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作者:汪燮卿
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61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33.4(3.8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450913
  • 条形码:9787511450913 ; 978-7-5114-509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本书特色

  院士传记丛书除反映院士的主要经历、求学、工作和家庭外,重点描写院士从事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院士为工程科学技术事业作贡献的先进事迹、顽强探索的曲折过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等。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传主汪燮卿,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简介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叙述和反映了汪燮卿院士的主要个人经历,包括求学、工作和家庭情况,重点描写了汪院士从事石化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了其为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所做出的贡献。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目录

引子

**章 家乡与童年
父亲和茶圩镇
童年

第二章 小学生涯
靖端小学
逃难在西徐的日子
进城上育德高小
入读西门小学

第三章 中学时代
考入衢中
初一在塘公
初二迁回城里天宁寺
初三回到衢中原址
衢中的高中阶段

第四章 参加土改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离家北上
在清华二院
清华老师和同学那些事
团支部工作
校园的政治运动
加入共产党
转到石油学院
分配学人造石油专业
当政治辅导员
被选中出国留学

第六章 留学东德
漫长的旅途
途经莫斯科
在莱比锡学德文
感受战后的德国
进麦塞堡化工学院
约见雷曼教授和莱勃尼茨教授
万事开头难
严酷的外事纪律
失败的追“风”
去贝林做论文
回国集训
完成学业
归国前去工厂参观
生活在德国人中间
再见,麦塞堡
回访那片土地

第七章 军用油品分析研究
军用燃油的组成和分析研究
军用润滑材料的解剖分析
主持电子显微镜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
核磁共振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
有机质谱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研究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安装调试和应用

第八章 “文革”那些日子里
化解飞机熄火谜团
红旗轿车用油研究
破解马王堆之谜
赴河南干校政治学习
找出航煤变色原因

第九章 出访做兼职翻译
赴西欧考察炼油设备
引进西德修井作业机
1974年6月访问联邦德国
赴美国考察引进设备
参观法国博览会
出访欧洲考察石油公司
考察西德和英国石油化工技术
参加瑞士达沃斯论坛

第十章 主持开发催化裂化家族工艺
DCC工艺
DCC-Ⅱ型工艺
MGG和ARGG工艺
MGD工艺
MIO工艺
CPP工艺

第十一章 创新是责任创新是兴趣
开发含酸原油直接催化裂化工艺(RACC)
劣质重油裂化与焦炭原位气化技术RGCT
移动床甲醇制丙烯(MMTP)技术
吸附强化水蒸气重整制氢工艺开发
原油直接生产烯烃和芳烃(COTOA)

第十二章 在世界石油大会规划委员会工作

第十三章 战略咨询与院士工作站活动
节油与替代能源研究
发展生物质能
院士工作站活动

第十四章 岁月钩沉
戳穿“水变油”骗局
固体酒精的解剖与试制
《石油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无果而终的反思

第十五章 我的家庭
与叶嗣懋的那些陈年往事
八年后的重逢
别有风格的婚礼
解决两地分居,嗣懋走上新工作岗位
一双儿女
家庭的点点滴滴
传外篇同行眼中的汪燮卿
殚精竭虑作奉献
借来东风行春雨
异想才能天开——汪院士指导我们开发新工艺
大家风范良师益友学生眼中的老师
附录一 汪燮卿大事年表
附录二 汪燮卿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汪燮卿主要授权专利
后记
展开全部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节选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我的祖籍是皖南*南边的休宁,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却是浙江的龙游。  父亲和茶圩镇  1933年阴历正月二十一.我出生在浙江省龙游县衢江边的茶圩镇,是家里的**个男孩。那年父亲38岁,是镇上合盛俊酱园的老板。年近不惑才喜得贵子,父亲自是喜出望外,特请镇上的算命先生给我算了一卦。可能是因“汪”姓的偏旁是三点水,所以这个算命先生就故弄玄虚地说我命里缺“火”,补救的方法是,取名时要选带火字偏旁的字。于是,父亲回家后翻阅字典,精心地从中挑选火字偏旁的字,*后选定了“燮”字。当时还没有简化字,“燮”的繁体字是“燮”,三个“火”正好对“汪”姓偏旁的三点“水”。父亲又在“燮”字后面挂上一个古时对“人”敬称的“卿”字。就这样,父亲虽一天学堂都没有上过,却给自己寄予厚望的大儿子起了一个斯斯文文的名字:汪燮卿。  我的父亲叫汪高俊,出生于安徽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休宁县一个贫苦家庭,出生后1岁零3个月时我的祖父就去世了。父亲是家里的独子,无兄弟姐妹。年轻守寡的祖母拉扯着这个幼子,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父亲长到五、六岁时,家里日子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了。为了让孩子能活下去,祖母忍痛将年幼的父亲交给了一个同族的堂叔,由这个堂叔带到浙江东部沿海的海宁县去学徒,想以此寻找一条活路。就这样,年仅6岁的父亲随堂叔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历尽种种磨难,徒步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了位于东海之滨钱塘江口的海宁,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幼年的父亲在海宁仅过了3年,从老家休宁那边过来的乡亲就带来了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听到噩耗后,当时年仅9岁的父亲不仅无钱回家奔丧,而且因寄人篱下还不敢声张,只能悄悄地撕了两小块白布缝在鞋上,然后趁夜深人静之际,一个人默默地来到钱塘江边,烧上几张纸,流泪跪下身,朝着家乡的方向,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隔空祭拜母亲的亡灵。从那时起,父亲已经是一个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的小孤儿了。因家乡已再无直系亲人,了无牵挂的父亲后来从未回过安徽的老家休宁。  在旧社会,当学徒是非常辛酸和艰苦的。我当然没有见过父亲怎么样当学徒,但小时候却见过父亲是怎么样带学徒的,由此可以类推出,父亲过去是怎么熬出来的。学徒经过拜师后,清晨起来**件事就是给老板倒尿壶,把店门的门板卸下,扫地、擦桌椅、擦柜台,然后自己才能洗脸。匆匆吃完早餐就开始上柜台接待顾客,到晚上把店门的门板上好后,就开始练习珠算,先从背珠算口诀开始,然后是打算盘,一直要练到把算盘放在头顶上用手打加减乘除,要每分钟打多少次准确无误,练成这样一手好功夫才算合格。学徒期间,稍不如老板的意,挨打罚跪,那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但是,即便如此,父亲在海宁依然没有站住脚。因生计所迫,11岁时他又随那个堂叔沿着钱塘江水系溯流而上,向西南方向辗转漂?白,经富春江、兰江,*后在浙江西部衢江边上的龙游县茶圩镇落了脚,继续给人家当学徒做伙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的父亲勤奋钻研,通过刻苦自学,不仅学会了打算盘、记账等,还认识了不少字,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子,闲时还喜欢读一些古诗词,唱几句安徽黄梅戏。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打拼.自幼学徒出身的父亲不仅在茶圩镇站住了脚,而且还在镇上开了一家自己的酱坊,当上了老板。为昭示自己是酱坊的主人。他挪用名字里的“俊”字,给酱坊起名叫作“合盛俊酱园”,前店后厂,制作和销售酱油、酱菜及酒、醋等。  龙游地处浙西金衢盆地,东毗金华,西接衢州,南邻遂昌,北交建德,东北与兰溪接壤,而茶圩镇则位于灵山江和衢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两条黄金水道的汇合处,必然会形成商贸重镇。南来的灵山江是龙游县境内衢江的**大支流,是一条典型的山溪性源流,上游中游的河道在峻岭峡谷中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隐时现,时而似玉带飘拂、步态轻盈,时而似游龙狂舞、气势磅礴,流经之处多山林,植被繁茂,物产丰富,旧时尤以纸、竹和冬笋闻名。而下游流经的灵山畈、寺下畈等地,地域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种植水稻,为旧时的米粮之地,被誉为“龙南粮仓”,曾有“灵山畈的稻,看看不大好,割割挑不了,割稻客吃不消,半夜爬起逃”的说法。灵山江水在茶圩镇处汇人衢江,又滚滚东去。  作为明清时期著名“龙游商帮”与境外通商的主要航道,旧时的灵山江上常常呈现出一派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巨龙般的竹排、木匿捧呼啸而下;货船载着南纸、茶叶和大米随清流蜿蜒而来。抵达驿前码头或茶圩码头后,集散中转,运往各地。  茶圩与驿前(原名“官驿前”),是繁盛于明清时期的商埠闹市。茶圩位于衢江北岸,驿前处于衢江南岸,一江之隔,遥遥相望。宋宣和年间始创浮桥,其后屡经兴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初二.龙游知县高英选择距茶圩西边2里地的虎头山与南边的平政路之间再架浮桥,并在众多绅董的簇拥下举行了驾船铺板仪式。“驿前之对岸茶圩,乃北乡人金华之兰溪、严州之寿昌,各邑赴处州温州大路,熙来攘往络绎于途。,’于是,茶圩与驿前两个商埠又连成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商贸中心。驿前主要承接并转运灵山江运出的山货,茶圩则主要集运粮食。江边桅杆林立,商船云集;码头上木材、稻米、竹、纸等堆积如山;搬运工们忙着装卸起运货物.喧闹异常,一片繁忙景象。  茶圩初名盐仓,因盐商储盐仓库所在得名。后因茶叶在此集散.清咸丰元年(1851年)改称茶圩。店面100多家,其中以汪怡乐米行贸易规模*大,每年运往杭州、上海等地的大米达百万斤。此外有木行、盐店、磨坊、染坊、酱油坊、绸布店、南北货店、药店、烟店、酒店、豆腐店等。街面沿江边一字形单向排列,这里的商家一般店面在茶圩镇,仓库——当时人称“栈房”则在镇西二里地的茶圩里。因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曾在金华、龙游这一带与进剿的浙江巡抚左宗棠指挥的湘军拉锯鏖战了数年,繁华一时的茶圩镇遭受过太平军为坚壁清野而进行的空前洗劫,从此元气大伤。我父亲汪高俊落脚龙游时,茶圩镇虽已经不似昔日明清时的繁华,但经过战后的慢慢调理,渐渐也恢复了些许活力,店面依旧有几十家,客流熙来攘往,生意还算好做。  ……

汪燮卿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作者简介

  汪燮卿,1951年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毕业,1961年于民主德国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主持石油组成、油品和添加剂分析研究。率先主持开发成功一条炼油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DCC工艺和高质量汽油MGG工艺的新技术路线,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攻关。其中DCC技术已于1994年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重大成套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20世纪90年代后。主持劣质原油加工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高酸原油直接流化催化脱酸的研究。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指导钛硅分子筛的合成应用研究。实现有机化工氧化的清洁生产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58件。国外专利授权56件。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