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作者:李明宇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所属丛书: 读书会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读者评分:4.9分32条评论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15.7(3.2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3323312
  • 条形码:9787553323312 ; 978-7-5533-233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在原著文言文的基础上,保留古文原语、按语的内容,并加以翻译,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计谋运用实例加以穿插评点,同时,对计谋运用的条件和精髓加以详细精练的阐述,全面介绍了谋略的来源、精确含义、运用之妙和计谋心得。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内容简介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法奇书,集兵家诡道之大成的智慧宝典,共收录三十六个计谋。自问世以来,其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的智慧源泉。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目录

**计瞒天过海…………………………………………………………1


第二计围魏救赵…………………………………………………………4


第三计借刀杀人…………………………………………………………13


第四计以逸待劳…………………………………………………………18


第五计趁火打劫…………………………………………………………26


第六计声东击西…………………………………………………………30


第七计无中生有…………………………………………………………35


第八计暗度陈仓…………………………………………………………39


第九计隔岸观火…………………………………………………………42


第十计笑里藏刀…………………………………………………………47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53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58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61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66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71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77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82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87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91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95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101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105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109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115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121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126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130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135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138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142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151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157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163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170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175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182



展开全部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节选

**计
  瞒天过海
  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这一天大军行至海边,唐太宗看见碧海无边,有了踌躇退缩之意。这时,大将军薛仁贵请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来到一处营帐,丝竹款款,大家开怀畅饮。不久,只听营帐外风声四起,涛声如雷,唐太宗拉开帷幕一看,营帐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经出海了!原来薛仁贵怕皇帝动摇军心,于是就施以“瞒天过海”之计,事已至此,唐太宗也只有下定决心了。
  原文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若使秘计有成效,不能在不合时宜和无人之处实施。半夜行窃,僻静小巷杀人,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划计策的人应做的事情。如开皇九年,隋兵伐陈。此前隋将贺若弼要求驻防江岸军队换防时集中在历阳,大张旗鼓,支满营帐。陈国以为隋国要进攻,调发全部军队。后来发现是隋军换防,就解散了军队,并且习以为常,不再防备。等贺若弼率军渡江,陈军没有发现,因此隋军攻下了陈国的南徐州。
  原典解读
  骗了对方却能让对方不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瞒”则有技巧,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瞒天过海想要奏效,以下条件不可或缺。首先,要制造一个不会引起对方怀疑的假象,这个假象要令对方习以为常,正大光明,因此对方才不会怀疑;其次,即便如此,还是要想方设法混淆对方的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没有精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稳妥。
  经典故事
  僻处谋命巧脱身
  举世闻名的王羲之,也曾经靠瞒天过海保全性命。在他十岁时,因为聪明伶俐,深得大将军王敦的喜欢,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但王敦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他想推翻东晋的皇帝,自立为君主。有一天,王敦起得很早,他的一个部下进营帐和他谈论造反的事情,王敦忘了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中睡觉,两个人便密谈造反的事情。王羲之则将这逆谋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大惊失色,继而猜到王敦回过神来之后一定会杀自己灭口。果然,王敦突然想起自己的营帐里还躺着个十岁的王羲之,立即恶向胆边生,杀气腾腾地进营帐要了结了王羲之。结果掀被一看,王羲之鼾声如雷,满脸都是鼻涕唾沫,连被子都弄脏了。王敦一看,认为王羲之睡得非常沉,肯定没有听见刚才的密谋,所以*后就放过了这个小孩子。但这其实是王羲之急中生智,自己抠喉咙干呕,并将脏兮兮的黏液涂在脸上故作熟睡的样子,这才险中逃生。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援助赵国。孙膑趁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都城,本土兵力空虚,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扑去。魏军闻听老巢起火,急忙回军救援,齐军于桂陵伏击魏国军队,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本计史实*早见于《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本句意思是攻打力量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而后再打击它。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阳,强盛的。阴,衰弱的。本句意思是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译文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对待来势汹汹的敌人,要躲过它的锋芒,就像在面对洪水时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在齐国解救赵国的困窘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纠结在一起的丝绳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调解搏斗纠纷的时候,只能晓之以理,不能让自己也加入战团。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就虚,使敌方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会解除。”
  原典解读
  妙计的效果常常令人击节赞叹,然而计策的运用却有其内在条件。
  “围魏救赵”的实施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施计者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对手的弱点;其次,此计对于实力略处下风的一方尤为有效,弱势者要耐得住性子,后发制人;*后,施计者不能只满足于解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通过调动敌人,*终打击敌人,这需要远见和勇气。
  经典故事
  敌阳不如敌阴,避实击虚绝对好过硬碰硬
  魏国是战国历史上的**个霸主。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变法,成为战国时期**个开始改革的国家,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魏国在战国诸国中率先强盛。经过多年的战争和外交争夺,魏国的气焰非常嚣张,以至于围攻赵国都城一年,赵国四处求救,大家也不敢得罪魏国。在这种情况下,前来救援的齐国固然是老牌的强国,但是在后来居上的魏国面前,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从战场的态势来看,魏军自然远离国土,但是齐军也是劳师远袭,双方都面临着后援不足的问题。当时齐军有八万,魏军也有八万,如果长途奔袭来到邯郸城下,则魏军以逸待劳,这是典型的“敌阳”态势,成败未卜。这时*重要的就是转换思路,让魏国军队配合齐国军队的步调。所以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交战的魏赵两国交界之地时,实际上面临着攻敌不成但后果严重的局面,因此当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时,孙膑的制止就十分关键。孙膑的思路是给魏国军队找弱点找麻烦,打乱战场上的平衡态势。魏军*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后防空虚,精兵倾国而出。所以孙膑做出攻击魏国都城的样子,魏军果然被迫离开邯郸,这就进入了孙膑的圈套,孙膑要的就是魏国军队在攻城不克之后又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就把双方的态势转化为齐国以逸待劳,于是将态势转化为“敌阴”,从而变得大大有利。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妨采取这种主动打乱对手节奏的办法。当然这需要施计之人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大局观,能精确地判断出敌人的弱点。在孙膑的眼中,毫不设防的魏国都城大梁就是魏军的死穴。制造变数化险为夷
  围魏救赵,其实是主动挑起事端,让对手疲于奔命或失去判断,再趁乱达到目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也很常见。比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被逼投降到曹操阵营却发誓不为曹操谋划一计一策的徐庶,看穿了孙权刘备一方接连使用诈降计和连环计,并预料到曹操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徐庶单单想要远离战场独善其身,也绝非易事。从徐庶和曹操个人交往的历史来看,徐庶母亲之死,曹操有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但是曹操对于徐庶本人却非常尊重,也有很高的期望。而徐庶本人偏偏进曹营却一言不发,很不给曹操面子,曹操为此在谋臣面前也很尴尬。所以说在当时曹操和徐庶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徐庶处于弱势地位,因为曹操和他的实力不对等。一方面曹操对徐庶的忍耐会有什么样的限度,徐庶是否会落得和孔融、祢衡一样的下场很难说;另一方面由于双方的冷战状态,徐庶也确实不好向曹操提出诸如身体不好想回后方休息的借口。徐庶不得已,只好以说破连环计为威胁,向大名鼎鼎的庞统请求帮助。庞统让徐庶回到曹营之后,立刻派心腹之人在曹营中散布流言,说西凉州的韩遂、马腾谋反,杀奔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但是对于西凉却没有收服。如今曹操引兵在外,*怕的就是这些人趁机作乱,因此第二天就开会讨论这件事。这时之前一言不发的徐庶站了出来,主动要承担起防守西凉的任务。曹操应该说是受宠若惊的,因为这样一个自己倾注了极大心血却不买自己账的人才,今天居然公然站出来要为自己排忧解难,曹操的高兴和满意不用多说。一方面有徐庶这样的人去防范叛军,应该会成功;另一方面自己对徐庶的一番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群臣也会对自己的人才政策大加赞赏。于是曹操不假思索地拨给徐庶一部分军队,高高兴兴地送徐庶北上了。结果可想而知,当曹操的大军在赤壁灰飞烟灭的时候,徐庶一定是在北部边界的某处高墙深池的古城里安稳度日,置身事外。庞统这招围魏救赵计,首要的一点是契合了曹操的强者心理,曹操以宰相之尊却得不到徐庶的效忠,自然免不了恼羞成怒。而徐庶通过无中生有地制造事端,之后再表效忠,似乎承认了自己对权势的低头,反而正好救了自己。可以说是子虚乌有的大兵压境,救了徐庶险中脱身。
  淝水之战
  提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方面,它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另一方面,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战争本身,当时的政治格局可以说因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变化,直到两百年后的隋朝才重新进入统一的时代。
  千百年来,人们对“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耳熟能详,苻坚的狂傲自大和谢安的镇定,也成为百谈不倦的故事。淝水之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前秦军队有近百万之众,反而被不足十万的东晋军队打败,并且指挥这场战争的还是当时前秦赫赫有名的明君苻坚,他率领手下的部队东征西讨,统一了整个北方。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东晋对前秦的胜利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胜利,是历史开的一个小玩笑。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东晋的胜利是否真的具有偶然性呢?前秦苻坚因何而败?要想探讨这场偶然性战争结局背后的必然性,还得从头说起。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在南方,瑯琊王司马睿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统领着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称帝建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其间,苻坚统治的前秦曾先后灭掉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并且势力不断扩张,占据了长江以北和汉水上游的地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由此,苻坚踌躇满志,想一鼓作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吞并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中国。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禁卫军三万,共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进军建康,另外,梓潼太守也奉命率领水师七万从巴蜀顺江而下。据史载,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也得意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大敌当前,东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东晋内部也意见不一,*后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赢得了上风,决定奋起抵抗。谢安还因此举荐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子谢玄为先锋。当时的东晋兵力不足,战斗力*强的是八万“北府兵”,全部被派到**线,迎击秦军主力。另外还有两支部队,一是胡彬率领的五千人的水军前往战略要地寿阳增援,另一支是江州刺史桓冲率领的十万晋军防守在长江中游,阻止前秦由巴蜀顺江东下。十月十八日,苻坚之弟苻融率领前秦先锋部队攻占寿阳,奉命前往支援的胡彬还没到就得到寿阳沦陷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等待与大军会合。苻融又继续攻打硖石,派部将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固守硖石,很快便粮草用尽,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士兵被前秦捉住,求援信落到了苻融的手中。这样,晋军兵少缺粮的信息很快就被前秦掌握得清清楚楚。得知了这个情况后,苻坚决定速战速决,以防晋军逃跑或固守不出,损耗前秦军队的实力。于是苻坚将大军留在项城,率领八千骑兵赶往寿阳。
  苻坚到了寿阳后,派遣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劝降,希望能兵不血刃地令东晋屈服。心向晋室的朱序一到晋营,不仅没有劝降,反而将前秦军队的情况全部提供给谢石,并与谢石交换了作战的意见。原来,谢石认为前秦军实力强大,准备坚守不战,以持久战拖垮敌人后再伺机反攻,这是军事谋略上的“先守后攻”“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朱序却提出了相反的建议:前秦军队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大多是由被前秦征服的各个少数民族组成,与前秦士兵还没有融为一体。并且这么庞大的部队还在行进中,难免有些首尾不继,如果等到集中在一起,恐怕晋军难以抵御。现在可以说是*佳时机,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狠狠地挫一下他们的锐气,对以后的交战是非常有益的。谢石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决定听从朱序的意见,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部将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夜渡洛涧,袭击前秦洛涧大营,拉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刘牢之进攻之前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前秦军阵的后面,切断了前秦军的后路,自己强渡洛涧,猛攻前秦阵营。措手不及的前秦军腹背受敌,惊慌失措,没有抵抗多久就溃不成军,主将战死,官兵如鸟兽般四散逃命,一万五千人在此战中丧生。
  洛涧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于是水陆兼程,直抵淝水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驻寿阳的前秦军隔水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察看晋军,只见晋军布阵齐整,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被他当成了晋兵,不由得有些心惊胆战,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来历。当时前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针对前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的特点,以及苻坚自恃人多势众轻视晋军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军营,用激将法游说苻坚:“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而不是要速战速决。如果稍稍后撤军队,使晋军渡过江来,然后决一死战,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将领都反对后撤,而苻坚却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趁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以骑兵突袭,杀晋军个措手不及。于是,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兵士们不明白后撤的意图,刚摆好的阵势一动就全乱了。谢玄见机率领八千多骑兵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夹杂其中,大声呼喊:“秦兵败了!秦兵败了!”这一下,前秦士兵全都信以为真,转身竞相奔逃,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主将苻融急忙骑马到阵前阻止,以图稳住形势,不料战马被乱兵所惊,他在混乱中被晋军杀死。失去了主将的前秦士兵越发混乱,溃不成军。前锋的溃败,引起了后续部队的惊恐,结果一下子形成了连锁反应,后面的士兵纷纷向北败退。兵败如山倒,前秦士兵一路溃逃,如同惊弓之鸟般仓皇,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著名的典故“风声鹤唳”的来历。晋军紧追不舍,前秦士兵慌不择路,一路风餐露宿,死在逃跑途中的士兵占了总数的十之七八,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洛阳。淝水之战中,前秦军被歼灭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人,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很快瓦解,再次分裂成无数的小政权。两年后,苻坚为部将所杀,曾经煊赫一时的前秦政权随之灭亡。
  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作为弱势方的东晋军队面对苻坚“投鞭断流”欲渡长江的百万之师,并未在长江岸边消极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在江北寿阳一带发动奇袭击溃苻坚主力,从而确保了长江天险未被攻破,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之计。

三十六计全解(精装) 作者简介

  李明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劳动保障报》资深记者,文笔精炼,语言生动,曾在媒体上大量发表文章,并有专著问世。

商品评论(32条)
  • 主题:

    作者汉语言专业的,三十六计也是解释的不怎么样,合成故事会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看经典全解是为了各种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说些没用的东西,看了这书就是重温了一下以前看的,没有一点可用可想的思想出来,还不如看原文,不是大家的书真不能买,浪费时间。

    2023/12/1 20:56:57
  • 主题:

    三十六计,战场商场通用宝典

    2022/7/26 10:12:24
    读者:182***(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很有质感 满意

    2022/5/29 12:13:34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可以还可以,这个可以吗?

    2022/3/19 16:42:25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很不错的质量

    2022/1/28 18:01:02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用兵之道,决胜千里

    2022/1/4 13:05:33
    读者:******(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很棒很棒很棒很好看实惠值得购买,纸质扎实,字体清晰。

    2021/11/26 8:25:58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还没看,有时间慢慢看

    2021/10/25 12:52:47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还没看,但是应该还不错~

    2021/9/28 9:21:11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还没看,书品很好

    2021/9/22 11:16:20
    读者:zz1***(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