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读者评分:4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4.4(8.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07450
  • 条形码:9787220107450 ; 978-7-220-1074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本书特色

成都平原地理环境与水系形成;成都平原治水历史与治水丰碑;古蜀文明与河流文化;川西林盘与河流聚落;流淌的无墙博物馆;首次独家整理成都河流大事记;古代与现代人与河流的生动故事;丰富的河流游览、湿地观光、滨水古镇、观花观鸟等导览;海量河流示意图、精彩图片、手绘图。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内容简介

以故事讲述母亲河的文化,以图示勾勒母亲河的历史,以精美图片展示母亲河的风姿。一部让你恍然大悟的轻学术科普读本:让你明白母亲河的前世今生,让你知道成都与河有关的街名的来历。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前言

 前言
  朱巨光
  水星没有水,海王星没有海;木星、土星汪洋一片,却不是水,是氢。地球幸而有水,乃有生命、生物进化及进化高端的人类——我们。我们说:水是生命之源。
  46亿年前,地球始生,一团岩浆灼热无比,必待冷却结成地壳,才能蓄水,降雨带着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质,汇成海洋,准备好生命的温床;太古代约25亿年的守候,奇迹终于出现,原始生命躲过太阳紫外线的杀伤,在水下合成。原生细胞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元古代约15亿年慢慢积累这一个个氧分子,在大气高处筑成能屏蔽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为后继生物生存与进化提供可靠保障。接下来是约3亿年的古生代、约2亿年的中生代和不足1亿年的新生代,顾名思义,都是生物的时代,生物进化顺利展开;人类沿着这条长路来到世界,已是250万年前的事了。
  地球数百万类生灵,一切活动只围绕一个主题:生存。人类异于万类,从事生产活动,独有第二主题:发展。今天,化工污染猛恶,人们谈虎色变,可化工企业仍布局水边,没有别法,它离不开水;今天,科技高度发达,已有无土栽培,不闻无水种植;就是干燥剂生产,没水照样不行。一、二、三产,各行各业,莫不以水为存在前提。
  水,是我们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发展的依凭。
  人类250万年中,249万年与其它动物一样,采集狩猎,紧倚自然,生存是唯一主题。1万年前,发明农业,不愁温饱,与自然相安无事;生存与发展,并行不悖。200年前,发明蒸汽机,跨入“工业化”时代,财富激增,私欲膨胀,大肆掠夺自然,破坏自然,两主题尖锐对立,发展威胁生存。
  危言耸听?不。当今世界,人口爆炸、物种灭绝、粮食短缺、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毒化、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已成不争的事实。
  再来罗列上述数字,46亿年、6亿年、250万年、1万年和200年,可见生命酝酿,生物进化过程的漫长与艰难,而危险凸显,何等急促,这才是恐怖。
  卫星、飞船、太空站、航天业半个世纪来加速前进,反映人类良知深深忧虑,地球行将废弃。古生代*强势的物种三叶虫,灭绝了;中生代*强势的物种恐龙,灭绝了;新生代情况如何?著名科学家霍金预言人类可能在200年内灭绝。200年!人类200年自戕,200年自救,惊心动魄!
  自救两途,一去天上,哈勃前引,诺亚后随,茫茫宇宙,寻觅一颗宜居的星球。一留地上,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坚持环境保护,保护地球家园。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留在地上,积极参与城市河流治理与保护。已故水利学家熊达成先生说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发”,用一个“水”字,贯穿城市2500年全程,历史、自然囊括一尽,极其精辟。这水,就是抱城二江,成都的母亲河。我们据以编辑《成都河流故事》,将用生动文字与图画,还原真实历史:母亲河汩汩滔滔,辛勤劳作不舍日夜,交通、运输、农灌、渔业、饮用、娱乐、行洪、泄污、消防、城防……哺育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城市发展、河流衰落,同步展现。大段叙述,希望端正人们对河流的认识,唤起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下流几道,道法自然是无为。”哲人已经远去,留下悬疑,我们必要深思:再无河流支持的城市复兴,是否真实?能否长久?
  2010年12月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目录

不废江河万古流/李后强
前言/朱巨光/001
再版前言/唐亚/003
1 河流历史 一部社会发展史
成都平原治水历程 /陈渭忠 /012
成都平原治水丰碑 /陈渭忠 /020
陪着河流走向未来 /彭雅 /029
岷江流域——一座流淌的无墙博物馆 /朱成 /032
2 沧海桑田造就“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地理环境与水系 /范晓 /040
古蜀文明与治水“道法自然”/周自隆 /048
川西林盘:诗意流淌“逍遥园”/刘卫兵 /054
沧海桑田造就“天府之国”
3 成都水系 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成都平原河流概览 /陈渭忠 /064
岷江水系 /064
岷江干流 /064
都江堰水系 /072
外江水系 /072
内江水系 /075
城区水系 /084
消失了的河流 /092
沱江水系 /094
沱江干流 /094
成都河流古迹遗踪 /陈渭忠 /098
成都古桥 /098
成都古渡 /105
成都古堰 /106
成都古湖池 /109
西蜀三湖 /111
成都古井 /112
4 历史风烟中走出的河流故事

司马相如与琴台路、驷马桥 /120
诸葛亮与万里桥 /121
房琯与房湖 /122
杜甫与草堂、浣花溪 /123
冀国夫人与百花潭、龙爪堰 /124
薛涛与望江楼 /125
李德裕与新繁东湖 /126
侯继图与大慈寺、解玉溪 /127
花蕊夫人与摩诃池 /128
苏轼与三苏祠 /129
席旦、席益疏淘金河 /130
赵抃、陆游与罨画池 /131
马可·波罗与锦江 /132
蜀王府与御河 /133
杨升庵与新都桂湖 /134
谭纶与金河 /135
年羹尧与府河、少城 /136
宪德、项诚治理金河、御河 /137
安洪德与安顺桥、安公堤 /138
丁宝桢与都江堰 /139
5 那年那月 我家就在河边住

熊达成与“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朱巨光、陈渭忠 /146
贝西·达蒙与活水公园/张承昕 /148
“河流爷爷”陈渭忠/华桦 /150
(以下故事署名见文章)
岷江上游守水人 /152
水穿磐石种菜人 /154
柏条河边女子护水队 /156
艺术家明浩、建军和“水系计划” /158
巡河护河,一群人的浪漫 /160
龚阿姨:绘制记忆的地图 /162
诸葛井的玄龙门阵 /164
三洞桥雅集旧事 /166
府河上的乌篷船 /167
金河往事知多少 /168
长顺中街的水桩 /169
青石桥,多少文化的记忆 /170
东湖:沙石公司的水凼凼 /172
南门大河耍水记 /174
水井坊的近代史 /176
沙河边的份子酒 /178
锦江:让我拍摄了大半生的河流 /179
府南河通走记 /182
6 生态家园江河畅游

亲近河流 边走边看 /华桦 /190
亲近河流 认识湿地 /陈渭忠、华桦 /203
亲近河流 寻访古镇 / 华桦 /216
亲近河流 观鸟观花 /254
成都观鸟:追逐飞羽的美丽 / 沈尤/254
在河边,与花花草草相遇 / 卢泽明/260

成都河流大事记

后记 /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292
《成都河流故事》参考文献 /294
附:成都平原水系全图(2018年版)
附:岷江流域——一座流淌的无墙博物馆

展开全部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节选

**章 河流历史 一部社会发展史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海经·海内经》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
  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管子.水地第三十九 》
  从大禹治水到成都府南河综合治理,从城区河流治理到环城生态带建设,时光跨越四千年。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找寻久远与现代、传统与现实的河流 给我们的启示;追寻我们和河流,几千年不变的亲密;更期盼,自然的河流,回归它本来的奔腾……
  成都平原治水历程
  陈渭忠
  一部成都水利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成都文明史。
  已故水利专家熊达成先生把这部历史精辟地概括为16个字,称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发”。“因水而兴”是指古蜀开明王朝治理成都平原水患后,成都因治水而兴起;“因水而荣”是指李冰建都江堰,穿成都二江,后经历代不断发展,促进了成都的经济繁荣与文化昌明;“因水而困”是指近代水利文明的失落和困扰;“因水而发”是指当代对水利文明的振兴和发展。
  因水而兴
  成都平原具有悠久的治水历史。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从西蜀开始,《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开创了向东分洪的格局。3000多年前古蜀开明王朝,继承了大禹治水的理念,沿用向东分洪的治水格局,疏淘毗河,整治府河,凿宽金堂峡,全面治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
  成都平原因水而兴,还有赖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成都平原近代考古发现,大量史前城址都分布在河流故道周围,4000多年前,古蜀国已经开始有了国家的雏形。有耕地就需要兴修水利工程来疏通河道筑堤防洪,有城池就需要通过治水保护聚落免受水患。
  为了适应治水的需要,古蜀的都城,从郫邑迁徙到新都,再由新都迁徙到广都,再由广都迁徙到成都,历2000多年,城名未变,城池未改,沿袭至今,成都因治水而兴起。
  因水而荣
  创建都江堰。秦灭蜀后,以蜀地为蜀郡,秦昭襄王晚期,蜀郡太守李冰创建都江堰、修建渠首工程的同时,“穿二江成都之中”。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志》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拥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两部记述都江堰*经典的著作都把“成都二江”置于显要的位置,这是因为渠首工程与成都二江是都江堰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渠首工程,都江堰怎能化害为利?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又如何润泽天府?成都由此因水而昌盛繁荣。
  构筑防洪屏障。晚唐高骈改郫江之前,“二江”相并而流,双过郡下,西汉扬雄《蜀都赋》这样描绘:“两江珥其前,九桥带其流”。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城市格局。城池地处东北,“二江”流淌西南,既有取水之便、舟楫之利,又无洪水之患,这样的城河格局无疑是成功的,无怪乎成都自秦建城至唐代的1000年间,少有大水灾的记载,杜甫在《石犀行》中赞叹:“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张仪楼在唐宣明门附近,今成都西门一带。
  造就“天府之国”。“二江”将成都平原打造为天府之国。在成都平原上延伸出许许多多支渠,构织成绿水盈盈、生机盎然的千年水网,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水旱从人”的“天府”,在西蜀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提升经济地位。“二江”使成都变成一座滨江城市,为成都构建了一水通天下的黄金水道,改变了成都地理位置上闭塞的劣势,沟通了西部内陆与东南沿海的联系,促进了成都的商贸繁荣,提升了成都的经济地位。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繁荣。秦代,成都就被称为“天府”;汉代,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南阳齐名,并列为全国五大都会;唐代,成都与大运河上的重要商埠扬州齐名,号称“扬一益二”。 在古蜀之都创造了同样辉煌的城市文明。
  营造优美环境。“二江”的支流解玉溪与金水河均系唐代所开,自东向西,穿城而过,并与摩诃池构筑成完善的城市河湖水系,具有供水、排水、蓄水、滞洪、环保等多种功能,让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水之都,为成都营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雅的生活空间,成为一座被鲜花和流水环绕的城市,拥有“四十里如锦绣”的满城芙蓉,“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梅花长廊,“远近林盘如绿岛,万顷佳禾似海洋”的独特林盘景观。这种境界在唐代—五代—宋代达到极致。在花蕊夫人的一百首宫词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孕育特色工艺。“二江”将岷江引入成都,不仅水量充足,而且水质优异,由此孕育了著名的成都丝绸—蜀锦,蜀汉政权在成都城南今百花潭一带设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别称。蜀锦行销魏、吴,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杜牧在扬州曾目睹“蜀锦红船重”的盛况。蜀中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蜀绣蜀锦、漆器、造纸制笺业、酿酒业也得益于优良的水质。
  繁衍城镇群落。“二江”通航对成都平原的发展非常重要。由于水运便利,形成许多码头、村落和乡镇。汉代,于“二江”流域设置郫、新繁、新都、广都等县;唐代,成都府所领16县全部在都江堰灌区,其中大部分地处“二江”流域。成都平原县一级行政区的密度与长安、洛阳、扬州不相上下。成都平原人口东汉中期达182万,唐代达160万。
  催生优秀作品。“二江”营造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雅的生活空间为寓居此地的文人墨客留下太多题材。江川之秀、景色之美、物产之丰,催生出历代咏颂成都的无数诗赋。文学史上,汉赋四大家蜀占三席,西汉杨雄、东晋左思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都赋》;李白、杜甫、岑参、武元衡、刘禹锡、薛涛、花蕊夫人、宋祁、陆游、杨慎、杨燮、李调元等历代诗人留下许多咏诵成都的诗篇。尤以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为知名:“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是描绘了成都美好的生态环境。
  因水而困
  宋末元初,宋元之间在四川盆地的战争连绵50年,蒙古军三次攻入成都,造成很大的破坏。明末清初,农民义军、清军、南明军、地方武装在成都平原的争战长达37年,破坏程度更为严重。两次战乱使成都城池毁灭,人口锐减,水利设施遭到重创。元、明、清三代政权稳定之后,虽然大力兴修水利,但是城乡水环境再也难以恢复到唐宋时期的*佳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方面水利建设成效斐然,建成以都江堰为骨干的系统水利工程,为防洪安全、农田灌溉及城乡供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岷江水资源的超强度开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江河水量锐减,水质变差,严重影响河流健康生命及城乡水环境。其重要标志有以下四方面......
  ……

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 作者简介

作者:艾南山,地理与环境科学家,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首届会长,现任荣誉会长。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
作者:陈渭忠,水利史专家 成都市水务局教授级高工。参与编撰《成都市志•水利志》《成都水旱灾害志》《成都经济地理大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作者:张承昕 市政规划和建设专家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专家,曾撰写《成都市城市水网历史变迁情况》《恢复古河道,重建城市生态文化廊道》等报告

作者:范 晓,地质学家 四川地调局教授级高工,《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曾出版《太行山之路》《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等多部地理地质专著

作者:朱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四川雕塑协会名誉会长,四川成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作者:艾南山,地理与环境科学家,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首届会长,现任荣誉会长。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 作者:陈渭忠,水利史专家 成都市水务局教授级高工。参与编撰《成都市志•水利志》《成都水旱灾害志》《成都经济地理大辞典》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作者:张承昕 市政规划和建设专家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专家,曾撰写《成都市城市水网历史变迁情况》《恢复古河道,重建城市生态文化廊道》等报告 作者:范 晓,地质学家 四川地调局教授级高工,《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曾出版《太行山之路》《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等多部地理地质专著 作者:朱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四川雕塑协会名誉会长,四川成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作者:唐亚,生态学家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贡嘎山国家野外生态观测站客座研究员。 现任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会长 作者:刘卫兵,高级建筑师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学会会员。设计作品“川西林盘”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出版专著《林盘》 作者:华桦 ,独立媒体人《人文地理》专栏作家,发表《河流:水流镌刻的年轮》《山地:山石发出的回声》。《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