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7-01
开本: 23cm 页数: 266页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15.1(4.3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6703989
  • 条形码:9787566703989 ; 978-7-5667-0398-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本书特色

余小波编著的《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是第14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精选论文集。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主要论题为高等教育质量理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的国际比较几个方面。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理论, 研究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等现实问题,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体系进行了国际比较, 并摘录了部分与高等教育质量有关的论点。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目录

部分 高等教育质量理论
关注本科教育质量:体制制约、内涵界定与维度补缺/龚放
先进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子弹”/吕立志
高等教育质量理论——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刘智运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控制论诠释/龙献忠 许烨 周葵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陈昌贵 曾小军
追求好功名还是培养好公民——大学教育质量的道德维度思考/徐岚
关于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思考/白宗新 许荣花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误区分析/李雪飞

第二部分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基于质量意识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性思考/王晓萍 黄乃祝
以四大理念为引领,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唐未兵杨 虹 易松芝
高校班级规模研究综述/杨静姚利民
对江苏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思考——基于就业视角对5所高校和3家企业的调查研究/汪霞 韦家朝
天津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王杰 吴垠
创新管理,提高质量——长江大学实践与探索/吴淑娟
公立高校“被自主权”分析/李建奇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及其模式创新刍议/修巧艳
高等教育质量视野中的学分互换/张继龙
课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毛景焕
公民文化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刘楠

第三部分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
大学社会评价发展探析/余小波郑恩杨召君
一流学科评估的理论探讨/王建华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基于多学科的视角/武毅英 刘莹
大学职能如何在质量监控中体现/唐松林魏珊
刍议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谭骏珊
教学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构建研究/张俭民
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韦成龙
分类指导视野下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王能河吴基良
基于纽曼知识观评价高校教育质量——论高校人文学科教育和评价策略/周钦 高晓清
以学生发展为指向:发挥学生评教质量保障功能的基本思路/蒋华林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教育技术的视角/樊泽恒
应用型专业课程有效性改革的要件及实现策略/谢武纪

第四部分 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的国际比较
中美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个案实证比较/吕林海 龚放 赵春梅
宽进严出何以可能?——美国确保大学教育高质量的启示/阳荣威
英国研究型研究生体验调查及启示/朱艳春蒋家琼
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涂阳军
香港学习导向评估项目及其对我国大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启示/刘声涛

第五部分 论点摘编
论教师“反思”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张世敏
“去行政化”的顶层设计/曹霞红
文化创新: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责任/邹烨
我国专业类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问题探讨/陈艳椿
我国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及其应对措施/胡陆英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机制/刘安澜
追逐在世界一流的路上——基于日本COE计划与2011计划的比较/刘静
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特点、争议及启示/刘映婷
略谈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陆启越
论“千人计划”项目的驱动力与现实冲突/施融
科学人文主义质量观与理工科人才培养/万千
浅析媒体参与大学社会评价的现状/肖雪芳
学术沙龙:一种探索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新尝试/阳婷婷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现状及启示/杨召君
学生体验调查: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张巧玲
澳大利亚研究生学术指导评价及启示/余加宝
后记
展开全部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研究 节选

每个个体均具有双重属性,即个体性和公共性,正是通过二者的有效契合,方可促使其成为完整的个体。就社会而言,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学生毕业之后,将面临着社会对他们的考核,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满足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不论是身处学校之中,还是走向工作岗位,个体一直处于公共空间之中。在公共生活场域,能否与他人一起快乐、和谐地生活,能否彰显出公共理性精神,能否不断参与公共行动,这些都是个体目标所囊括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在。
  引导个体掌握公民文化,旨在不断激活个体的自我认识,认识到自我和他者、自然以及社会处于一种共在的生存状态,进而逐步拓展个体与他人乃至公共生活场域的生命联系。无论个体身处于学校,还是置身于社会,在这些公共生活场域,个体都能够从容地应对周遭的环境,能够开心、幸福地生活,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学生的期盼所在。如此一来,共处于同一天空之下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过一种公共生活,共享和谐美好的生活风景。
  3.传播公民文化是学校构建良好公共秩序的主要凭借
  在公共场域中生活,需要置身于其中的主体共同维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唯有如此,每个个体方可更好地享有美好的公共生活。“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高等学校,正是其育人目标使其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区别开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是高等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旨在。为了促使置身于学校这一公共场域中的学生们能够身心更好地发展,人格健全地成长,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学校公共秩序为其提供外在保障。理念先于行动,理念引领生活。为了构建学校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向学生传播公民文化是一重要行径。通过公民文化的传播,使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力量,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他者、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
  好的教育即指一种能够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的教育,是一种引领学生不断追寻美好生活的教育。学校通过向学生传授公民文化,进而让学生在与他者的共处中发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正是城邦让人显现为人,城邦是人之为人的空间,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让人的天性得以成全。“以古希腊三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自然目的论为基础、以自然人为起点、以德性的完善为目标、以实现城邦的整体福祉为指向的教育,是好人与好公民相统一的教育。”学校作为公共场域,需要向学生群体传播公民文化,旨在让其习得公共理性精神,形塑健全的公民人格,彰显个体的卓越人性。进而确保和维持学校自身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终达成每一个体和整个共同体的整体幸福。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