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作者:赵明达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21cm 页数: 110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9.4(4.3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8160653
  • 条形码:9787558160653 ; 978-7-5581-6065-3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本书特色

  ★至今无人解决的烧脑的哲学难题,能够看明白的都算是哲学家。  ★本书将信息科学与哲学完美结合,从信息科学的视角为解决休谟问题给出了新尝试。  ★深刻性比肩《电车难题》《洞穴奇案》,更加别开生面,更加离奇。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内容简介

休谟问题的贝叶斯解决办法和香侬信息论都建立在概率分析的基础上, 两者都认同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本书由康德的先验论出发, 用信息科学的观点和贝叶斯公式, 通过对确证的本质、进路、力度、客观性等方面的分析, 剖析经验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构建起一个衡量理论竞争力的框架。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目录

引论 理论及其演绎推论的信息特性
**章 理论的证实
**节 理论生长阶段的释证环节
第二节 释证与理论概率的提升
第二章 理论概率的主、客观性
**节 证据和证据事件 e、f 的客观性
第二节 证实力度 1/P(ef)的客观性
第三节 先验概率P(H)和后验概率 P(T)的客观性
第三章 理论间的竞争与主导理论的更替
**节 理论在三个信息层面上的比较
第二节 理论的内容与置信度的关系
第三节 主导理论的更替与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迪昂-蒯因问题与辅助假设的特设性
**节 迪昂-蒯因问题的处理及理论的修改策略
第二节 辅助假设的特设性辨析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节选

  引论 理论及其演绎推论的信息特性  休谟提出了归纳问题(又称休谟问题),即归纳过程的合理性或归纳结论的可接受性问题之后,寻求归纳问题的解决一直是许多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但现实是,不论归纳问题有没有解决或怎么解决,即不论某个归纳结果(理论)的可接受性如何,任何时候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依据一个(而不是多个不完全相容的)理论的指导。如果我们基于经验事实的归纳仅获得一个理论,后期的实践就只能据此理论进行;如果基于同样的一组经验事实,归纳过程有多个相互之间不完全相容的理论产生,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理论作为归纳结论用来指导实践,即无论对归纳过程或结论的责难如何,我们都必须接受一个理论作为归纳结论。这样,归纳作为由经验事实到归纳结论的过程,就是由“获得一个或多个理论”(理论的创立和完善)和“从多个理论中选择、确定归纳结论”(理论的比较和选择)两个部分组成。在“主体必须拥有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的前提下,归纳结论的可接受性问题变成为“选择哪一个理论作为归纳结论”的问题。  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归纳方法的哲学家,对归纳问题的解决,都没有局限在纯粹理性的思辨上。波普尔对不同理论(陈述)内容的多寡比较、对逼真性的量化以及倡导的“合理的优选”;拉卡托斯对哥白尼和托勒密两大体系的比较分析,等等,都是在寻求选择理论的更好方法。  理论的选择是由认知主体完成的。关于理论,主体能够掌握的无非是理论的信息,所以这种认知主体在多重理论间完成的比较、选择,就只能基于主体所拥有的关于这些理论的信息。主体掌握的某个理论的信息,成为该理论能否成为归纳结论的关键。主体在理论间的选择,变成了各理论在信息层面上的竞争。下面的分析就围绕着理论的信息特性展开。  一、理论及其认识论信息的特性  1.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  我们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信息的概念。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言,信息可以分成两类。站在客体的角度,我们称认知对象自主呈现出的本质内容、性质状态和运动方式等,为客体的本体论信息,主体可以获取到客体的本体论信息;站在主体的角度,我们称主体所获取到(并可能经主体转化过)的认识对象的信息,或主体自主生成的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为主体所拥有的关于认知对象的认识论信息。  客体所包含、呈现的本体论信息,其信息量浩瀚无垠,而主体所能获得的客体的本体论信息是有限的、部分的。其中,能为主体所组织、理解、系统化的本体论信息才能转化成主体的认识论信息。主体通过融入自身的背景知识,对获取的本体论信息完成甄别、分类、统计、组织、筛选、概括、解析、抽象、推理等思维过程后,产生出超越所获得的本体论信息的经验、策略、理论、知识等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主体掌握的关于客体的认识论信息。  那么来看看几个引用率比较高的信息的定义。  (1)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很明显,维纳的定义将信息与物质、能量一同列为认识的对象,没有涉及认知主体,无疑,他描述的是客体的本体论信息。  (2)香农说:“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M.Tribes说:“信息就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这里的“消除随机不定性”、“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改变的都是主体关于某事物的主观概率,代表主体认知程度的变化,这是从主观认识上来定义信息的,因而它们描述的是主体的认识论信息。客体的本体论信息和主体的认知能力是主体拥有相关认识论信息的基础,所以,主体关于客体的认识论信息的信息量与客体的本体论信息量正相关。  2.理论认识论信息的特性  主体掌握的客体本体论信息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观念,甚至灵感、顿悟,都成他创建理论的基础。广义地讲,理论可以像经验陈述那样的简单,比如“火灼人”、“鸡生蛋”等,也可能是主体经过抽象、推理而得到的逻辑化的系统,例如欧几里得几何系统。  我们知道,欧几里得几何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演绎系统,由“点、面积、相似……”  等定义和五条公设及其演绎出的全部命题组成。概率的公理化系统、相对论等,都是这样的理论系统。除公设以外,一些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形而上学的、在康德那里称为先验范畴的东西,例如:时间、空间的观念,因果性,逻辑定律以及递推方法等,被我们理所当然地应用在演绎过程当中,它们也构成了理论系统的前提,被理论的创建者默认为“公理”。可以看出,公理、定义、假设前提以及推演出的全部命题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希尔伯特的第六问题就号召人们公理化物理学定律,也就是说从一套初始假设或者公理出发,推导出全部物理学定律,建立统一的、数学上严密的、内在自洽的、反映真实的理论。这样说来,理论无非是由一系列前提推导出一系列结论的系统。  这里,公理和假设无法截然区分。比如,在牛顿看来,平直空间是作为公理引入牛顿理论的,甚至于康德认为牛顿定律应列入先验综合判断。但是,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以后,平直空间更适合看作牛顿理论的一个假设。我们在这里无须区分,它们都是创建理论系统的前提。对认知主体,每一个前提都有其为真的概率,比如公理为真的概率接近于1。  欧几里得几何体系是纯粹的数学理论,无须做出关于经验世界的预测,从而是无法被经验事实证伪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另外一类理论系统。在这一类理论的前提当中,包括了有关经验世界的假定,例如孟德尔定律、惠更斯原理等。包括这类假定的理论能够推导出可由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因而它们是可以被经验事实证伪的。按照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界定,能够给出关于客体世界的可检验命题的理论为科学理论体系。  波普尔将理论分成三种类型:**,逻辑和数学的理论。第二,经验和科学的理论。第三,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理论。  **种理论只要是自洽的,就是正确的。与**种理论相比,第二种理论增加了一个基本要求,理论及其推论必须与经验事实相吻合,即第二种理论需要经验事实的检验。第二种理论与**种理论相比唯一重要的差别是,现在我们在批判考察中还能利用经验论据。第二种理论系统的前提涉及经验世界,可以推导出有关经验世界的可检验命题。这样的命题将经验事实与理论“连接”起来,成为经验事实与理论之间的桥梁,它们将在我们下面分析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理论是主体为解释所获取的经验世界的本体论信息,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创造出来的。理论的创造融入了主体的背景知识,包含了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因素,所以,它不仅归纳(组织)了经验世界的本体论信息,还超出了主体获取到的信息,比如其所能推演出的,超出经验世界本体论信息和主体创立目的的众多推论、命题所包含的信息。  理论一旦被创立,就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可以不依赖于创建它的主体,不再受主体的制约,成为生成它的主体或其他认知主体的新的认知对象。波普尔在他的著作《客观知识》中对此作了充分论述 A 。这样,理论作为一个客体,就具有它自身的本体论信息,即理论包含在定义、公理和命题里的全部信息,其内容包含对经验事实的描述。这些可以被认知主体“挖掘”、认识、掌握的信息就构成了理论的本体论信息。  如同其他的客体一样,一个理论包含着丰富甚至无穷的本体论信息(理论的内容),它将自己包含的每一个命题,推演出的每一个结论的信息都囊括其中,主体通过对这些本体论信息的认知而获取理论的认识论信息。我们称主体所拥有的关于某个理论的认识论信息为该理论的认识论信息。  理论的本体论信息,乃至于主体以此为基础获得的理论的认识论信息,可以超越主体创立理论时,获取到的经验世界的本体论信息,不受经验世界本体论信息范围的制约。例如,一个人有了一次被烫的经历,获得了烫的触觉信息,这是主体获取的经验世界的信息。他也可以间接获取该信息,比如在别人对“烫”的描述中得到。其后,他总结出“开水烫人”的经验陈述,甚至通过抽象产生出热传导等理论,此时,这些理论所包含的,有关客体(热量、传导等)的信息,就不是一两次烫人事件的信息所能涵盖的了。理论的生成过程是一种信息的创造过程,新理论的产生,增加了波普尔所谓的观念世界(世界3)的总的本体论信息量。  所以,信息有一个与物质、能量截然不同的性质,那就是封闭系统中的信息不守恒。包含有思维主体的封闭系统,完全可能产生出新的理论,带来新的信息。比如传说的苯的闭合环形链分子结构理论是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受到梦的启示,在瞬间产生的灵感和认识,还有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过程等。  由此,我们看到理论的本体论信息、理论的认识论信息、理论所包含的关于经验世界的信息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理论的本体论信息指的是理论本身的体系内容、形式结构等,它的主要方面是对认知对象属性和状态的描述及其描述的形式,比如是定性还是定量形式。如果我们这里的理论指的是经验的科学理论,那理论的本体论信息就是对经验世界的叙述内容,理论成为主体拥有的关于经验世界信息的载体。理论的认识论信息就是认知主体掌握到的理论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真假、效用等信息。  对科学家来说,理论是认知的工具,理论承载着经验世界认知对象的信息,科学家关注的是理论所反映的经验世界,理论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它拥有关于经验世界的认识论信息;而对哲学家来说,他们关注的是理论自身,比如怎样的理论才是可接受的,他们的认知对象是理论本身,拥有的是理论的认识论信息。我们的关注点在归纳过程,在理论本身,故下面的分析集中在理论及其认识论信息上。  为进一步说明经验世界本体论信息和描述经验世界的理论的本体论信息的不同,我们在信息层面上分析一下科学发展中“发明”和“发现”过程的不同意义。发现是站在经验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上讲的,是主体对经验世界的本体论信息的获得。比如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现象。所以,“发现”是一种获得经验世界本体论信息的过程。发明是站在理论的本体论信息意义上说的,是主体为解释(系统化、逻辑化)所获取的经验世界本体论信息而创建理论,生成理论的本体论信息的过程。比如1916年,爱因斯坦发明了广义相对论。所以,发现是经验世界客体本体论信息的获取过程,而发明是理论本体论信息的创造过程。  3.理论认识论信息的三个层面  对一个理论来说,理论说了些什么,理论说的对不对,理论说的有没有用,是主体关注的几个方面。主体用语义信息、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描述了同一理论在这三个层面(可对应于分析哲学中的语义学、语形学、语用学)上的特性。按照信息科学理论,任何客体的认识论信息都可以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描述、衡量。  科学的理论描述的是经验世界的事物,理论的语义信息,就是主体所掌握的,理论表述经验世界的内容;理论的语法信息就是主体所掌握的,理论所述内容的真假,也就是理论表述的内容与经验世界事物的吻合程度。依据香农信息论,主体获得的理论的语法信息,体现为理论为真的概率的大小变化,即认知主体对这些内容的确认程度的变化;理论的语用信息表征理论所述内容的效用,它与认知主体的认知需求紧密相关。由于不同主体的实践目标不同,同一理论对不同的认知主体,语用信息量可以相去甚远。  简单地说,理论的语义信息“让我知晓”,语法信息“使我相信”,语用信息“为我可用”。关于理论,主体所能掌握的就是在上述三个信息层面上展现出的理论的内容多少、理论为真的概率高低、理论的效用大小,所以,主体对理论的评估、比较、选择就只能在理论的内容、概率、效用三个层面上进行。其中,理论的语义信息是认识论信息的基础层面,有了理论的内容,才能谈得上理论的概率和理论的效用。理论的语法、语用信息分别反映了理论的语义信息同经验事实、主体需求的吻合程度,脱离语义信息来谈论语法、语用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香农信息论,为事物的语法信息的定量描述提供了方法,某个理论语法信息的增加与该理论为真的概率的增加是一致的。语法信息可以在理论的证实中获得,这将是**章的主要内容。  理论的语义、语用信息的量化衡量,目前还有困难。但是理论一旦创建,便具备了自身的本体论信息,因而与之正相关的语义信息,也就是主体所掌握的理论的内容应该是客观可度量的,只不过目前尚没有找到有效的量化手段。理论的语用信息与主体创立理论的目的相关性很强,所以呈现出很强的主观性,它通常表现为理论推论对于主体的实用性。首先要明确衡量所针对的主体,比如某个科学家或某一“科学共同体”,语用信息才具备可度量性。目的性的本身不容易量化,故语用信息的计量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只对语义信息、语用信息进行定性的分析。  至此,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主体创立并选择理论的信息过程。主体A以自己的需求和认知能力,获取客体的本体论信息并融入自身的知识,创建了某个理论,该理论包含(但不限于)主体A拥有的关于客体的认识论信息。如果针对同一目标的理论不只有一个,并且互不相容,那么,主体就必须在它们中间进行选择,以确立归纳结论。进行选择的主体并不一定是主体A,也可以是主体B。主体B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学习)掌握了这些理论,即获得了该理论一定量的认识论信息,包括理论的内容、概率、效用的量,从而据此完成理论的选择,获得归纳结论,完成归纳过程。  二、演绎推论的信息特性  理论是一个由前提到结论的演绎体系,所以我们再来分析演绎过程及演绎结论的信息特性。  一般来说,理论一旦生成,便独立于主体(包括生成它的主体),成为认知对象,即理论系统的本体论信息不依赖它的创建者、传播者、接受者。主体创建了一个理论体系,也并不意味着主体掌握了理论的所有信息。例如,黎曼在创建球面几何理论的时候,不会想到该理论包含着广义相对论下的时空信息,但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这些信息在黎曼完成创建非欧几何理论时,就已经存在于理论当中了,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已。牛顿并不知道,其理论包括的时空观念日后在物理学的其他领域,比如电磁场理论的创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也就是说,理论作为一个演绎系统,其某一个命题,不会因为主体的推导、演绎而存在,犹如一块石头所包含的本体论信息,不会因为有没有人观察它、研究它而有所改变一样。在理论的本体论信息层面上看,理论体系内的演绎推理不会给理论增加任何本体论信息。对于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理论的本体论信息包含于理论据以建立的各项前提当中,包括公理、定义和假设。  但从认识论信息的角度来说,主体对一个演绎系统(理论)所包含的本体论信息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语义信息层面上,主体由前提推导出一个它原来不掌握的命题,就拥有了其含义,它就获得一份语义信息。推导出理论的一项结论陈述的过程,就是在理论框架内赋予陈述意义的过程,我们由此获得了结论陈述的语义信息(也就是理论的语义信息的一部分),其后,经验事实才能为理论带来证实或证伪。正如波普尔说的:“然而,逻辑论证和演绎逻辑推理的作用对于批判方法仍然非常重要;这不是因为它使我们得以证明我们的理论,或者从观察陈述推出理论,而是因为只有通过纯演绎推理我们才能发现理论的含义,从而有效地批判它们。”  此外,在语法信息层面上,主体在推导出命题之前,是不能在理论前提之下确定推论的必然性的,因而,命题的存在是概然的;在主体推导出来命题之后,消灭了命题的不确定性,主体也就获得了相应的语法信息。同样,在语用信息层面,依据主体的目的和推导出的命题的效用,主体获得了语用信息。  安德鲁·怀尔斯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人类部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等事例,都增加了人类所掌握的数学理论系统的认识论信息量。只要前提不变,欧几里得几何演绎系统所包含的本体论信息,不会因为人们证明了其中的定律而有任何的改变,但是,人类掌握到的这一演绎系统的认识论信息,却随着这一系统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定理的不断被补充、证明,而得到不断增长。  通常,我们会觉得某个结论是从前提推演出来的,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在本体论信息的意义上说是不错的。但是,在认识论信息层面,如果推导出的结论,是主体原来根本不知道的,或者主体知道结论,而不知道证明过程,对结论是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推导过程就会给主体带来语义、语法信息。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认为演绎推理过程,不会带来新的知识,比如查尔莫斯说:“单凭逻辑并不能构成新真理的来源”,这些都是站在信息的本体论意义上讲的。  我们所说的“知晓、掌握、精通”某一理论,并不意味着主体拥有了理论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一个理论所能推演出(包含)的命题可以是无穷的,特别是基础科学理论,所以,主体对一个命题的演绎推理过程,就是对一个理论系统的信息的获取过程。演绎是主体获取理论认识论信息的方式,理论的认识论信息是可以通过演绎推理过程不断累积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演绎推理并不会改变理论系统的本体论信息,但认知主体(推演者)演绎出理论的推论,获得了认识论信息,包括:①理论的语义信息:演绎推论在理论框架内的含义,它们组成了理论的内容;②演绎推论的语法信息:演绎推论由原来的概然,变成理论框架内(理论前提下)的必然,主体获得推论在香农信息论定义下的语法信息;③理论的语用信息:演绎推论与认知主体目的相关的效用。  ……

理论的竞争——信息科学视角下的休谟问题 作者简介

  赵明达,男,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曾发表《zhongji通信》等文章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