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39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9.0(8.3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912044
  • 条形码:9787568912044 ; 978-7-5689-1204-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本书特色

★ 法国社会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被公认为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他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布迪厄研究了大量的主题:教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文学、法律和哲学。在这些研究中,布迪厄发展了一系列高度专业化的概念,这些被他称为“思想工具”的概念,被广泛用于揭示当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 本书以一种传记结合具体材料的视角,逐一探讨了布迪厄*重要的概念,并在每一章中对它们作了专题研究。这样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尤为适合初学者使用。 ★ 这些概念如何能被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这是本书编者修订此书所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新版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部分——“应用”。在这里,作者不仅为我们总结了布迪厄的一些方法论原则,还从布迪厄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一个能够指导研究的实践框架,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这为他们在研究中运用布迪厄的那些基本要素提供了依据。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生平,理论和实践”、“场域理论:chao越主观性与客观性”、“场域机制”、“场域状况”和“应用”。这些部分中的各章都将探讨布迪厄重要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习性、场域、资本等。这些关键概念不应被视为孤立的实体,它们都是彼此错综相联的,共同构成了布迪厄所研究的社会语境的结构和状况。
本书的每位撰稿者都将从自己的视角来思考并撰写一个特定的概念。整本书将包含如下内容:

·讨论各个概念的定义:布迪厄是如何定义它们的。
·各个概念的历史与背景。
·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对该概念的定义与布迪厄有何不同。
·布迪厄在何时何处使用这些概念,以及为什么如此使用。
·这些概念在他的著作中是如何发展的,同时是如何与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和哲学等发生联系的。
·这些概念如何适配和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主题,以及为什么能够这样运用,同时还包括如此操作所引发的其他问题。

每一章节既可以被视为对每个概念的阐释,同时也是对该概念的评估。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这些概念,为思考和解释布迪厄提供了基于个人的视角和相应的契机。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目录

作者介绍


致谢


第2版前言



导言



第1部分 生平,理论和实践


导言


1 生平


2 实践理论



第2部分 场域理论: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


导言


3 习性


4 场域



第3部分 场域机制


导言


5 社会阶级


6 资本


7 信念


8 迟滞



第4部分 场域状况


导言


9 利益


10 自然倾向


11 受难/符号暴力


12 反思



第5部分 应用


导言


13 方法论


14 社会空间


15 政治



结语



生平和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节选

本书第2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来回顾、修正和拓展我们对于皮埃尔·布迪厄著作的理解。 其中的每一章都经过了本书参与者们的重新思考,并以一种传记结合具体材料的视角,对第1版的诸多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与澄清。不过,我们还必须要加入一个全新的部分,题为“应用”。在完成了第1版的诸多章节之后,我感到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概念的具体应用纳入其中,因此,我加入了一些关于方法论原则的后续章节。在这里,从布迪厄的视角出发,我给出了一种能够指导研究的实践框架,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这为他们在研究中运用布迪厄的那些基本要素提供了依据。在新的版本中,这一后续部分被拓展成了一个完整章节,并且加入了“社会空间”与“政治”两个章节作为补充。前一章节是对方法论的进一步讨论,当我们建构与表征社会语境的时候这是我们的必由之途,并且我们还提供了相应的实例与导引,这些实例与导引将引导我们如何运用这些术语来思考空间问题。而关于政治的章节则提醒我们,在布迪厄的大多数著作背后都潜藏着激进的政治意图,以这种途径来思考他的诸多思想,就可以将这些思想*大限度地带到政治舞台之上,带入社会。
推出这样一个新版本也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回应一些批评。总的说来,本书已经获得了评论界的认可,而且在那些对布迪厄的工作感兴趣的学生与研究者当中,本书也颇受欢迎。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如此一章接一章来处理这些概念是一个很冒险的工程。在我的大部分的写作中,我都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所有这些概念必须以一种整体的形式来看待,而不是割裂的、被孤立的使用。而且,我也确实感到通过一个接一个地审视这些概念,我们仍然能够进一步获得某些启示,并且通过某种方式,我们也能够以个人的视角来透视他人。有一些评论者确实已经指出了这样一部著作所要冒的风险。比如,有些人就指出,甚至谈论主观性与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缄默地朝向某种割裂的二元对立的方式。而另外一些人则谈到,在场域与习性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逻辑优先性,或者坚持说你无法在完全脱离一者的情况下谈论另一者。布迪厄的认识论总是要求一种辩证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在思考一者的同时把另一者带入其中。因此,我还是很乐于提供这种张力,当你一个接一个地阅读这些概念的时候,你也必须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图像———当这些概念全部被动员起来时,如何就能构成一种认识论的整体面貌。我同样也感到我们需要在本书中创造出更丰满的叙事结构,因此才采用了你将会看到的各个章节的标题与引介方式。我要再一次强调,这些做法是为了让我们更便捷地消化这些主要概念,而不是要暗示任何实质上的理论倾向。这个新版本在保留了原版本基本结构的同时,既能够提高我们对于这些概念的敏锐度,同时也让我们能够更细致地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
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归根结底还是仰仗布迪厄自己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在他去世将近十年之后仍然如此。 在为数众多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于布迪厄思想的热衷俯拾即是,而至今也没有减退的迹象。当然,应用领域越广泛,误用的风险也就越大。布迪厄将自己的方法称为“结构性的建构主义”,而在当今的研究中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即研究者往往会提供一种羸弱的建构主义模式,在其中研究者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所进行的描述是非常泛泛的,其中对布迪厄概念的使用可以说是一知半解的。这样的方法对材料进行了过于隐喻性的处理,而非提供一种真正的“场域分析”。如何来研究,又要如何表征,我们始终处于这样的挑战之中。布迪厄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几何学分析,而其中大多数的形式已经成为研究者们所效仿的一般性方法。不过,他们也需要专业人士的训练与支持,并且也需要民族志分析的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一种场域的实践逻辑。 多元对应分析就其自身来说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布迪厄的洞见在社会系统工作中所展现出的潜力既具有启发性,也会令人望而却步。他自己就经常声称,他学术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发布自己“年轻时候的工作”。而且,事实上一种充分且必要的场域工作模式需要日积月累且一丝不苟地分析,并且需要纯熟的材料处理技术提供支持。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过于死板的教条式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概念。相反,我们应当在对概念的谨慎使用中获得一种更进一步的术语,需要牢记的是,在武器库中添加任何新的东西都必须基于材料与问题需求之上的逻辑必要性,因此,一旦脱离这些基础也就没有什么切实可用的术语了。而与此同时,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布迪厄在他的主要研究中所面对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了,甚至他生命中*后十年的世界就已然如此。 比如,过去的场域分析是对于真实的社会空间的分析,而如今我们又怎样将这种分析运用于互联网提供的无限可能之中呢? 有评论就指出,站在今天的世界来看,布迪厄的工作是如此地接近人类学;我们需要思考一种“自然资本”,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工业资本主义下被不断摧毁的存在者与生态系统。经济世界如今也处于崩溃的边缘,信贷体系越来越趋向失控,而这又是货币经济与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核心所在, 当今的世界就处于这种自我掣肘的悖论之中。 在这一意义上,布迪厄的学术也需要“升级”,但这种升级当然也要建立在保留其原初视野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后,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我们必须记住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确实有着一个目的。一方面,重中之重的是对于真理自身的追求;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真理也就意味着一种普遍性的视角,一种旨在“恢复人们行动之意义”的人道主义工程——并且由此更好地改善他们的境遇!反思就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对于研究者们来说,无论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还是对我们的发现加以建构,这都是不可回避的核心精神。要认识这种反思性要素在布迪厄理论中的潜能,这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来理解它。
新版对于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多思考,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信心,让我们以布迪厄的原则来对布迪厄的关键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发展和运用吧。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作者简介

迈克尔·格伦菲尔(Michael Grenfell)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系教授。


译者简介
林云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曾于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哲学系访学,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艺理论及日常语言哲学,曾在《文艺理论研究》、《上海艺术评论》、《新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与译文数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