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互联网与大学

互联网与大学

作者:陈彤旭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8.7(5.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互联网与大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631270
  • 条形码:9787516631270 ; 978-7-5166-312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互联网与大学 本书特色

★ 深入探究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对大学的影响 ★ 有助于提高大学知识分子媒介素养

互联网与大学 内容简介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已经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是大学师生重要的通讯工具和信息查询工具。大学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开放的大学必须用互联网发挥大学的社会公益功能。互联网打破大学的科层制度,激励创新,增加学术成果的透明度。 提高大学知识分子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要提高大学知识分子对媒介内容的辨析能力;要提高大学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互联网代替不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大学知识分子要加强媒介使用时间上的自我管理能力;要认识到大学知识分子与大学生之间在使用互联网媒介上存在代际差异、社会阶层差异和文化差异。

互联网与大学 目录

目 录

**章?互联网改变了大学——媒介变迁的历史 / 1

1. 互联网的发展背景 / 1

2. 校园媒介外环境的变化 / 2

3. 校园媒介内环境的变化 / 7

4. 上网场所的变化 / 10

5.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 / 17

6. 大学中的虚拟校园 / 24

第二章?互联网与大学精神 / 68

1. 从BBS到BLOG:偏执的参与者 / 68

2. 知识分子的网瘾 / 71

3. 一个关于网络成瘾原因的调查 / 74

4. 互联网是美好的,互联网是邪恶的 / 81

第三章?互联网与大学的社会影响 / 83

1. 一名成为新闻人物的大学青年教师的个案研究 / 83

2. 怎样认识大学互联网亚文化? / 91

3. 互联网让大学更开放 / 95

4. 大学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与网络素养 / 99

第四章?互联网与大学政治 / 106

1. 中国NU大学校园网关于大学青年教师住房的讨论 / 107

2. 互联网关于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工资的讨论 / 120

3. 北京OG大学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个案 / 122

4. 消费诉求还是政治诉求?

???——一个大学生罢餐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 123

5. 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看大学生的食品消费 / 133

6. 怎样认识互联网上的舆论? / 147

7. 对校园网论坛的监管 / 165

第五章?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社会 / 170

1. 大学生微信头像及名字研究 / 170

2. 从符号互动论看大学生微信名

???——以ZQ大学为例 / 185

3. 微信自定义表情的传播学解析 / 193

4. 大学生微信群的权力关系、情感交流模式以及现实

? 影响 / 210

5. 大学教师的微信时代 / 225


展开全部

互联网与大学 节选

**章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媒介变迁的历史 大学中早已有传统的传播媒介,包括校报、校电台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为大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本书关注的时间段,是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注的是互联网媒介的变迁,以及互联网与人的关系的变迁。 大学中的互联网由谁建设,由谁掌控?这是关于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传播资源的社会分配,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话题。传播政治经济学,起源于政治经济学,它关注政治经济权力中心与传播权力中心的相互构建关系,关注国家、传媒、社会力量的互动。本研究将这种视角与方法,应用到对互联网与大学关系的研究中。 1. 互联网的发展背景 互联网又译为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它的雏形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开发的一个实验性网络,目的是应用于军事。*初阿帕网上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到1976年已经连接计算机100多台,用户有2000多人。1979年阿帕网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制定了名为TCP/IP的网络协议,以此指导网际互联。就在这个协议的基础上,1983年出现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也是在这一年,网际互联网正式命名为Internet(中文译为因特网、互联网)。 1986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德国一所大学合作,启动了名为CANET(中国学术网)的国际联网项目,1987年9月20日,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所的钱天白教授向国外发出我国**封电子邮件,名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他被誉为“中国**网人”。1990年,我国注册了顶级域名——CN。但直到1994年,我国才正式通过国际专线联入互联网,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是有互联网的国家。这被视为我国90年代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互联网的出现,理论上将全世界的人联结到了一起。互联网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既是通讯联络的工具(电子邮件、网络电话),又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浏览新闻、检索信息),也是意见交流的场所(聊天室、BBS),此外还具备娱乐功能(网络游戏)。伴随着互联网的扩散,大众中需要使用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从男性扩展到女性,从青少年扩展到成年人,从少数技术精英迅速扩展到广大的人群中。互联网使用者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与大学 作者简介

陈彤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传媒和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二十世纪青年报刊史》(2014年)、《比较传媒史》(2014年)、《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1999年),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两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