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45.4(8.1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389300
  • 条形码:9787509389300 ; 978-7-5093-8930-0
  • 装帧:艺术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本书特色

  每一名资深的审讯者都堪称心理学家   公安、监察、司法人员业务素养提升必读   带你运用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技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技术、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技术、TA沟通分析技术、家庭心理治疗技术……   实 现   发现深层心理因素,提出审讯策略。   引导进行内部归因,减少对抗情绪。   提供有效工作模型,提高审讯效率。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内容简介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实践中,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的技术有助于解释审讯中一些现象,对审讯策略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在对临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技术进行筛选、总结、移植的基础上,对审讯策略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在研究中,引入了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TA沟通分析技术、家庭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完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心理剧疗法与技术等,从心理分析和人性解读层面对犯罪人的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使犯罪心理得到更深刻的揭示,为更科学、全面认识犯罪心理打开一个新的窗口,对审讯策略运用也有许多启发意义。采用临床心理学有关方法和技术研究审讯活动中审讯双方的心理现象,发现被审讯人行为表现的深层心理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讯策略,有助于审讯人员在实践中引导被审讯人进行内部归因,减少对抗情绪,使审讯的感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被审讯人认罪悔罪,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同时,从新的视野揭示审讯规律,可以为审讯人员提供全新的审讯技术和方法,建构更有效的审讯工作模型,有助于减少审讯困难、提高审讯效率。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目录

  **章 临床心理学与审讯策略概述

  一、临床心理学概述

  (一)临床心理学发展历史

  (二)临床心理学理论基点和主要任务

  二、审讯和审讯策略概述

  (一)审讯的实质与功能

  (二)审讯策略的发展

  (三)我国审讯策略的特质

  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审讯策略

  (一)被审讯人与审讯人员关系

  (二)刑事诉讼制度进步与审讯更加文明规范

  (三)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对审讯策略的挑战

  (四)当前审讯策略运用的困局

  (五)临床心理学理论的技术对审讯策略的价值及其功用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在被审讯人心理解读中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简介

  二、打开潜意识解读特定犯罪心理现象

  (一)潜意识的内涵

  (二)潜意识与犯罪心理分析

  三、透过人格结构分析理解犯罪行为和审讯

  (一)人格结构的内涵

  (二)人格结构与犯罪心理分析

  四、从人格发展阶段及焦虑理论视角看犯罪心理形成和审讯

  (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犯罪心理形成

  (二)焦虑理论内涵及焦虑对犯罪心理和审讯的影响

  五、以自卑理论透视犯罪人的内在心理

  (一)自卑理论的内涵

  (二)自卑心理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六、用客体关系理论再现犯罪心理的发展和演化

  (一)客体关系理论的内涵

  (二)客体关系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七、自恋心理与被审讯人的共情需求

  (一)共情及自恋的内涵

  (二)自恋所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其共情需求

  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在被审讯人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一、反射理论(刺激-反应机制)与被审讯人的行为分析

  (一)经典条件反射中的行为与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的行为重复性

  二、从知觉特性分析被审讯人的个体特征

  (一)由知觉的整体性扩展对未知部分的判断

  (二)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发现被审讯人的关注点

  (三)从知觉的理解性判断被审讯人的作案动机

  (四)利用知觉的恒常性觉察被审讯人异常表现

  三、通过改变认知促进被审讯人进行动机内部归因

  (一)艾里斯的“A-B-C”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贝克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被审讯人的动机外部归因

  (四)部分类型犯罪的内在因素分析

  第四章 人本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在审讯对抗关系改善中的应用

  一、马斯洛和罗杰斯简介

  (一)马斯洛简介

  (二)罗杰斯简介

  二、人本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一)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以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三)重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开发和运用

  (四)在方法论上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人性观

  (一)强调人性的整体性

  (二)接纳人性的独特性

  (三)重视体验并致力于将体验转化为认识

  (四)相信提供够好的环境就可以激发人性善的潜能

  (五)从动态的视角理解人性

  (六)人的需要是呈阶梯状的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技术要点

  (一)促进人性全面发展的五个方面

  (二)帮助来访者发生改变的重要立足点

  五、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看犯罪心理形成

  (一)成长环境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

  (二)挫折和缺乏关爱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三)个体自身身心素质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四)高层次精神需求无法满足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六、人本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对化解审讯中对抗关系的启发

  (一)透过“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帮助保持稳定的审讯

  情绪

  (二)给予“同感”促进善的激发

  (三)运用“共情”促进被审讯人的情绪释放

  (四)“紧贴当事人”从被审讯人内在促发供述动机

  (五)“关心”所传递的爱使人性中的善被激发

  (六)“真诚”使人本心理方法不再仅是技术

  第五章 沟通分析理论与技术在审讯语言选择与表达中的应用

  一、透过分析“自我状态”识别被审讯人心理

  (一)自我状态的内涵

  (二)自我状态容易发生的问题

  (三)“安抚”是自我状态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

  (四)自我状态与审讯中的心理表现

  二、发现“隐藏沟通”识别被审讯人的语义

  三、从“漠视、扭曲”中解读被审讯人攻击性行为与语言

  (一)漠视与攻击性行为及语言解读

  (二)扭曲与攻击性行为及语言解读

  四、重视对方“游戏”与“心理地位”,选择恰当语言模式

  (一)“游戏”及语言模式

  (二)“心理地位”及语言模式

  第六章 完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在被审讯人负性情绪消解中的应用

  一、完形心理治疗理论及技术简介

  二、根据“场理论”的系统观提升审讯水平

  (一)完形心理治疗的“场理论”内涵

  (二)“场理论”视野中的被审讯人心理分析

  (三)“场理论”视野中的审讯人员自我的情绪稳定

  (四)“场理论”视野中的审讯策略运用

  三、利用空椅技术提升被审讯人的共情能力以消解对抗

  (一)空椅技术的内涵

  (二)空椅技术的潜意识机制

  (三)改变当事人心像促使被审讯人态度和行为改变

  (四)空椅技术的潜意识氛围的营造

  (五)利用空椅提升被审讯人的共情能力以消解对抗

  第七章 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在被审讯人行为归因中的应用

  一、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理论概述

  (一)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的起源

  (二)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的主要理念

  二、用结构式家庭心理治疗技术促进被审讯人内部归因

  (一)结构派家庭心理治疗理论视角中的犯罪心理形成

  (二)用“呈现”技术促进被审讯人内在归因

  (三)“重新框视”帮助被审讯人看到生机

  第八章 萨提亚家庭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在被审讯人行为归因中的应用

  一、萨提亚家庭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简介

  二、萨提亚家庭心理治疗模式理论的基本要点

  (一)个人的问题起源于家庭互动

  (二)家庭互动*初表现为家庭三角关系

  (三)不良家庭互动模式的形成

  三、原生家庭对个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及犯罪心理形成

  (一)低价值感造成难于应对困难用犯罪来逃避

  (二)从被批评中习得指责并爆发恶行

  (三)压力让孩子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觉及生命的存在

  (四)误读父母传递的信息而发生问题

  (五)从扭曲的感觉中体验到无助向邪路发展

  四、进行行为模式分析促使被审讯人悔罪并寻求生机

  (一)提升自我价值,促进主动担当行为结果

  (二)利用行为雕塑,促发共情并悔罪

  (三)帮助对情境深入理解,启发主动寻求生机

  第九章 心理剧理论与技术在疑难案件审讯中的运用研究

  一、心理剧疗法简介

  (一)心理剧疗法基本概况

  (二)心理剧疗法的有关理论

  (三)心理剧治疗的基本功能

  (四)心理剧中的基本要素

  (五)心理剧治疗演示的过程

  (六)心理剧治疗技术

  二、心理剧在疑难案件审讯中的运用

  (一)用心理剧技术分析犯罪心理

  (二)心理剧在疑难案件审讯中的应用

  第十章 精神异常者犯罪的鉴别与交流

  一、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人格障碍者犯罪特点

  (二)人格障碍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二、性变态与犯罪

  (一)性变态者犯罪特点

  (二)性变态者刑事责任能力

  三、精神病与犯罪

  (一)精神病者犯罪的特点

  (二)精神病人犯罪刑事责任

  四、与精神异常者的交流

  (一)用肯定语词、降调声音缓解对方情绪

  (二)用“先跟后带”帮助对方回复理性

  主要参考资料

  后 记


展开全部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节选

  七、自恋心理与被审讯人的共情需求   (一)共情及自恋的内涵   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感觉别人的感受,去理解、认同他人。犯罪人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他人的感觉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这也就是他们可以不带有丝毫内疚、自责地侵害他人的重要原因。这类人之所以缺乏共情能力,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命里,他们没有被共情过,他们不知共情为何物。审讯的目标是获取被审讯的真实供述,而有效供述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悔罪。悔罪基于内疚和自责,审讯人员在促发被审讯人内疚和自责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方法主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就免不了批评、批驳,对那些自恋倾向的犯罪嫌疑人,批评、批驳即意味否定,这又恰恰是自恋者不能触碰的心结。因而不去研究被审讯人的自恋心理,不从共情的角度出发,审讯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自恋是海因茨·科胡特创立的自体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前述,自体是一个人内部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个人生活中形成的总体人格。自体包括*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自己的感觉。孩子是在父母的不断肯定中知觉到自体的,知觉到自体是孩子统整性的表现,这种统整性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改善自我。科胡特认为个体自体人格的发展,不是来自本能性力的驱动,也不可能离群索居而独自练就。婴儿降临世界之初,父母依照想象中婴儿的自体来对待婴儿,这种亲子间的关系酿造了婴儿的自体概念。婴儿参照父母所给定的方向,逐渐塑就了自己的自体观念。现实生活中,经父母这一自体客体日复一日的诱导,婴儿的自体观念不断兼收并蓄,*终的自体代替了自体客体。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三岁看八十”,而三岁之前,人完全是由父母或重要抚养人塑造的。从这点出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不无道理。如果早年的环境利于自体的形成,就能形成稳定、真实的自体形象—具有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能认同他人而无须畏惧被同化,具有独立的性格而又懂得依靠他人,严肃而不矜持,勇敢而兼备同情。这是以父母或重要抚养人的肯定即以全神贯注(专业用语:神入)的方式赞同且接纳为前提的。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是值得珍惜的。普通成人都会具有自恋倾向,都需要来自自体客体的认可和赞许,但这样的自恋,是维持在一定限度内的、健康的自恋。健康的自恋倾向可发展为创造力、幽默感和同情心。健康的自恋不会因为他人的怠慢而陷入不良情绪状态而不能自拔。   如果早年的环境不利于自体的形成,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不能恰当回应,动作缓慢或者缺席消失,或者孩子兴高采烈地向她报告某种很具有成就感的事情或体验时,不但漠不关心,对孩子描述的事件丝毫不给回应,还反而指责性地评论孩子的外貌或当前某个行为细节,如:你的衣服怎么弄得那么脏、你怎么总把手指放到嘴里咬,这对孩子意味不仅是拒绝甚至是打击,这是在孩子特别需要肯定的时候对孩子一种摧毁性的否定,使他们感受到趋于崩溃的痛苦,自体就会崩溃、破碎,其外部表现就是暴怒。这是对孩子自体体验的统整性的一种极大的破坏。这是父母的一种“不同调”反应,形成孩子双亲影像理想化受挫。这种受挫、“不同调”的反应的结果是让一个孩子有可能用幻想的方法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形成“夸大自体”或把这种情感投注到他人身上,形成“理想双亲影像”。   “夸大性自体”,就是为了自体不至于崩解,感到自己是全能的、控制着好的世界。如一个因染头发被老师赶出校门的中学生会愤恨地说:“老师根本就不了解我,我们班同学基本上都很佩服我,他们都听我的。”这类人可能会形成:好大喜功的自夸天性,离奇的自我重要感,常常通过贬低别人而营造脆弱的自尊,期望得到赞扬和别人的注意,但为人肤浅、自我中心,故而常常难与人深交。在现实中他们自命不凡,把目标建在空中楼阁之上,但又因能力所限经常遭遇失败,这是这类人致命的缺陷,是一种病态的自恋。   病态的自恋,如果得到恰当的对待,是可以逐步得到修复的。暴怒无法唤回父母的关注后,孩子不仅会发展出“夸大性自体”,还会把这种情感投注到他人身上,形成移情性反应,勾画出“理想双亲影像”。“理想化双亲影像”是指将父母或重要抚养人想象成绝对完美和有力量的对象,来维持*初的完美和全能感。幻想对方为有高水平文化知识、智慧并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并在与对方相处时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为,一旦对方有理解偏差,便会愤怒和远离。如果父母或重要抚养人不可避免地让儿童感到挫折,并且这些挫折是可以承受的,孩子就会将他们所欣赏的父母影像中的理想化品质内化吸收。这些恰到好处的挫折也有助于夸大自体的进一步良好发展。可是,如果孩子过早发现父母亲或重要抚养人生病、吸毒、远离而让自己不能指望时,也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夸大自体就会进一步崩解,或者重新寻找理想化父母双亲影像,如将崇拜的偶像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将心理治疗师看成自己的再生父母,用幻想的方式把他们想象成“理想化双亲影像”。在未来的岁月里,遇到与父母类似的长者、权威者特别是心理治疗师,会下意识地会将理想化受挫后的理想化双亲影像投射到长者、权威者或者是心理治疗师身上,期待长者、权威者、治疗师都是睿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个体。如果长者或权威者特别是心理治疗师能够感觉到个体的这种感觉,并能用他们期待的方式回应他们,那么他们那种被拒绝、被打击后因受伤而发展停滞的自体会逐步得到修复并恢复活力。在之后再以非创伤性的、恰好的挫折性的提示、质询、批评来帮助他们习惯去理性看待一个好的自我形象中不足的部分,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健康、整合的自体心理结构或称为健康的人格。对那些有表现癖的在童年未被回应的人,长者、权威者或者是心理治疗师在修通过程中允许他们巩固核心夸大自体,不只允许他们可以幻想,还可以具体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遭遇失败,也鼓励他们去尝试。这样也可以让他们自体体验逐步成熟并获得一种人格的整合。   我们曾审讯过一名抢劫作案的年轻人。   审讯初期,该年轻人一再强调,自己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父亲对自己要求很严,工作以后分管他的领导也一再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所以自己不会去犯罪,审讯一度陷入僵局。我们在深入研究该犯材料时,发现他是某地人,小学前一直在当地读书,而我们曾在该地工作过,于是找到了谈话的共情处。   问:你老家是什么地方的,你是在哪里上小学的。   答:是××地方的,我在那里上了小学,中学才跟着母亲随军。   问:是××地方哪个区?   答:记不清了,不是河东区就是河西区?   问:不对吧,××地方只有桥东区和桥西区,没有河东区和河西区啊。   答:啊,你也是××地方的人?是桥东区,我想起来了。   问:是的,我小时候也住在桥东区,我父亲也是部队的(其实我们并不是当地人,父亲也不是部队的,只是为了寻找共同语言)。   答:我们是老乡,说不定小时候我们还在一起玩过呢。   问:有这种可能性。你看我们当时都在部队家庭出身,父亲都要求很严格。你父亲现在还在部队吧?   答:已经退了,现在也帮不了我了。   问:你父亲帮不了你,但我可以帮你,还可以救你。你看,我们是一个地方的,又是部队家庭出来的,可是我现在坐在审你的位子上,我都有些于心不忍。不过怎么办呢?我要帮你,首先要你自己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这里特意不用“犯罪”两个字,以免刺激对方),你自己到现在什么都不认,说明你还没有部队家庭孩子的因子,不能好汉做事好汉当,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我怎么帮你呢?   答:你说得对,我在单位,我的领导也是部队回来的,一直说我胆子太大,早晚有一天要出事,今天想起来说得太对了。只要你肯帮我,我一定如实交待。   问:法律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把事情讲清楚了,我一定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尽力帮你。   答:我说。   这里,审讯人员充分把握被审讯人的心理,利用共同地缘、家庭等因素,入情入理,积极回应被审讯人的期待,修复他们的自体,较好地引导他们认罪悔罪,走从宽处理的道路。   ……

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审讯策略 作者简介

周朝英,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实战教官,学院首届“好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首批注册心理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警务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所经常接受检察院、法院、公安看守所邀请为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干预,也曾深入基层刑侦部门直接参与犯罪嫌疑人的侦查、讯问工作。发表各类省级以上刊物论文近30篇。完成一项公安部软科学课题、一项教育厅社科课题。出版编著《警务心理学》、专著《临床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论文和著作多次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薛宏伟,江苏警官学院副院长,曾任公安部预审专家,公安部刑警全员培训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预审、侦查等业务工作,参与了江苏一大批重大案件的办案工作。根据中央纪委安排,参与了厦门远华案、上海社保案等一些在国内有重大影响案件的办案工作,担任主要案犯的审讯工作。曾被中央纪委称为对厦门远华案件做出突出贡献的预审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主持了9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50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