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8.1(6.7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915068
  • 条形码:9787545915068 ; 978-7-5459-1506-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本书特色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一: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大屠杀文化中的圣人”让·埃默里自杀前的*后一部著作。出版30年再版逾13次,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多种语言。从黑暗中爬出的灵魂,再探死亡的边界。这是他命运的终章,还是突破自我的序曲?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二:
面对“自死”这一论题,让·埃默里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于主流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将之视为冰冷的逻辑理性构筑的“自杀现象学”。让·埃默里试图深入“自死者”的心理世界,以让-保罗·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方式,探寻他们面对各种社会压力时的荒诞处境。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三:
让·埃默里三部曲(《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收官之作!让·埃默里延续其一贯的隽永沉郁的写作风格,再探死亡经验和个体自由之边界!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特色四:
让·埃默里带领读者进入众多自死者的精神世界:唱尽晨歌却无力度冬的普拉斯,将肉身沉于集中营的策兰,以武士之姿谏世的三岛由纪夫等等。这些选择了把他们“至高空幻的货物”付之丙丁的自死者,以其*终的虚无否定了存在的行为,是否才是他们(曾)存在的“至高空幻”呢?诚如埃默里所说,虚无的原理远比希望的原理更加有力。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内容简介

宗教和社会对自己主动选择走向生命尽头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非在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很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很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目录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 杨小刚



前言


Ⅰ.跃出之前


Ⅱ.死亡何其自然?


Ⅲ.自赴黄泉


Ⅳ.属于自己


Ⅴ.走向野外



译后记




展开全部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节选

II.死亡何其自然? (节选)P70-79
在此要小小地,也一定是*后一次岔开话题—为了让这些决定什么是理智、什么是疯狂,并且剥夺了“自我谋杀者”自由的先生对此懂得一二。一旦站在一个和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毫无关联的角度,就算是为自死之自由大声疾呼,紧迫地要求认可它亦是不可剥夺的人权的一部分,其实也毫无补益,人们对它的看法并不会因此改变。社会将继续用恶意的借口把自杀者和有自杀意愿者“开除教籍”,不过他们可能却也已经通过自己已实施或是计划实施的行为放弃了这份圣餐。于此映入我眼帘,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一些反精神病学的人,像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德勒兹(Deleuze)[1]以及加塔利(Guattari)[2]这类作家是必不可少的,却也仍旧不足够,要极谨慎注意的是,他们*终也没有引发什么骚动,因为他们笔下精神之苦厄的基本概念,表现为一种社会人的疾病,这离我们的目的相去甚远。实际上,有一种拒绝所有经验的疯狂是和社会无关的,因而也不可能被社会所疗愈:有一个人坚定不移地捍卫着这个观点,他就是皮兰德娄戏剧中的主角、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海因里希四世,他是个疯狂的疯子。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够建立让他觉得正确的社会,就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反,社会还必须小心,他是否会雇佣杀手,来谋杀像圣格利高里七世这样虚构出来的人物,这样他能够在卡诺莎之行中报仇雪恨。
我现在确实已经偏离了我的主题,但还没有远到没法再迂回的地步。因为只有当疯狂与社会有了关联的时候这才会发生,因为刚好社会大概也把有自杀意愿者看作一个疯子,或起码是半个,因为社会没有能力进入他封闭的世界之中。而我却正要在此尝试着去进入—以我笔力所及。我们说到了与死之厌恶相关联的失败与对世界的厌恶。两者被心理学及精神学学者褫夺了它们应有的尊严。他们把它们视作疾病,自然而然,疾病是一种羞耻。(谁不认识一些罹患小中风,又要处心积虑,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病情的人呢?)他们在相关研究中声称,他们对失败以及对世界的厌恶是有所了解的。实际上他们只对外在的行为有所了解,他们对人类的了解不会比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3]对他*爱的灰雁的了解更多。那儿坐了个抑郁者。他以僵冷、毫无表情或是充满伤痛的面具示人。这个“病患”,大概又必须以无比的耐心去忍受在他周围那些试图把他拉回这个世界的可笑而又装腔作势的人。学术研究极为偶尔地才会比行为主义研究先行一步,或者说解开了先前所提出的假想。比如下面这句话:“过去一文不值,现在充满苦楚,未来尚不存在。”[引自卢锡安·克隆那(L. Colonna)的《自杀和精神疾病分类学》(Suicide et nosographie psychiatrique)]有时候有些病患会极其迫切地想要自尽。过去对他而言真的那么一文不值吗?严格说来,一方面是由于挫败感总结了他生命中的所有的不成功,这结果足以将他压垮;另一方面,一切他所承受的侮辱及别人施加给他的痛苦又都是令他失望的希望。确实如此,他很难与它们分开,弗洛伊德所说的“分离之苦”撼动着他。当他要从只能看见新的苦痛的未来中远远逃开之时,那条笔直通向隐藏着的不存在之所的道路—死亡,成了现下唯一的出路:他既没有时间,也缺乏等待“自然”死亡到来的兴致,而且他知道,他极为痛楚的肉体终将愚蠢而绝望地在死亡降临时僵直、腐烂。抑郁者有多病态?忧郁有多病态?我并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相关证书,没有在这里做出评论的资格,所以我对此的讨论不一定会被相关专业机构接受并认可。根据我所阅读和经历的,我是如此觉得的,精神(顺带也捎上身体)健康的象限,相对于疾病的区域,总是专横地偏向于社会认可的坐标系。那空想者有多病态,神秘主义者和狂想者又有多病态?而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谓的那些在健康的人类本性召唤之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天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声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健康?就在昨天我刚读到法国国王路易斯-菲利普手下一位部长的话,他说,工人的孩子们八岁开始就该在工厂里工作十到十二小时,否则他们的闲暇时间都会拿去恶作剧。这种人在我们的印象中,不是恶棍就是精神有病:然而他的同事和同时代的人却都认为他是个理智得不可思议的人;甚至是个人道主义者。难道他就没有关注过那些孩子的健康吗?我也扪心自问,我自己到底有多病态,因为我早该遵医嘱把烟戒了,可我却为何依旧无法抵抗烟草带来的享受?我自己到底有多病态,明明仍在生之内,却为何要让死环绕身边,还要努力地为荒谬程度不亚于生之逻辑的死之逻辑拨乱反正?就我所见,精神疾病通常都始于人对其经历过的一切错误的判断,始于他宣称自己是一个他根本不是的人,或者是他曾是一个他根本不曾是的人的时候,始于他宣称自己已经死了,然而事实上他却仍旧活着的时候。抑郁、忧郁者,这些人的心理状态被专业人员描写成“过去一文不值,现在充满苦楚,未来尚不存在”,和同性恋者一样都并非病态。他只是与别人不同而已。学术上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丧失了分辨孰轻孰重的能力,一件无足轻重的小意外在他们那里会膨胀成一种心理上的大爆发,一个蚁丘甚至就是一座山。这种说法的非逻辑性显而易见。一件事物(于我所举出的例子中指的是蚁丘,或是山)除了有创造出它的功用之外别无他用。正如同,仅当我用它摆放菜肴的时候,桌子对我来说才是桌子。然而每当我要给我房间的墙上漆的时候,我又总是用它来垫脚,此时它就不再具有口语中桌子的性质了。而我实际上也能够举出一个能把蚁丘看作山的例子,即当我平躺在地面上,并用眯起的双眼时不时地向蚁群的方向瞄去的时候。这种“孰轻孰重”是由社会来判定的,但每个人又有各自的标准。我的评断,只要它不是对所有经验的总和有所质疑的,*终也应该被承认。我有权利这么说,你们感觉是无足轻重的小意外,可能你们确实那么觉得,我并不能否认,而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生命中举足轻重的大事件,至关重要得足以让我做出死亡的决定。
[1]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曾与加塔利合著《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该书分《反俄狄浦斯》与《千高原》两章,是后结构主义里程碑般的著作。
[2] 费利克斯·加塔利(1930—1992),法国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

[3]  康拉德·洛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鸟类学家、动物心理学家,也是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

鹭江出版社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作者简介

让·埃默里(Jean Améry,1912—1978),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一家瑞士—德国报社做记者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