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6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47328
  • 条形码:9787108047328 ; 978-7-108-04732-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本书特色

本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作者将明末清初视为历史变动期,力图揭示这个时期的变动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与清末的动荡相联系。本书的特质在于它与既有的以欧洲近代标准进行考察的思路相对,不把明末清初的变动视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是深入地按照中国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内容简介

本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作者将明末清初视为历史变动期,力图揭示这个时期的变动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与清末的动荡相联系。本书的特质在于它与既有的以欧洲近代标准进行考察的思路相对,不把明末清初的变动视为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是深入地按照中国的历史脉络进行考察。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目录

代译序 乡里空间与乡治运动 所谓东林派人士的思想 转型期的明末清初 动荡的清末民初时期 辛亥革命新论 中国儒教的十种形态 儒教复兴的思考
展开全部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节选

《中国的历史脉动》:  顾炎武说:“而人之有私,固情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世之君子必日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矣。”(同前)朱子对《孟子》中“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一句解释说:“善与人同者,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人有善,则……取诸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四书集注》)朱子的意思是:公是天理之公,天理贯通于天下万人,这种全天下式的普遍性被称为公。与公相对的“私”是指背离天理之公(这也是人之本性)、一味恣意行事,执著于自我一己的意识。所以说人应抛弃对自我的执著,在自身中树立起天理,这就是所谓“舍己取人”之说。换言之,这种公,是自身一己的天理性存在方式,进一步说就是自身内在德性的完美状态,因此就必须去除一切私,即“有公而无私”。然而,对于朱子的这一理论,顾炎武却称之为“后代之美言”,只不过是口头上的漂亮话。在朱子看来,有公无私的一己之内在德性的完美状态,才是大舜的、也就是皇帝应有的存在方式。但正像刘宗周所否定的那样,人们认为这种皇帝的一己性德性在政治实际中展示不出其实力。顾炎武斥之为“美言”,恐怕也是将矛头指向无实效性这一点。请看顾炎武关于私的如下论述:“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一旦有不虞之变,……于是有效死勿去之守,于是有合纵缔交之拒,非为天子也为其私也。为其私所以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五)这是露骨的分治要求。这里的县令之私,等同于地主阶级的私人性所有、私人性统治。顾炎武想要表达的是,只有使这种私安定下来,天子之公才会成立,这就是所谓的合天下之私而成公。这里的私已经不是指个体内心世界中非道德性的部分,而是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的个人性的一面,这个“个人性的一面”是以各人在经济上的主体性为其实体的。被包容统摄于皇帝德治中、无主体性之民,已经各自作为拥有经济性主体的自立性存在浮现出来。那种除去了私的皇帝一己之德性的公,从根本上说只不过是皇帝的自鸣得意而已,从这个意义上,顾炎武称朱子之说为“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附言之,顾炎武等人的上述思想与黄宗羲的言论也是一脉相通的。黄宗羲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后之为人君者,……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明夷待访录·原君》)在这段极其有名的言论中,对于皇帝一己式的公等问题,黄宗羲已经彻底无视它的存在。从客观上来说,不能把人们的自私自利包容于体制之内的皇帝,其自身就已经是大私之存在了。每个人的这种自私才应当是公的基础,所以公论的另一种表述即是:体察庶民隐情的士大夫(即地主阶层)所抱有的私的主张。同样,“公治”之公又是在伸张“私”之后形成的,是更高层次的公。总而言之,前面论及的委让权力和分治等等,就是这种追求分权公治性君主主义的思想。“公”已经不是一个关于一身一己之德性的概念,它正在转变成为一个关于社会关系问题的概念。这个“公”的概念的转换,是与天理之公、人欲之私这一旧有的道德观念的本质性转换同时进行的。例如吕坤曾说:“物理人情自然而已。圣人得其自然者以观天下,……拂其人欲自然之私而顺其天理自然之公。故虽有倔强锢蔽之人,无不憬悟而驯服。则圣人触其自然之机而鼓其自然之情也。”(《呻吟语》卷五《治道》)这是在这一时期能够散见到的过渡性言论(参照《前稿》)。之所以称之为“过渡性”,是针对“人欲自然之私”的提法而言的。宋学以来,天理=自然的组合概念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固定概念,此处的“人欲=自然”的组合使人有不安定之感。自宋学至阳明学的展开过程中,人欲等同于己私,是私欲,是脱离人的本性自然之物,终究是不能与正面概念的“自然”结合到一起的。我在《前稿》中也曾论述过,在当时肯定欲望的风潮中,导致产生出了这种不安定的概念结合。吕坤还曾说:“世间万物皆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天下万世公共之心。每怜万物有多少不得其欲处。有余者盈溢于所欲之外而死,不足者奔走于所欲之内而死。二者均伤生之道也。常思天地生许多之人物,自足以养之。

沟口雄三著作集中国的历史脉动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 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於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   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冲击》等。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