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作者:廖斌著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24cm 页数: 243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9(6.2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5014508
  • 条形码:9787555014508 ; 978-7-5550-1450-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内容简介

本书稿分为三辑, “文学史论”“作品解析”和“台湾文学观察”, 共收录了作者廖斌17篇文章。对文学地理学、特殊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农”问题, 作者不惮于以浅薄的知识基础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学社会学的批评方法, 得出了不少较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闽派批评”群体中, 作者对台湾著名文学期刊《文讯》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自觉, 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目录

**辑 台湾文学观察
论台湾文艺期刊《文讯》的文学史料保存与文学史建构
大众传播学与文艺杂志学视野中《文讯》的专题策划
生命在于运动
《文讯》杂志的文学角色担当与办刊的品牌活动
论《文讯》的媒介型台湾文学史书写
办刊实践与品格凝练:以《文讯》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
——论《文讯》的办刊策略及对台湾文学场域文艺伦理的建构
附录一 李瑞腾访谈录
附录二 应凤凰访谈录

第二辑 文学史论
武夷文学论纲
——一种文学地理学的关照
革命偏航与小林的前世今生
——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单位》
从《官场》到《沧浪之水》
——论新时期官场小说的深化与发展
现代性怨(恨)羡的嬗递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的主情主义
合作化的“制度成本”与工业化的“两难处境
——当代工农业题材小说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三辑 作品解析
伊托邦的生活殖民与赛博空间的宰制
——当代文学文本的未来学解读
论金庸小说重道轻器的思想倾向
学士、谋士、隐士与士人身份的三维结构
以《沧浪之水》为例对当代官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谱系学分析
家国史诗人生悲歌
——评齐邦媛文学回忆录《巨流河》

附录
十年学术路,三个关键词
廖斌学术简表
后记
展开全部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节选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文学史的书写包含了诸多的操作层面:文学史观、方法论、历史分期、评价、体例、线索等,和各种要素:作家、作品、文学社团、论争、思潮、流派、文艺政策、报刊、中西文学交流乃至政经背景。文学史家王瑶先生指出:“文学史既是文艺科学,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是以文学领域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学科,……文学史作为一门文艺科学,它也不同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虽然这三者都是以文学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有其一致性,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把文学史简单地变成作家作品论的汇编,这不符合文学史的要求。作为历史科学的文学史,就讲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讲重要文学现象的上下和左右的联系,讲文学发展的规律性。”把文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这正是王瑶的文学史观、文学史方法论的核心,也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纠正了过去把文学史研究混同于文学批评、鉴赏的习惯和传统,把文学史研究长期停留在作家作品汇编水平上的认识。王瑶反复强调文学史研究中的“历史眼光”,即是要确立两个基本观念:“过程”的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并由此形成一种“历史”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一般来说文学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在于理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脉络(线索、链条),从而科学地说明“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的占位”。而所谓作家作品的历史研究本质上乃是在历史的“定位”,这就是王瑶先生所说的,考察“它给文学增添了什么,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对后来的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而确定其在文学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与历史的相对价值——随着过程的发展,将逐渐失去存在的理由而为新的历史创造所代替。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场域的重要存在,它对台湾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对文学史的巨细靡遗的记录;对文学出版的关注、累积;对文学研究、学术推广的不遗余力,这些方面的贡献型构了台湾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和期刊观察、记载、书写当代文学的历史。它活色生香的存在和发展可与官方、民间编纂的“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年鉴”相互映照解读,构成与台湾文学发展历史互动互文的阐释。学者雷世文认为:“现代报纸文艺副刊构成了原生态的文学史图景。”这一判断推动本文进一步思考:即文艺期刊是*具原生态和现场性质的文学场域。人们所见到的文学文本或者批评、思潮、现象、社团、会议、论争、流派等,大多是借助期刊这一载体得以面世的。文艺杂志既是文学的居间媒介,又是文学的现实表现形式,更是文学发展的支流。因此,文学期刊和文学演进是并轨而驰的,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同源性”,或者说是“异构同质”。只不过编撰后的文学史,质地更加“纯化”,是经过史家筛选、过滤、遮蔽、拔高、典律化、等级化了的文学史。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期刊保留了更加客观的原貌,更加纷繁复杂的文学嘉年华会。戴燕认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阅读大量文学史以及讨论文学史‘话语,之形成得出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必须抛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偏见,警惕种种后设的理论、原则、标准,对不入主流的另类的‘文学史’的存在及其影响,尤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作为文学孕育的园地、语境、中介、载体,且与文学发展置于同一道路时空的报刊,正是前述的“不入主流的另类的‘文学史’”的存在形态,值得学者去挖掘、重视、研究。《文讯》虽不是刊载作品的园地,从中无法完全窥探文学思潮与写作风尚的更替,但它每一期研究专题中次第展开的文学断代回顾、世纪末的总结与前瞻;精心设计的文类研讨以及作品全集、原住民文学、科幻小说、儿童文学、文学教育、文学传播、海外华文文学等专题企划,均以原生态图景呈现了彼时彼地文学的“道路时空结构”和“历史现场”,勘察这样的杂志,从中辨识极具现场感的原生态文学,无疑是重返了文学的“历史原点”。  雷世文继而指出:“现代报纸文艺副刊是我们进入新文学史的一个路口”。他认为,我们在报纸文艺副刊上看到的作品面貌,常常是泥沙俱下,芜杂不齐。这与文学史家撰述的文学史里所见到的情形极为不同。如果“文学作品有着等级的划分”这一判断基本成立的话,那么,进入文学史的作品属于高等级的精品。相反,有很多发表在报刊的文本,属于“毛坯”状态的初级产品,因为它们不为作者本人和文学史家所看重,而无缘进入作家的作品集,也远离了文学史家的叙述视界。而从文学和生产的方面来考察,这些“毛坯”产品所显示出的恰好是史家顾及不的大面积的文学实存,我们在此看到的是未被秩序化、等级化,未由文学史话语定义的一种文学原生形态。现代报刊提供的文学面貌是有别于新文学史叙述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

场域的角力:文学及其周边 作者简介

  廖斌,1972年生,福建邵武人。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任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福建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兼任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青年学术部副主任,福建农棘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外校兼职教授、指导教师。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坛》等多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有专著《台湾当代文艺传媒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