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俗语图说

上海俗语图说

收录上海俗语词汇近千条,内容涉及制度交替,器物更新,风气变迁,生活琐细,乃至洋场黑幕,人物轶闻等方方面面。

作者:汪仲贤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
所属丛书: 昨日书林
开本: 32开 页数: 556
读者评分:5分5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7.8(4.3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俗语图说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4867026
  • 条形码:9787534867026 ; 978-7-5348-6702-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上海俗语图说 本书特色

《上海俗语图说》是一部解说旧上海十里洋场下层社会俗语切口的读物,在《上海俗语图说》中出现的上海俗语词汇的总量约有近千。内容涉及到制度交替,器物更新,风气变迁,生活琐细,乃至洋场黑幕,人物轶闻,莫不涉及。《上海俗语图说》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见闻博洽而又善于贯通发挥,对蕴积在这些俗语词汇中的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给予充分发挥。画家许晓霞为《上海俗语图说》所配的插图,亦极具特色。从汪氏的叙述来推测,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由许氏作了画再交往汪氏撰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许氏也参加了俗语的考源。因此,这些插图除了形象化解释语词之外,也程度不同的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上海俗语图说 内容简介

《上海俗语图说》是一部解说旧上海十里洋场下层社会俗语切口的读物,在《上海俗语图说》中出现的上海俗语词汇的总量约有近千。内容涉及到制度交替,器物更新,风气变迁,生活琐细,乃至洋场黑幕,人物轶闻,莫不涉及。《上海俗语图说》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见闻博洽而又善于贯通发挥,对蕴积在这些俗语词汇中的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给予充分发挥。画家许晓霞为《上海俗语图说》所配的插图,亦极具特色。从汪氏的叙述来推测,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由许氏作了画再交往汪氏撰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许氏也参加了俗语的考源。因此,这些插图除了形象化解释语词之外,也程度不同的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

上海俗语图说 目录

跳老虫
么六夜饭
皮郎头
抛顶躬
掰臭猪头
镶边
粢饭团
肉弄堂
赤老
快马
雌老虎
摆堆老
淴浴
电灯泡
放鹞子
打印子钱
......
横竖横
滚钉板
跟屁头
......
展开全部

上海俗语图说 作者简介

汪仲贤(1888—1937),近代上海俗语研究大家,出版有《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原名汪效曾,又名优游,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作家。早年在上海民立中学读书,后求学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弃海军而演文明戏。1905年起先后组织业余新剧团体文友会、开明演剧会等,饰角登台,清末民初活跃在上海剧坛。辛亥革命时期参加职业新剧团体。1910年底,参加由任天知发起,聚集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进化团”,演出所谓“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五四”时期与茅盾等组织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并出版《戏剧》月刊,还积极从事新型小报的编辑和撰述。有影响的作品如《我的俳优生活》《倒灶室笔谈》《恼人春色》等。

商品评论(5条)
  • 主题:

    好!!!!?!

    2024/2/28 12:52:00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全新精装塑封16开本。

    2024/1/24 15:04:02
    读者:jxp***(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品相不好没发货呀

    2023/7/11 13:12:44
    读者:******(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平装版有塑封

    2023/1/5 20:55:08
    读者:197***(购买过本书)
  • 主题:过于古早久远的俗语

    其实在刚翻开书时,我看了编者前言,里面较为清晰地提到了这书本身是著于民国时期,丛书属于重新发掘整理后出版。所以我了解了作者本身的时代背景。 开篇第一篇即提到了一首三四十年前传遍上海滩的民谣。 于是我自己换算,了解到这大约是什么年代,但是如果遇到较为粗心的读者,并未仔细查看作者生平,也没有看编者前言,只是看了书名便兴冲冲下单,收到就翻开阅读,那么在第一篇,可能就会遇到年代上的迷思,并且被误导。 况且这本书本身的作者便是从外地移居上海的文人,他的研究也是基于当年代和本地人的交流与理解,在溯源上相对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支撑。 而考虑到现在的年代,我和朋友们略聊了一下,对这些已经几乎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也感到十分陌生。 这书读来,多是了解些民国年代可能至今已经被淘汰了的俗语,权做趣味性的了解,对一些想要学习上海方言俗语的朋友,指导意义就没有那么强了。

    2022/11/18 22:39:17
    读者:497***(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