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展示北京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多样性,兼顾知识性、工具性和实用性。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12-01
开本: 32开
读者评分:5分5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3.1(9.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0214029
  • 条形码:9787540214029 ; 978-7-5402-1402-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2001年1版1印,北京燕山出版社

本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组织了首都20余位专家历时4年集体攻关完成

本书以记述史实为主。从述史的立场来说,尽量以翔实而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冷静而客观的叙述为主要手段,尽量避免脱离史实的凿空而论和主观臆断,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力图呈现戏剧发展的本来面目

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展示北京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多样性,兼顾知识性、工具性和实用性

不论是从地域环境着眼,还是从戏剧本体发展角度审视,北京戏剧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都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本完备的北京戏剧史。因此,在填补戏剧史研究领域空白的意义上,此书是一部规模巨大且具有开拓性质的戏剧专史,力图全方位地勾勒北京戏剧从史前到1949年的发展轨迹,浓墨重彩地描述北京戏剧的华彩篇章,总结发展衍变的规律,揭示北京戏剧与全国戏剧之间的关系,从而鉴往知来,为北京戏剧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O本书在构想和编写过程中,努力遵循下列原则,贯彻下列精神,采取下列做法。

一、处理好区域专史与中国戏剧通史的关系。

本书是区域专史而非全国性通史,但北京戏剧的发展与全国戏剧息息相关,许多戏剧史上的大事多从北京发端,再辐射四方,所以很难局限于北京,必须将与北京有密切联系的外地某些相关内容也吸纳进来。在编写中,我们把全国戏剧总体发展作为大背景及纵向线索,纵横交错,点线交织地叙述和描绘北京戏剧的流变、发展及实绩。北京戏剧是全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出中国戏剧发展的总体规律,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因此,既要保持与全国戏剧的历史连续性、传承性、呼应性,不使北京戏剧史游离于中国戏剧通史之外;又要有独立性,不能让北京戏剧史淹没于中国戏剧通史之中,或写成其中有关北京的章节。中国戏剧从先秦就开始孕育,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汇流过程,迄宋而积淀成型。根据北京戏剧发展的实际情况,受北宋杂剧影响的辽杂剧、金院本虽起步稍晚,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故而从辽金写起。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着重于1949年之前,并从社会形态及戏剧形态的结合角度着眼,分为辽金元、明清、民国三卷。根据各个历史阶段北京戏剧的具体情况确定章节文字。

二、处理好戏剧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高度综合的戏剧艺术不可能脱离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但戏剧艺术又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本书始终以戏剧为中心和重心,强调戏剧艺术本身在北京的发展衍变。突出主干,如辽金元卷,着力于元,元代部分又着重于杂剧辉煌的大都阶段。因为从纵向历史发展与审美变化来看,大都阶段成就*高,集中代表了元杂剧的时代精神及审美追求。再如明清卷,明代内容较少而清代成为重头。这是由北京戏剧发展实际所决定的。明代是北京城建的重要阶段,但当时戏剧中心则在南方,北京剧坛相对沉寂。所以篇幅相对较少。进入清代,北京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了名副其实的戏剧中心,所以洋洋洒洒用了大量篇幅。同时注意吸收社会学、考古学、文物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城市学的成果。

三、夹叙夹议、史论结合。

本书以记述史实为主。从述史的立场来说,尽量以翔实而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冷静而客观的叙述为主要手段,尽量避免脱离史实的凿空而论和主观臆断,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力图呈现戏剧发展的本来面目。同时,努力将史料与史观有机结合起来,不搞成史料堆积加史实考证。在记人、叙事、论艺之时,对不太具象,难以量化的美学思潮与戏剧现象也不放过,尽量给予把握分析,注意总结特点规律,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归纳,以达到深层次的认知解剖,突现灵魂脉络。从述史模式来说,尽量全面系统考察,展示北京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多样性,兼顾知识性、工具性和实用性。对北京戏剧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则辟专章专节介绍。

四、小囿于陈说,敢于提出独立见解。

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治史观,同时融入当代意识,在借鉴吸收前贤、时贤成果的同时,不囿于陈说,寻找新的阐释角度,对北京戏剧进行缜密考察和深入分析,提出独立见解。如对金院本的研究,在进行历时性考察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又如元杂剧的研究,可以说是诸家蜂起,成果累累。本书则着重从区域及断代性着眼,总结元杂剧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揭示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突出元杂剧对传统的反叛、人性的回归和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新意。再如对宫廷戏剧,对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及作用,对一些艺术家的功绩,也都尽量实事求是,客观公允,以符合历史面貌。然而,本书并非个人专著,因此,在充分尊重前贤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尽量运用通大路的标准来述史评史,不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节选













北京戏剧通史(共3册) 作者简介

刘祯,1963年生于内蒙古,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研究》主编。现兼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顾问,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师大等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及民间文化、宗教祭祀戏剧等方面的研究。

秦华生,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京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京剧艺术大典》副主编兼历史理论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兼法人。

周传家,男,汉族。中共党员,戏曲史论研究者。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中文教授,兼任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武侠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于文青,男,1939年生,河北南宫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剧本创作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参与《中国京剧史》《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著有《书馆》《换官衣》《一代名伶》等新编历史剧,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刘少峰,(1934-2000) 淮阴人。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早年学艺,主攻淮剧小生,受过名家指点。

商品评论(5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