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作者:金盛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517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1.2(6.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40277241
  • 条形码:9787040277241 ; 978-7-04-027724-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在第1版完整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作为本书基本理论基础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强化了该理论在各论深层解释体系上的贯穿。第2版内容保持了原书18章社会心理学主干的本体知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包括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三章)、社会心理发展(包括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两章)、认知社会心理学(包括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和价值取向四章)、社会互动(包括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五章)及社会影响(包括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四章)。
本书适合用作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科,也是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有高度引用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第2版)》在第1版完整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作为《社会心理学(第2版)》基本理论基础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并强化了该理论在各论深层解释体系上的贯穿。第2版内容保持了原书18章社会心理学主干的本体知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论(包括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三章)、社会心理发展(包括社会化,态度及其测量两章)、认知社会心理学(包括社会知觉,刻板印象与归因,自我概念和价值取向四章)、社会互动(包括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五章)及社会影响(包括从众、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竞争与冲突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2版)》适合用作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科书,也是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有高度引用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目录

d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概论
d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d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二、定义社会心理学的依据和背景
三、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四、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二、产生阶段
三、迅速发展阶段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d一节 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二、认知失调理论
三、图式理论
四、认同理论
五、社会同一性理论
六、自我类化理论
第三节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一、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系统支持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d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一、现象揭示研究
二、关系解释研究
三、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五、实验室实验
六、准实验研究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一、变量
二、操作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

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发展
第四章 社会化
d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角色引导
二、社会比较机制
三、社会学习机制
四、亚社会认同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一、文化
二、家庭的特殊作用
三、同辈群体
四、学校
五、媒体
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一、语言与认知能力
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三、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五节 *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
三、角色获得
四、角色改变
五、再社会化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d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维度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瑟斯通量表
二、李凯特量表
三、语义差异量表
四、投射测验
五、内隐态度测验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

第三部分 认知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社会知觉
d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三、自我表现策略
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d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四节 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三、自我服务偏差

第八章 自我概念
d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自我知觉理论
四、自我确认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第三节 自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三、自尊的测量
四、自我效能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
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
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第九章 价值取向
d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
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五、价值取向的新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特点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
一、企业家的基础价值取向状况
二、企业家经营价值取向及其与基础价值取向的关系
三、企业家关于岗位和生活目标的价值取向
四、企业家关于企业家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
第十章 沟通
d一节 沟通的概念
一、沟通的定义
二、沟通的意义
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
一、沟通的条件
二、沟通的过程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
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七、新兴沟通类型
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
一、非语词研究的缘起
二、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
三、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
四、动态交互中的非语词沟通
五、副语言沟通
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
一、沟通的障碍
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
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
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d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
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
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
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第三节 爱情
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
二、爱情与喜欢
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四、爱情与性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d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
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真诚原则
二、交互原则
三、功利原则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五、情境控制原则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人际关系测验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d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助人的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d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
第十五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十六章 劝导与态度改变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
展开全部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作者简介

金盛华,1957年生,江苏盐城人,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国、法国,受聘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任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并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及社会及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科联**。为中国心理学会d一批认定的心理学家。著有《社会心理学》、《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等著作16种,并在国际SSCI收录期刊及国内《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40篇,全国学术演讲听众人数达数十万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