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书--木兰往事

新书--木兰往事

作者:李小芹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书--木兰往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6305070
  • 条形码:9787556305070 ; 978-7-5563-050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书--木兰往事 本书特色

  乡村、乡音、乡情是《木兰往事》的主题。  亲情、友情、感情是《木兰往事》的灵魂。  《木兰往事》的内容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抒发了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为祖国奉献青春、生命的决心,以及建设祖国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木兰往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承载了一代人的热血青春回忆,也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新书--木兰往事 内容简介

  《木兰往事》为口述回忆,讲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天津人在木兰围场的流金岁月,描写当时的知识青年是带着怎样的热情,奔赴一片陌生的土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描写了他们如何从稚嫩的学生转变成生产工程的行家里手,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去。

新书--木兰往事 目录

难忘旧往
梦中往事
那时的故事
一盏旧油灯
一根旱烟的奖赏
**次割地
南山救火
腊月的回忆
开门头件事
回家的路
离津赴围
初到乡下
春种夏锄
秋收
育林
见“井”生情
塞罕坝上“栽希望”
知青小菜园
驭牛记
打草记
我向景林大哥学种菜
冬夏间伐
坝上追忆二三事
养鸡往事
牛车运粮历险记
塞罕坝上育树苗
内蒙古拉盐记
此路是我开
桃山访友
创业队里的故事
照相
选调招工落败
我也当一把队长
曲折上学路
重返二道沟
冒雨赶车拉山药籽
男知青养猪
哪里艰苦哪安家
男生和女生
**次点籽种地
知青伙食
初五见面,初十上坝
初次放羊
惊险一刻
险入狼口
意外惊喜
下乡三遇险
八月十五庆团圆
农家“妇男
百鸡宴
我当军械员
塞上夜明珠
水库模型诞生记
“一线三通”话广播
大学梦
塞罕风情
小母猪下崽儿
跑疯子的牛治好了我的疖子
劁猪
骟羊
坝下之旅
可怕的鸡瘟
山里女人的故事
云往东,刮场风
柴胡栏子事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苦力
骑马送药
大山里的文化
小席杀牛
好狗莱卡
榛果飘香
棒子米粥没喝够
小菜园的收获
感冒与“革命虫”
我们的白宫
牛车记
李木匠的孩子不怕冷
狼的故事
围场印象记
老窝铺的地名
山沟里的“洋货”
有趣的围场话
前梁四季
小滦河的细鳞鱼
坝上细粮
坝上三美食
原始人屈老五
药社的夜晚
逸闻趣事
知青生活趣事两则
望天收
在乡下如厕
逗你玩儿
再也不敢杀鸡
有惊无险
捉虱子
“三星儿”
油窗户纸
与狼“同行”
采蘑菇的乐趣
令人向往的夏天
*新指示不过夜
*后一次晚汇报
知青自排样板戏
知青学“驴话”
争当富农
张亮逮狐狸
夜过黑松林
怪人“全服”
潇洒的冠军
大胆“小不点儿”
马年忆马
一个“腚呱”一死一伤
木匠比武
知青馋肉了
白吃驴肉不要钱
话说狐狸
深情厚谊
邹二婶的鸡蛋
一路故乡行
两抱柴火的秘密
被窝里吃猪头肉
重返故乡
碾子
乡下孩子
队长状告
从医路上**课
当年我是“孩子王”
亲情暖暖过大年
韩队长*后的心愿
老曹
羊场情结
不速之客
猫肉是“酸”的
悲喜交加过春节
向“姐夫”学打小算盘
路边要饭记
我的大学生朋友
众人齐呼李大哥
附录
作者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列)
青春掠影
围场县知青情况简介
围场永远是你们的家
老窝铺水库的来龙去脉
天津知青与老窝铺的情结
“青春万岁”,永驻木兰
天津市第二批下乡知青名单
围场县部分天津知青名单
后记
展开全部

新书--木兰往事 节选

  《木兰往事》:  一盏旧油灯  艾霆  记得我们刚到大队的那个晚上,临时被安排在一个农民的家中,当时的灯不过是一盏陶釉灯,看到那晃动闪烁的灯火,还略冒着点儿青烟,室内充斥着油烟的气味,两只眼一时间无法适应这一突然的变化,似乎变成了半盲状态。令我想不到的是,当时看来如此昏暗的油灯,竞伴随我六年多的夜晚时间,靠着它所发出的微弱光亮,竟然还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看了那么多有益的书籍。  那时的我们,看到大队办公室用的是带罩的玻璃质油灯,不仅样子漂亮,也显得亮一些,于是到供销社也买了一套这样的油灯。这种灯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调节亮度,油烟很少,开始也确实感觉很不错。不久,在使用中逐渐发现,这种灯的灯罩内壁很容易被油烟熏黑,需要经常地擦拭,有时还要湿布或用嘴哈气后再用干布反复擦拭才能变得透明如新。*大的问题是,灯罩的玻璃很薄,极易损坏,擦拭不当要破损,使用时炸裂、炸碎更是常事,以致除了灯油的花费外,灯罩又成了额外的消耗品。因此,这种玻璃质带罩灯实际使用时却要像*简陋的陶釉灯一样,经常是在没有灯罩的情况下使用,因其灯捻儿含在一个凸形青蛙嘴状的缺口内,而陶釉灯的灯捻儿直接外露,灯光又不受灯罩托架的阻挡,点着后的感觉反倒亮于有灯罩托架却无灯罩的玻璃质油灯。因此,我们这些知青们宁可让室内暗一些,照明仍以原来的陶釉灯为主。  事实上,没有经历过插队的人们并不会意识到,点油灯虽然很暗,其照明成本却要远远高于电灯照明。那个时候的农村,只有到年终才能结算,根据干活所挣的累积工分总数来获取劳动报酬,而多数农村由于分值很低,大部分的分值对应的现金又要与口粮、蔬菜等开支相抵,真正拿到手的现金极少,得不到分文也是常事,甚至更有可能倒欠生产队的钱。所以,“点灯耗油”成为中国农村“浪费”的代用词。那时的我们,晚上看书学习所靠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志趣和毅力,还要靠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根据我的经验,一盏带罩的灯一宿耗用的煤油要超过二两,一宿的照明若按10小时计算,就是说一斤煤油维持不了50小时的照明。当时的煤油价格是每斤0.36元,每度(千瓦小时)电的价格大概是0.16元,相当于维持15瓦的灯泡66小时的照明。简单计算后可推知,一盏带罩油灯的照明成本至少是15瓦灯泡的3倍。尽管单独用纯比较的方式进行了上述计算,照明成本要远远高于电灯,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或许两盏带罩油灯同时点亮才可赶上一盏15瓦灯泡的亮度,就是说它的更真实的照明成本,应该在15瓦灯泡的差不多五倍上下。  那时我由于经常看场、打更,通宵不睡,而生产队是不可能像现在的人们想象的那样,给我报销点灯费用,这笔不小的灯油开支不得不列入我精打细算的范围。*简单的两全其美办法是不用带罩的灯,而是用陶釉灯。这种陶釉灯的优点是:**,耗油少,相当于带罩油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第二,灯捻儿从一个锥形尖端的口儿处伸出,灯火儿较高,灯下黑的面积比带罩油灯小得多,书可以放得离灯更近处;第三,灯比较矮,灯火儿距离桌面较近,显得亮一些。当然,这三条优点均是以牺牲亮度为前提,同时还要以忍受室内的油烟气味为代价。插队的第四年,大队办起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所在的一队知青知道我的难处,利用他们与拖拉机手混得较熟的优势,定期给我弄来几瓶柴油,从此也就可以不再花钱买煤油了。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经济上的压力小了,照明亮度却大不及煤油,这还不算,柴油的油烟要大得多,无风时简直就是一根细黑的烟柱,不仅气味熏人,还弄得鼻腔干涩难忍。另外,在灯下看一宿书,因离灯较近,有时连眉毛额头都要被熏黑,睡前清洗鼻腔、洗脸是必需的,经常洗头也同样是必需的。  回津后当我说起柴油点灯的上述问题时,曾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不用蜡烛照明呢?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的插队知青来讲,只能是苦笑,这就好比有人向晋惠帝报告老百姓穷的没有饭吃时,这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又反问这个人,“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蜡烛的照明成本更是远远高于带罩油灯,让我们使用蜡烛照明,那岂不是太奢侈了吗?其实,我们有时还真的准备一些洋蜡,偶尔也享受一下奢侈性的光明。那就是大家聚餐或有谁过生日,餐桌上需要增加点气氛,适当提高些环境的亮度。尽管如此,插队时的油灯,尤其是用惯了的陶釉灯,亮度虽然不大理想,气味也不佳,甚至还要熏黑眉毛和额头,却是我在插队时代的*忠实伴侣,几乎没有一夜离开过它。  1997年,阔别坝上23年之后**次重返故地,喜悦与兴奋之余,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在这里找一盏那种当时*廉价、*大众化,却又是伴随我时间*长的陶釉油灯。因为它确实属于我太想得到的东西,它曾给予我在那个特殊人生中无法想象的帮助,这是没有插队经历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这里实现电气化的时间超过了十年,即使偶然停电,首选的当然还是应急灯或带罩玻璃质油灯,连续问及好几家,想要一盏当时家家**的陶釉旧油灯,竟然成为一件难事,似乎都已将它当作垃圾处理了,一盏也没找到。失望之余到了老黄家,让我感到幸运的是,他竞在仓房破烂堆儿中发现了一个终将会被处理掉的破油灯。是的,这确实是一盏旧到已经残破的油灯,它不仅旧,还显得有些残缺不全,持灯的把儿已经断掉,可贵的是它依旧可以继续照明,甚至灯内还保存有一小段儿用棉花搓的灯捻儿。其实,这盏灯与我当初用的灯还有些不一样,似乎稍微高一些,就是说还要“高级”些。像这样的陶釉油灯,对于当地人来讲,早已被淘汰,属于垃圾类物品,幸亏是陶制,否则连这种残破之物也不可能保存下来。我感觉这是我此行的*大收获之一,这盏灯已经作为一件纪念品,不,一件真正的工艺品,我将终生收藏它。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