学的大面积传播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审美的内涵和文学批评的话语样式。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综合考察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的关系,研究哲学思潮如何作用和反作用于文学批评,以及在这种作用下明代文学批评的内质和表现特征的变化。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内容简介

明代是中国思想目前的转型期,文学批评也随之步入一个转型阶段。明代前期理学思想渗透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观念、思维模式。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转变的一大枢纽,在陆九渊、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思想体系。**以“心外无理”、“**”、“致良知”为核心命题,肯定并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具有思想解放的倾向。**的出现,无疑是明代文学思想由“师古”向“师心”转变的标志。从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批评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既有对宋元文学批评的惯性延续,又有异于前代的新质,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复杂性,其间雅、俗、师古、师心文学观在博弈中此消彼长。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与明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过程大致同步,具有对应关系,阳明**的确立和流播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明中后期文学批评的走向。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目录

绪论
**章 王阳明及心学概说
**节 王阳明其人
第二节 心学的基本命题
第三节 心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观
**节 泰州学派与晚明文学
第二节 阳明心学与唐顺之的文学观
第三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的文学观
第四节 阳明心学与李贽的文学观
第五节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文学观
第六节 阳明心学与袁宏道的文学观

第三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诸体文学批评
**节 心学背景下诸体文学批评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诗歌理论批评
第三节 散文理论批评
第四节 小说理论批评
第五节 戏曲理论批评

第四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审美理论批评
**节 理欲冲突中审美观念的变革
第二节 心学背景下审美特征的内涵
第三节 感性视角下审美范畴的确立

第五章 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论话语
**节 明中后期文论的话语特征
第二节 明中后期文论话语的表层范畴
第三节 明中后期文论话语的深层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阳明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

  马晓虹,女,1969年2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传播。198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攻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长春晚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2004年底,调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7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年获博士学位。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著作三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奖十余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