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作者:刘世衡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38.5(7.0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33276
  • 条形码:9787520333276 ; 978-7-5203-332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内容简介

  网络传播时代改变了全球意识形态传播的图谱,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因此,牢牢掌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仅可以从学理上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而且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大众化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目录

绪言

**章 意识形态的学理分析
**节 意识形态的起源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第二章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转向的日常生活维度
**节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转向的日常生活维度
第二节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转向蕴含日常生活维度的启示

第三章 日常生活的日趋媒介化
**节 日常生活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哲学意蕴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日趋媒介化

第四章 媒介技术变迁与意识形态传播
**节 口语传播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
第二节 文字传播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
第三节 大众传播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
第四节 网络传播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
**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
第二节 列宁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传播思想

第六章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演进历程与必然逻辑
**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必然逻辑

第七章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机遇与困境
**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机遇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困境

第八章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策略
**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形式的融合
第二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叙事方式的整合
第三节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话语方式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节选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意识形态的内涵  由于在马克思的著述中找不到明确而独立的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具体定义,因此,围绕意识形态概念否定与肯定内涵的纷争就没有停止过。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初是从贬义的角度来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其明证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暗箱”比喻。“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①也正是因为这一段话,人们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尤其是在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概念是从贬义上来使用的,因为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②的代名词。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在这里还必须深入地分析,马克思之所以从贬义的角度来界定意识形态的概念,其目的不仅是要揭露统治阶级的虚情假意,即,为了其阶级统治的合法性,硬是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了全体的普遍利益,这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他们更为明确的目的是要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产生这种“虚假意识”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所以说,“马克思通过对种种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分析,认为它们的一个根本特征是用神秘的、扭曲的方式去反映现实世界”③。  虽然1850年之后,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并不代表马克思不再关注这一现象,譬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现象的时候,揭示出其发挥作用的运作机制,实际上商品拜物教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虽然如此,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中性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如果要考察中性意识形态的概念的来源的话,其首倡之功要归功于列宁。对于列宁来说,他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全部思想精华,另一方面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列宁不再从虚假意识的角度谈论意识形态,而是把意识形态从贬义的概念转化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所以,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分,从而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涉及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中性的概念。所以,J.拉雷恩说:“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的扭曲,而是成为一个涉及阶级(包括无产阶级)政治意识的中性的概念。”①  对于意识形态的肯定性内涵的界定,其实在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和伯恩施坦那里就已经出现,但在伯恩施坦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之前,没有马克思主义者公开地这么宣称,直到列宁那里,肯定性意识形态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得以广泛传播。同样,“在卢卡奇这样的作家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被接受的,不过,它显得比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更科学,而且,对于卢卡奇来说,意识形态比列宁所意识到的更加深刻地植根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生活中。”②总之,由于列宁和卢卡奇的贡献,肯定性意识形态概念得以确立,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谱系。  ……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世衡,女,博士,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在《学习与探索》、《理论探讨》、《湖南社会科学》、《中国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难以摆脱的幻象缠绕——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一部;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