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1
中 图 价:¥29.3(6.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4478571
  • 条形码:9787544478571 ; 978-7-5444-785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本书特色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是在《语文学习》杂志专栏文章“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基础上的汇编修改而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中美写作教学的传统、现状和趋势,二是中美写作教材、计划和评价,三是美国写作教学的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本书立足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不足的现状,溯本求源,以写作教学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展开,在对比中西方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探讨真实有效的写作教学。中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委婉”,追求辞藻的雕琢,讲求文章的“才气”,突出文章的“美感”;而美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却是“直接”“简洁”,寻求*终的解决之道,更突出现实性。两种不同的写作教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相互探讨中,有对写作教学理论的渗透,也有对真问题的挖掘,为寻求一种回归真实的写作。对话始终立足并指向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对国内的中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或有所启发和借鉴。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内容简介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是在《语文学习》杂志专栏文章“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基础上的汇编修改而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中美写作教学的传统、现状和趋势,二是中美写作教材、计划和评价,三是美国写作教学的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本书立足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不足的现状,溯本求源,以写作教学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展开,在对比中西方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探讨真实有效的写作教学。中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委婉”,追求辞藻的雕琢,讲求文章的“才气”,突出文章的“美感”;而美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却是“直接”“简洁”,寻求很终的解决之道,更突出现实性。两种不同的写作教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相互探讨中,有对写作教学理论的渗透,也有对真问题的挖掘,为寻求一种回归真实的写作。对话始终立足并指向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对靠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或有所启发和借鉴。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目录

前言/1 一 传统、现状和趋势/1 **讲写作:在理想、传统与现实之间/3 第二讲写作现实向右,写作改革向左/11 第三讲写作教学的“变”与“不变”/20 第四讲写作格言和术语背后的中美写作教学/29 第五讲作文和评语:中美教师眼中与心中的写作教学/41 二 教材、计划和评价/63 第六讲教材里的写作风景/65 第七讲写作课堂里的计划、过程和激情/75 第八讲作文题及其背后的写作文化/85 第九讲写作评估何为/94 第十讲倒影回声里的中美高考作文题/104 三 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119 第十一讲读写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121 第十二讲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探索/133 第十三讲写作教学中的学术诚信和规范意识/148 第十四讲美国写作教学名家及其探索/160 第十五讲写作教学专业成长的心灵导师/171 附录/183 附录一中美写作教学研究参考书目/183 附录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6至12年级写作/187 附录三SAT写作样题选/201 附录四SAT写作样卷选/207 附录五中美写作教学微型调研问卷/216 后记/217
展开全部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相关资料

董:我在美国当地的一所中学的语文课堂观摩过一段时间,8—10年级的语文教学让我印象颇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寻找自己的“声音”,聆听他人的“声音”,课堂中讨论不断,不同的观点时有碰撞。在我的理解中,思维的批判性在于意识到不同,在于倾听反对的声音,在于反思,在于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能够体会他人立场,不武断地做任何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考虑的是“读什么”。美国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有相对自由的空间。没有固定的语文课本,教师采用的是“文学作品+真实生活中写作材料”的阅读模式。以8年级的语文课为例,一学年学生需要阅读四本长篇小说,外加各种补充的阅读材料。观摩初始,这种以小说阅读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我觉得新鲜,也很好奇,想知道学生如何能通过阅读小说获得批判力。我找来这四本小说先阅读了一遍。这四本小说,虽然涉及的话题不尽相同,却有相通之处:其一是都以青少年的视角叙述故事;其二是都涉及“生存”这个大主题。在对这位8年级语文教师的采访中,她告诉我之所以选择这四本小说,有“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意义。就学生的个人意义而言,由于真实的人生充满各种坎坷,因此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聆听,被尊重,她希望她的学生能从这四本小说中,体会到成长的艰辛,不轻易被困境打败;就社会意义而言,这四本书都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美国当代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问题,比如暴力与和平的对立,将这些问题作为阅读的核心价值交给学生探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美国写作教学把批判性思维渗透在写作各个环节。这是学习“殖民主义文学”过程中学生制作的海报。左栏为“原因”,右栏为“结果”,栏中分条列出思考讨论后的结论,并用便利贴注明结论的来源或出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步,需要教育者心平气和地看待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果对于当今社会的不公闭口不谈或漠然视之,又谈何解决问题呢?将问题暴露出来,让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倾听不同的声音,是培养学生批判能力的首要条件。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懂得分辨各种声音的真伪。大胆提出质疑,是美国的中小学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做的事情。在9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就美国每年的“哥伦布日”组织了讨论。在主流历史课本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因此每年的10月12日被设为法定节日,然而对于被发现的美洲印第安人而言,这段历史却意味着残酷的屠杀。社会主流的声音将美洲印第安人抗议的声音淹没,他们也不断被社会边缘化。作为社会的少数族裔,美洲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堪忧。9年级学生阅读的小说叫《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小说以一个 美洲印第安人少年的视角,讲述他走出自己的部落,去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学校学习的故事。9年级教师在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同时,选择了社会新闻、新闻评论、纪录片等辅助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做一些研究,思考为何美洲印第安人抗议庆祝哥伦布日,并主张将这一天改名为“本土日”。不被主流价值观影响,对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认知提出质疑,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吧。 曹:美国有个国家自然公园叫“悠胜美地”(Yosemite),这个名字并不像国人望文生义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形容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当年随着旧金山淘金热,殖民者闯入这块印第安人世代生息之地,大肆杀戮。印第安人一见殖民者就惊呼:Yosemite!Yosemite!(杀人者!)“悠胜美地”名字是这么来的。 傅:美国社会环境充满了自由精神和人权思想。其实美国教师平时教学中也不去多想“critical thinking”什么的,他就是习惯这种思维,整个社会也习惯这种思维。虽然教师水平有高有低,但是都重视启发学生“out of box”(摆脱条条框框束缚)。美国孩子从小听辩论,电视上经常有总统竞选辩论,有议员和州长的竞选辩论,家里人观点也各不一样,互相争吵争辩,没有权威,孩子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习惯了,到了学校,教师也这样问问题——孩子一听教师提问马上就举手,你真要他起来发言又常常没话讲,停住了,或者乱讲一通。他们认为教师一问问题马上就要举手,即便回答不出来也表示“我聪明”,不然就显得笨。不像中国人要么不开口,要么开口就要像模像样。这也成为一种文化习惯。教师也习惯了,习惯和学生讨论,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文化性格。 曹:教师的思想很包容,很多元,各种声音都要发出来,这就是他们的文化环境、学习环境,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化环境让他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塑造了他们批判质疑的文化性格。 傅: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或政治倾向强烈的教师,做得更自觉一点,也更强调一些。 董:我观察的那位8年级的教师就属于“自然派”,课堂上让学生追溯自己家族的历史,因为有学生是领养的,所以讲到这里,教师就自然会停下来,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讨论。我相信这个环节,他一定不是刻意设计的。 曹:你们觉得与批判性思维相反的文化性格是什么?为什么? 傅:大概是盲目接受,因循守旧,遵循传统和既有的规则……曹老师,你说呢? 曹:我有一个判断:我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培养得不好,除了教学理念需要改进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的课堂是社会关系的投射。我们社会有什么特点?强调权威,强调统一,强调秩序,强调等级,人与人有尊卑上下之别,不平等,崇拜 权威和权力,官位越大、权位越高,拥有的话语权越多,人家觉得你就是真理的化身,容不得不同意见……我们的教师也是这样,我就是权威,我说的就是标准答案,你怎么能够随便质疑呢!如果我们社会还普遍缺少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盲从他人,惧于权威,不会独立思考,靠教师去模仿美国的课堂教学,很难构建起真正民主的、安全的课堂环境,无法有效而持续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我们得承认,我们的文化中和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反批判性思维的,这是让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不能得到充分发育的劣质的东西。 傅:我同意。在我提到的M老师的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椅子,每把椅子上有一块可以写字的板子。学生围成一圈坐,这样他们就可以面对面地讨论,老师也可以随时加入小组讨论,也方便进行个别辅导。M老师在和学生讨论的时候,会蹲在他们身边,或者直接坐在地上。M老师也从不认为他的观点就是权威观点,他的观点只是众多观点之一。当他听学生陈述的观点时,他常会说:“嗯,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之前没想到。你的观点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样的回答鼓励了学生大胆表达,进行不一样的思考,也把他自己放在了一个学习者的位置,和他的学生一样。教师从不介意学生打断他的话。教室里的氛围很放松,他们经常大笑,或者大声说话,不会有对峙或是不尊重的感觉。要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必须要建立安全友好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虑地发言,勇于承担风险,尊重他人,并且愿意倾听不同声音。托马斯·杰弗逊很早前就指出,在这个日趋繁杂的世界里,一个政府只有依靠有参与感、有责任感、有知识、有想法的公民才能运行下去。美国许多像M老师一样的教育者非常清楚,要想保持社会的民主性,他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因为批判性是学生语文水平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美国中学教室往往贴很多学习海报,既装饰了教室,又提供了学习资源。这是某教室墙壁上张贴的学习海报,内容是“好问题的特点”。曹: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力量在于,教师和学生是互相配合的,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是互相配合的。在我们这边,教师认可、倡导这样的价值观,我是权威,我要给学生正确答案,学生把我说的正确的东西记住,考试的时候再复制出来,特别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不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也认可这样的价值观,努力要求自己这样去做。正是因为教与学的“合力”或者说“合谋”,使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傅:对对,大陆学生刚来美国很不适应,因为教师不给正确答案,没有现成的结论,觉得教师瞎扯,到*后也没有标准答案,觉得没有学到东西。培养思维能力,非常耗时间,讨论太多,有时无法完成所谓教学任务…… 曹:你看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赤着脚,一天到晚拽着人家探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德,说这个不是真理,说那个不是美德,往往并没有得出什么具体结论,可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就给你一种质疑和批判的能力! 傅:批判性讨论,不是找答案的过程,而是培养学生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它常常没有结尾,好像不了了之,也不是找到共同点,大家还是在不同的点上——大陆的学生觉得很不耐烦,觉得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其实思维培养就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问这个问那个,也没有固定答案,可在此过程中推着你往前走,养成了你重视process(过程)的习惯和心态,培养思考力,尤其是批判力。 曹:我们还是习惯于有一个结论,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骨子里还是不习惯这种众声喧哗的状态!傅老师,美国中学读写教学中除了批判性思维外,还强调培养哪些其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傅:在美国每个学校都强调教学要培养“高层次思维”,与低层次思维死记硬背区别开来。高层次思维包括:想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辩论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思维是一步一步发展的,这些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别的思维,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才强调,因为学生不仅要批判,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学生说不同意学校这样做。你可以不同意,但你的建议呢?就是说批判和建议必须联系在一起,不能仅仅是批判,更要有建设性意见。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上,美国特别重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他者思维”的培养。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替他人想一下:如果你是穷人,你怎么想;如果你是领养的,你又怎么想——这是美国一般教师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很常见也很普遍。比如“小红帽和狼外婆”的故事,就不能仅仅从小红帽的角度去想,还要从狼外婆的角度去想,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不能太自我中心,要尊重他人,培养一种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同理心。而这种思维训练又与想象力的培养以及无处不在的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结合起来。不仅培养批判性思维,更从全面的人、完整的美德的培养上着眼。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而不是孤立地训练质疑批判能力。 曹: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很有价值。它击中了当下中国教育的软肋,涉及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培养未来公民核心素养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们是今天的人,但我们是在培养10年或20年后的未来的新公民,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一定会比我们做得好!困难在于,我们只能在今天的环境下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培养未来的人,我们的知识和能力远远不够,探索起来步履维艰。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扮演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扼杀者的角色而不自知,也常常充当学生批判性品格的破 坏者的帮凶而感觉良好!因此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成为具备批判力的思考者,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具备更大的社会关怀,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思辨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且,每门课都一样重要。否则,仅仅是语文读写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其他学科不跟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跟上,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就不可能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取得好效果。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语文学科的自留地!*后,是尽力去改善、改良、改造自己的课堂。比如从经典阅读上入手,在多元解读上花点功夫;比如写作上回到根本,从发现自我入手,把社会与自我联系起来,杜绝假话大话空话,找回自己真实的声音,把思维培养、美德养成、人格塑造糅合成为一个整体,让人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办法。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作者简介

曹勇军,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月光诗会”“校园戏剧节”“大树下的古风今唱”“高三时事演讲”“经典夜读小组”等一系列语文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开设观摩课和讲座300余场,发表《用故事构建我们的语文生活》等论文100余篇,出版《语文,我和你的故事》《曹勇军和他的语文理想国》等论著10余部。 傅丹灵,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与正教授。主要研究读写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关注新移民学生的写作和人文教育。现任纽约城市教师研究院荣誉顾问委员会委员、促进英语学习者双语发展研究会的全美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担任美国培生教育出版社暨美国高考命题组英语学习者顾问、全美双语教学学会会刊专栏编辑,现为包括《阅读研究季刊》(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英文教学》(Research in Teaching of English)在内的五种美国教育顶级学术期刊的审查委员会委员。学术著作包括《我的困难是英文》(My Trouble is My English 1995)、《英文岛》 (An Island of English 2003)、《用双语写作》(Writing between languages 2009)、《聚焦读写素养》(Focus on Literacy 2014)等,以及近百篇期刊文章和书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