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游戏者

人:游戏者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9.0(3.4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游戏者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1149534
  • 条形码:9787221149534 ; 978-7-221-14953-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游戏者 本书特色

胡氏论著甚丰。 在这些著作中,很负盛名的有两部。一部就是他的成名作《中世纪的衰落》。研究的是14至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的种种形态。胡氏的抱负,是要就中世纪后期的北欧社会生活的结构写出像有名的瑞士艺术史学家布克哈特(J.Burckhard)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样的力作。另一部就是现在译出的这部著作——《人:游戏者》。

人:游戏者 内容简介

一个较我们时代更为乐观的时代曾大胆地把我们人类称为“理性者”(Homo Sapiens)。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并不像18世纪认为的那样如此有理性,那个世纪崇拜理性而且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精神;现代时尚则倾向于把我们人类称为“制作者”(Homo Faber)。但是,尽管“制作者”不如“理性者”那样暧昧含糊,然而,它作为人所专有的称谓甚至更不恰当,因为许多动物也是制作者。还有一种第三功能,可适用于人和动物的生活并且具重要性不亚于推理和制作,这种功能就是游戏。在我看来,“人是游戏者”(Homo Ludens)仅次于“人是制作者”,或许与“人是理性者”处于同一层次,有权在我们的术语中取得一席之地。

人:游戏者 目录

● 主编前言

● 编者的话

● 中译者序

● 原作者序



第 一 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游戏之本质与意义

第 二 章 体现在语言中的游戏概念

第 三 章 作为教化功能的游戏与竞赛

第 四 章 游戏与法律

第 五 章 游戏与战争

章 六 章 游戏与知识

第 七 章 游戏与诗歌

第 八 章 神话创造的诸因素

第 九 章 哲学中的游戏因素

第 十 章 艺术中的游戏因素

第十一章 游戏视野中的西方文明

第十二章 当代文明中的游戏因素



● 索引

● 译后记

● 专递指南

行为的条件作用/112



第 七 章 自由意志心理学

理论语言的重要性:弗洛伊德与詹姆斯之比较/128

反应还是响应?/136

意志的自由/140



第 八 章 心理疗法中的因与果

精神分析法/152

行为疗法/157

存在主义现象学疗法/164

结论/169



第 九 章 东西方的交汇

变化的意义及人类本性/171

辩证法在东方/174

任意、自决与自由/180

结论/184



第 十 章 非控制论的大脑

事实与虚构的控制论/186

脑研究中的辩证法/194

结论/207



第十一章 通俗心理学为什么“灵”

共同的主题/208

如何赢得朋友影响他人/211

积极思维的威力/213

搞小动作与交易分析/217

心理控制论/224

等级与权力游戏/226

埃斯特/232

误区/237

爱与意志/240

结论/243



第十二章 我们的人类本性及其保持



● 注释

● 主题索引

● 专递指南
展开全部

人:游戏者 节选

首先,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单凭此种自愿的性质,游戏便使自己从自然过程的轨道中脱颖出来。游戏是多于自然过程的东西,它是覆盖在自然之上的一朵鲜花、一种装饰、一件彩衣。显然,自愿在此必须从不触及决定论这个哲学问题的较为广泛的意义上去加以领会。人们可能反驳说,此种自愿对动物和儿童来说并不存在;动物和儿童必定游戏,因为它们的本能驱使它们游8戏,因为游戏服务于发展它们的身体能力与选择能力。“本能”一词引入了某种未知的性质,同时一开始就假设游戏的有用性,也陷入了预期理由〔petitio principii〕一种逻辑错误,指把未经证明判断当作证明论题的论据。——中译注的谬误之中。儿童和动物之所以游戏,是因为它们喜欢玩耍,在这种“喜欢”中就有着它们的自愿。

尽管如此,但对于成年人和富于责任感的人来说,游戏也是一种他同样可以不予理会的功能。游戏是多余的。只有在对游戏的喜爱使游戏成为一种需要时,对游戏的这种需要才是迫切的。游戏可以被推迟,也可在任何时刻停下来。它绝不受物质需求或道德义务的影响。它绝不是一桩任务。它是在闲暇即在“空闲时间”内从事的活动。只有当游戏成为某种被认可的文化功能如习俗、仪典时,它才与义务和责任的观念相联系。

这里,我们便获得了游戏的*主要的特征,即游戏是自愿的,是事实上的自由。第二个特征与此紧密相关,即游戏不是“日常的”或“真实的”生活。相反,它从“真实的”生活跨入了一种短暂但却完全由其主宰的活动领域,每一个儿童都清楚地知道,他“只是假装的”,或者这“只是为了好玩”。这种意识在儿童的心灵中究竟有多深,可由下述故事来加以说明,这个故事是一个游戏的儿童的父亲告诉我的。这位父亲发现他四岁大的儿子坐在一排椅子的前面玩“开火车”游戏。当他拥抱亲吻孩子时,孩子说道:“爸爸,不要吻车头,否则车厢就知道它不是真的了。”游戏的此种“只是假装的”性质,暴露了人的某种意识,即游戏要比“严肃”低一等。这种感受似乎正如游戏本身那样原始。然而,正如我们已指出的那样,对游戏“只是一种假装”的意识,决不妨碍游戏者以*大的认真来从事游戏,即带着一种入迷,并至少是暂时完全排除了那种使人困惑的“只是”意识。任何游戏在任何时刻都能完全把游戏者席卷而去。游戏与严肃之间的对立总是变动的。游戏的这种低下性不断地为其相应的严肃的高上性所抵消。游戏转为严肃,而严肃也转为游戏。游戏可以上升到美和崇高的层面而把严肃远远地抛在下面。在我们开始考察游戏与仪式的关系时,还会讨论这类复杂问题。

人:游戏者 相关资料

个人感觉在3个译本中翻译zuihao的一个译本,读着比较舒服。

——网友wangshuichuan223



胡伊青加以优美的文字和想象赋予了过去的游戏黄金时代,以"田园梦幻的金色云雾"掩藏了"往昔文化的各种恐怖、残忍和愚蠢行为"。究其缘由,皆因为胡伊青加拒不承认"地狱的现实性"而拥抱天堂的理想性,因为胡伊青加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追求和渴望,而不是现实。"

——贡布里希

人:游戏者 作者简介

[荷]约翰·胡伊青加(1872~1945),荷兰有名文化史学家、语言学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被认可为当时很伟大的文化学代表人物。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