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作者:彭肜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72.2(8.2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22919
  • 条形码:9787552022919 ; 978-7-5520-229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本书特色

“生态艺术”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想与环保运动的持续深化,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和生态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日益高涨。中国当代生态艺术中开始出现了批判环境异化、尊重动物权利、克服无限发展欲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环境公正等多重视觉主题。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态文明”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2 年度课题项目。在课题执行的 3 年过程中,本书主编在当初的课题框架之下,吸收*近几年生态学和生态批评领域的*新的一些思想成果及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新创作成果,经过反复思考及讨论,确立了*终的写作大纲及方案。本书作为《永恒的原乡: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的修订版,仍由两位主编共同提出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和写作大纲,然后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相互紧密合作、分头撰写,并*后统稿。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目录

目 录

引论 艺术史叙事与生态话语转型: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缘起、内涵与视觉主题◆ 1


**章 生态学转向:生态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哲学基础◆ 15

**节西方生态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生态主义的基本主张◆ 17

第二节 第二节 从人与自然的权力关系到人与自然的自由关系◆ 28

第三节 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全球生态学时代的到来◆ 34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到水墨山水的审美形态◆ 40


第二章 艺术的文脉: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话语流变与图像转换◆ 47

**节 中国生态美术思潮的可能性与正当性◆ 49

第二节 从家园梦的破灭到永恒原乡中的大地之诗◆ 55

第三节 告别人文激情:新潮美术运动之后中国当代美术的生态转向◆ 66 第四节 从乡土叙事到生态之思: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发展脉络◆ 69


第三章 环境的异化: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批判之维◆ 81

**节 城市景观与生态变迁:中国当代绘画的都市意象◆ 83 第二节 乡土视阈:从人本中心到后人本主义◆ 91

第三节 化丑为美: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污染主题与审美重构◆ 102


第四章 动物的权利: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生命之维◆ 113

**节 众生平等:乡村景观中的动物生存状态◆ 116

第二节 躯体视角:动物与人的互看◆ 123

第三节 被剥夺的生命:现代性压抑的隐喻◆ 132


第五章 发展的极限:作为工业文明反思的中国当代生态美术◆ 143

**节 无限的欲望:公路、桥梁与工厂视觉意象的生态内涵◆ 146

第二节 扩张的后果:当代绘画中的荒芜干涸视像◆ 151

第三节 简约的生存:克服发展欲望的美好生活理想◆ 156


第六章 自然之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163

**节 人类活动对原生态的损毁◆ 165

第二节 传统山水与生态风景的并置、杂糅与融合◆ 174

第三节 天地之大美:非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生态景观◆ 181


第七章 重返自然:走向“以自然为本”的中国生态建筑设计◆ 195

**节 本质的回归:对建筑的物质性思考◆ 197

第二节 城市空间的再造自然◆ 200

第三节 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 204


结语 迈向天地境界与多元话语形态: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前景◆ 207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19


展开全部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节选

引 论 艺术史叙事与生态话语转型: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缘起、内涵与视觉主题  今天,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起因于我们人类自己,这是可耻的。而且,我们只要在精神上努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明明是有能力自救的,可却偏偏不这样做,这就越发可耻。我们应该为处于这种状况而感到羞耻,并以此去激发自己努力克服自我。[.]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  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上,“生态美术”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思潮与理论术语,也是一种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影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代性视觉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想与环保运动的持续深化,中国当代生态美术和生态主义倾向的艺术创作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支持下日益高涨。从当代艺术史看,中国当代“生态美术”事实上已经与“新生代艺术”“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艳俗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等一起构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当代生态美术中出现了批判环境异化、尊重动物权利、克服无限发展欲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多重视觉主题。分析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话语形态与发展脉络对于我们领悟当代社会思潮与视觉文化、文化思想与美术创作相互推进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史等的多重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生态美术”的诞生: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与生态意识的发生学考察  新世纪开始后尤其是*近几年,“生态文明”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除了资源、环保、经济和产业升级等实践性问题之外,报告还特别强调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主要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这一主导话语支持下,生态问题相关的环境、风景、城市、乡村、农业、动物权利题材和主题的美术形式将有一种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当代美术能否与世界各国美术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趋势相呼应并接轨,是关系到中国当代美术整体面貌和未来发展的大事。另一方面,从国内角度看,生态美术如何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结,如何在新时代氛围中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对重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现代性思想史上,中国当代生态美术预示着20世纪中国美学从“人本主义”向“后人本主义”过渡。受历史叙事与思想史叙事的影响,20世纪中国艺术史叙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建国以来的艺术史叙事往往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或“革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元叙述路径,无产阶级主体与革命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引下,20世纪中国艺术有着独特的“人本主义”倾向。新时期以来,李泽厚的思想史研究扭转了庸俗社会学的元叙述,其“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说不仅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同时也启发甚至主导了新时期中国又一轮“启蒙”话语的产生与深化。“启蒙与救亡(革命)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五四以后并没得到合理的解决,甚至在理论上也没有予以真正的探讨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近三十年的不应该有的忽略,终于带来了巨大的苦果。” []中国新时期启蒙话语用更为普泛的“人本主义”精神取代阶级意识与革命叙事。在美术领域,渗透在“伤痕美术”“知青美术”“乡土绘画”等新时期美术主潮中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气质无疑是生命个体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束缚状态艰难出走之后的主体性、反思性和批判性。启蒙之思,包括思想自主、自由权利和个体尊严等“人本主义”精神,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基本的感知背景与意义指向。如果说高小华的《为什么》(见图0-1)、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某年某日雪》、罗中立的《父亲》(见图0-2)、何多苓的《青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这些新时期初期*有代表性的视觉文献并没有明显的“生态意识”,那么,笼罩着中国新时期初期意识形态生产的“人本主义”启蒙话语应当被诊断为这一现象得以成型的思想史原由与文化史背景。  [1.png]  图0-1 高小华,《为什么》,布面油彩,2700px×3400px,1978  [1 (1).png]  图0-2 罗中立,《父亲》,布面油彩,216×3800px,1980  [2-2.png]  图0-3 毛旭辉,《红色的人体》,纸板油彩,1975px×2625px,1984  同时,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也仅仅只具有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或更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当代美术的生态意识)微弱的发生学背景意义。无论是西南新具像研究群体、北方艺术群体、还是浙江新空间绘画等各地青年美术思潮与流派,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生命美学等人文思潮所开启的潜意识、身体本能等主题之下,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并没有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感觉领域。从毛旭辉(见图0-3)、王广义、丁方、张培力等创作看,生态意识尚只能在于形形色色审美主义化的“人本主义”重重覆盖之下潜滋暗长。  1990年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性批判思潮的兴趣,中国当代思想史叙事开始了从“人本主义”向“后人本主义”的转向。在这一思想史叙事变动的影响之下,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才逐渐将艺术家引向人类物种特性的反思和生态环境的关联,进而慢慢始引发美术理论界与批评界的关注并产生出一些个案研究的批评成果。  总的来看,中国当代批评界关注“生态美术”的分量与研究的深度很不够。根据笔者近年来所搜集、掌握的资料,国内外研究主要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值得重点分析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较多,生态美术产生的时空机缘、发展线索和视觉形态也纷繁复杂。从形态上看,生态美术并不像其他艺术思潮一样具有非常明确的群体性特征和鲜明的话语指向。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虽然多,但以生态意识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却非常少。中国当代艺术家并没有像八五新潮艺术运动一样有意识地集体亮相。“新生代艺术”“政治波普”“卡通绘画”等当代艺术思潮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生态艺术尚没有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思潮或流派,而且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个体化特征也不够鲜明。这表明,在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格局中,作为现代性批判与反思的生态意识尚未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整体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从批评现状看,当代中国乡土美术问题在单个美术家、流派和现象研究上有一些成果(比如本书作者在从事乡土美术研究过程中就曾分析过近年来颇有影响的生态画家,并将“新乡土绘画”阐释为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意识的扩张与中国艺术主导话语相同融合的产物)[.],但在纵向的深度分析上较有欠缺,尤其是借助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卡森(Rachel Carson)、奈斯(Arne Naess)、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雷根(Tom Regan)、辛格(Peter Singer)等思想家的生态理论来进行话语分析将是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研究的重要突破口。  其二,未能联系生态理论与批评的*新发展来深化中国当代美术的生态研究。生态理论与生态批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理论体系,新的生态观念与批评话语不断涌现。我国现有生态美术研究在追踪世界生态理论与批评*新发展方面尚不充分。比如,挪威哲学学者奈斯(Arne Naess)开创的“深生态学运动”(Deep Ecological Movement)就是其中一例。关于“深生态学”和“浅生态学”的区别,陈剑澜曾做出如下归纳:“浅生态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只关心人类的利益;深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福祉。浅生态学专注于环境退化的症候,如污染、资源耗竭等等;深生态学要更进一步地追问环境危机的根源,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它与主流“环境主义”(“浅生态学”)在基本理念、伦理立场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传统生态美术批评的话语范式,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当代生态美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有批评文献却很少运用“深生态学”理论成果来分析中国当代生态艺术作品。  我们不能说,当代美术理论界与批评界还没有从“生态理论与批评”角度来进行艺术家个案的分析与阐释之作。事实上,许多批评家进行个案研究时,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当代艺术批评的“生态转向”并且有意无意地借助了生态批评的视野、命题和术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刚刚从“人本主义”向“后人本主义”转型,理性主义的启蒙和审美主义的感性解放尚在行进  途中,还缺少自觉的“第二次启蒙”。[]无论如何,从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倡导与构建,这是中国当代文化未来的一个重要倾向。在视觉艺术领域,我们对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艺术现象、观念意识、话语形态与功能的梳理与评析为的是对生态主义伦理与意识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进行一次较深入的揭示与展望。  ……

重构景观:中国当代生态艺术思潮研究 作者简介

彭肜,哲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策展与批评活动。著有《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此在的图像》《乡土的谱系》《艺术批评学》(与黄宗贤教授合著)等专著。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油画》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负责主持教育部课题“当代油画本土化思潮研究”“中国当代乡土美术思潮研究”“中国当代生态美术思潮研究”等。在巴黎LISSUE艺术空间、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成都文轩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天艺美术馆、了了艺术机构等策划了多次当代艺术展览。 支宇,文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现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著有《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文学批评的批评》等个人学术专著,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读书》《文艺理论研究》《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文艺美学、视觉艺术评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论文百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