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豆瓣8.1分,自面世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

作者:王小慧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时间:2009-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22.5(7.5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300459
  • 条形码:9787547300459 ; 978-7-5473-0045-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本书特色

  青春版是本新书。作者增加了*近五年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加强了原书的故事性,是关于王小慧近况的**读本。
每个人只有一生,王小慧却像创世纪那样创造出了“九生”的艺术视域,堪称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给她戴上了与“九生”相配的桂冠。她用摄影“写”日记,无私袒露了她的心灵。可以说,这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著,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荡涤。
《我的视觉日记》我读了三遍,看一遍流一次眼泪,看过之后,我想我和无数的读者一样,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的作者王小慧。
               陈鲁豫
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艺术既不是很中国,也不是很西方,而只属于她自己。因为有了艺术,生命终于重放异彩。
               杨澜
往事让王小慧体会到了生活的力量,使她在艺术的道路上马不停蹄,用她的相机和她的笔记录下自己的一切,而这也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敬一丹
那是真正堪称心路历程的一本书,是发自心底的那种爱,那种美丽,那种忧郁,那种伤痛,那种通达,那种不甘倒下的勇敢和坚强,那种超然,那种执着,那种不懈的苦苦的追求,那种对自我的审视和选择,那种对自我的放逐和挑战,那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无论对谁,那都是对心灵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涤荡。这就是王小慧。
                     赵玫
你真的会相信,艺术都是相通的。从摄影到电影,从装置到影像,从建筑到文学,王小慧游走在这些不同艺术中间,自然而轻松地跨过一个个门槛。人们惯于把这类人称为天才。
                      张英
用笔写日记的人已不多,用摄影“写”日记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生。作为一种“日记”的形式,面对面的直接冲突,获得的岂只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摄影家自己心灵的无私袒露。很少有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达到这样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甚至可以用“王小慧现象”来概括和研究她。
               林路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内容简介

青春版是本新书。作者增加了*近五年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加强了原书的故事性,是关于王小慧近况的*读本。这位被香港凤凰周刊评为“影响世界未来五十位华人”之一的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自传性纪实文学《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于2001年出版,因她小说般的传奇经历和优美的文笔配上大量摄影作品,使本书自面世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好评如潮,受到几百家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长时间在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得“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
本书又因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而成为青年励志的范本,王小慧的成功。特别是她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更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她也因此为大家所熟悉和喜爱。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前言

“青春版”自序 出“青春版”的动议来自一位贝塔斯曼的朋友。她认为《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虽然非常畅销,但这本书太厚,订价太贵,还是影响了书的普及。假如能出一本通俗的讲故事的读本,一定会有更广泛读者。特别是因为我的读者大都比较年轻,包括很多白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目录

“青春版”自序
引子
我们可以飞了
路伸向何方
燃尽的蓝蜡烛
走过我自己
我的二十四小时
远处的光
重返布拉格
莎乐美舞
破碎的月亮
万里魂牵
我的孩子梦
推迟七年的书
关于死亡的联想
从眼睛到眼睛
理想主义傻瓜
抓住感觉
再生繁花
“9.11”改变了我的选择
两个世界之间
三个故乡
附录:贝歇尔致王小慧信
展开全部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 节选

我们可以飞了
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之大,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与摩擦力相比微不足道,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
  *难的是在起飞之前那一段。
没有鲜花,没有婚纱,没有戒指,没有仪式,没有宾客和喜宴,也没有朋友的祝愿,因为并没有人知道,也不能让人知道。只有一张印刷粗糙而俗气的结婚证书,大红的底色上印着金色的双喜。里面有我和俞霖的照片。那是两张年轻而稚气的脸,看上去像兄妹,笑得甜美。这是我对一生中唯一“大喜日子”的所有记忆。
那是1986年的9月29日,去德国留学的前夜。
在1980年代初,出国的机会比现在要少许多,尤其是取得公费奖学金,更是难上加难。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建筑学系的两个班级,各抽出一名学生去进修德语,准备一年后选拔出一名学生派往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当时我和另外一个班的名叫俞霖的学生被选出,这样我和他便偶然地碰到一起。
俞霖是被当时的系主任称为“不可多遇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后来学院的院长也说过“像他这样的人才,七八年才会出一个”。他的设计作业和画作总是挂在系走廊的陈列橱窗里当作范例供人参观,自然他的名字在同学中也颇有几分名气。我印象中的他个子瘦瘦高高的,有一张孩子气的脸,总是笑眯眯的,举手投足之间不时透出一股灵气,好像话并不多。
遇到学习中有难题的时候。许多同学愿意去找他,据说他和善谦虚、乐于助人。有些设计图经他一改分数就会高出许多。
直到开始去学习德语时,我们才正式认识。学习了几个月后,没人解释原因,那个留学名额分给了外语系的学生。
由于我们是“文化大革命”后**次恢复高考的“七七级”学生,和后面的“七八级”相差只有半年,而德语学习整整耽误了一年时间,我们很想抓紧补习以便跟上“七八级”课程以及研究生考试,因此像散兵打游击一样,同时在两个年级听课、补习,进进出出几乎形影不离。
那时比较熟悉的老班级同学喜欢和我们开些善意的玩笑,说我们是一对“金童玉女”,我们自己却傻傻乎乎的,为完成一个个考试而疲于奔命。那年没有去成维也纳,反而成全了我和俞霖的缘分。我们在一起学习那么愉快,那么开心。
为了补上这半年缺少的课程,我不得不忍痛放弃许多业余爱好,像看电影、读小说、缝衣服,以及刚刚开始允许跳的交谊舞。只有假期的旅行和学生摄影协会的活动,我不愿放弃,因为太喜欢摄影了,几乎到了着迷的地步。那时会在假期拍许多照片,然后整夜在暗房里冲印、放大照片,没有专业书籍和指导教师,浪费了许多胶卷、相纸。不过假如没有这些浪费,也许不会有今天。
在那几年中,我们有过三次机会去德国留学,其中有两次是俞霖到德国后读博士的**导师贝歇尔(Max Baecher)和第二导师史密特(Peter Schmidt Thomson)邀请的,当时他们在同济大学做客座教授,作几个月的短期讲学,我俩不光听课,也担任翻译及陪同,所以与他们交了朋友。贝歇尔教授当时问过我名字中文的意思,此后,他们夫妇亲昵地把我称做“小精灵”。他来讲学时曾把德国一项他主持过的建筑设计竞赛拿来当练习题让我们做,学生们挖空心思在这块空地上造一个漂亮的公共建筑,设想五花八门。我当时什么建筑也没考虑。而是将它搞成一个有绿化、水及雕塑的公园,他为这个想法叫好,因为没人想到。他说可惜投标早已过去。他还是给了我很高的分数,而且还把这设计方案拿到德国专业杂志上发表,并把我的设计图带回德国。多年来一直挂在他的教研室里。
他们的好意邀请被我们婉言谢绝,因为我们,特别是俞霖不想太麻烦朋友,还想靠自己的努力考公费奖学金。
还有一次是我的好友格尔达(Gerda Cordes)女士邀请的,她是我当时在上海的好友,她在华东师范大学里教了两年德语,很想学习普通话,我也很高兴有机会练习德语。在那几年中,我们常常周末见面,一起看展览或看电影,然后去和平饭店的咖啡厅坐坐,那时的上海咖啡馆寥寥无几。大部分宾馆则要有外国人一起时才可随便进出。她也知道我和俞霖一直在等出国机会,有一天,她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她与作为建筑师的父亲商量,准备邀请我们俩去德国读书,由她来做经济保证。我们虽然很高兴她能这样主动与诚恳,而且也盼望快一点出国,但仍想等待公费奖学金,而且相信,以我们俩的成绩只要有留德名额是非我们莫属的。我和格尔达的友谊至今已有二十几年,她常常把这件事讲给其他朋友听。她说在中国教过那么多学生,很多人都曾经请求过她帮助出国,她没有能力帮助那么多人,但主动提出帮助我们,却遭到拒绝。虽然我们的拒绝使她深感意外,但也使她感到我们之间的友谊非常纯洁,没有利益等因素掺杂其中。
终于在1986年等到了公费出国的机会,这与1980年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奖学金机会相差了整整六年。俞霖已是我们当时系主任、中国建筑界元老冯纪忠教授的助手,我则刚刚读完研究生毕业留校。这两个奖学金来之不易。我们天天盼望能早日成行,生怕夜长梦多。
我们有意将婚期拖到不能再拖,直到一切稳妥,不仅通过了各种审查考试,护照拿到手,签证也已取得,机票是9月30日下午的。29日下午匆匆去结婚登记处领了证书,没能来得及与家人吃顿晚宴庆祝一下便又继续去整理行装。那么多想要带的东西全要精减到二十公斤的箱子里,多少心爱的东西不能带走。那一夜我们虽然很累,心情却非常愉快,等待了六年的’机会终于到来。当时并不知道这一走会改变我整个一生,但无疑这是我有生以来*重要的也是*远的一次旅行。
第二天上午,传呼电话亭的阿姨拖着长长的上海腔叫:“王小慧——听电话!”我从窄窄的木楼梯冲下楼,跑到马路对面的电话亭,心想大概又有朋友来道别了。没想到电话中传来一个冷冷的声音——系党总支的工作人员请我们到学校谈话。
“怎么来得及?乘公共汽车往返可能会拖上三四个小时,我们的飞机会误点的……”
“你们先不要考虑出国的事了。”又是那么冷冷的像机器里发出的声音,似乎没有性别。
“为什么?”
“你们来了再说吧。”电话挂上了,那嘟嘟的声音使我一片茫然。
在去同济大学的路上,我感到手心发冷,似乎后背也透着凉气。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使这早就确定的事在*后一刻被全盘推翻,听去没有一丝希望?那中性的声音说得那么肯定,不至于是我们结婚的事被人告发了?那时是不太可能让夫妻俩一起出国的。
向来沉默寡言的俞霖,一路上没说一句话,只是紧紧抓住我的一只手,双眼看着窗外。公共汽车开过当时并不那么繁华的延安路、四平路,自行车夹在缓缓行驶的汽车之间,重复着每天千篇一律的都市一幕,但这个城市的一切似乎都与我们无关。那时我还不太懂得命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东西在左右着你,个体是那么渺小,我不知道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
汽车仍在极缓慢地向前蹭着。我心里像猫抓一样,有种不祥的预感。想到一本小说中描写“文化大革命”中类似的情形,一种莫名的恐惧一下子笼罩了我。爸爸在“文化大革命”时试图自杀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我幼小的心灵常常被这种恐惧所笼罩,每天晚上不论天有多冷都站在阳台上等爸爸回家,超过正常时间太久时,我总会设想出各种可能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我对俞霖轻声说:“我觉得又在搞‘文化大革命’了。”他安慰我说:“不会那么糟,我们没做任何错事。”
我们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建筑系的大楼。
没有解释,没有安慰,更没有一丝略带人情味的表示。我们各拿一叠纸,分别到不同的房间,要写出这两年的经济收入情况。对我这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特别是对经济收入这类事既不关心更无兴趣的人,无疑是比所有出国考试都难得多的题目。我眼睁睁地看着那叠纸不知如何下笔。而看着手表的指针,正走向我们去机场的时间……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查我们的经济账?我们只不过是刚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拿着几十元的工资,除了做过上海清真饭店的改建工程外。并没有什么额外收入。这设计因为构思新颖,颇受好评。我们让来采访的记者在报导中不要提设计者姓名,只说同济大学教师的作品,生怕临出国前有人找麻烦。节外生枝。而这工程的设计费,我们根本没拿到什么。因为从来不好意思过问钱的事,但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很希望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赶在出国前建造起来,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那个工程上,也没有精力考虑其他。
我知道在同学同事中想要出国的人太多了。而那时公费出国的名额如九牛一毛。我和俞霖同时拿到公费奖学金自然是非常遭嫉妒的事情。虽然我自认为我们人缘很好,可在那些日子里一下子感到了世态炎凉,许多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在食堂这样的地方人多,他们还可装作没看见,而在办公室走廊上迎面走过,相识的人竟然不敢打个招呼,甚至不敢抬头看你一眼,好像我们患有可怕的传染病。这使我十分伤心,甚至比出不了国这件事本身还让我心灰意冷。我当时想,即使出不了国,也不要再在这里继续工作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我好像一下子成熟多了,甚至觉得自己老了。
我对一个刚退休的老教授说出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他说他已经60多岁。都没有老的感觉,相反开始做些想做的事情,并安慰我他经历了比我难得多的遭遇,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那时我会为一个关切的目光感动得流眼泪,而且暗暗发誓记住这些真心对我好的人,哪怕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与我说话。
正在这时,我收到了被我们称作老大哥的同学郑孝正的来信,他一直是我*信赖的有如兄长般的朋友。当我在追求者中挑花了眼,征求他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俞霖*好。”他的话似乎一下子把我的情感定了形。这时,老大哥已飞到德国。他的信是在机场匆匆写了发来。他说:“我坚信你们是无辜的,也相信很快会在德国看到你们……。”这些话让人感到那么温暖。
在1986年10月6日的日记中我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座右铭:“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所谓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觉得我们虽然遭受挫折,但没有被打败,我们的人格反而受到了一次锤炼。晚上我常会与俞霖去看电影。我们一直非常喜欢看电影,以前却总没时间看。
后来,我才知道有人写了匿名信,而且确实有些设计费被中间人扣住,我们一直蒙在鼓里。我这个人太单纯,太不懂人情世故,所以有时会被别人的笑脸和一些表面的东西所欺骗。俞霖对我说,如果这是缺点的话,他正是喜欢我的缺点,如果我过于精明,“那就不是我的小妞妞了”。
几经调查,这事总算了结。但新的问题是我们结婚的事已经公开,按照规定,夫妻不可以一起出国。又是连续几天的开会讨论,无休无止。至今我还是感激那些领导和决策人,以及同情帮助我们的人们。据说许多被征求意见的教授都说,他们无法说出我和俞霖哪一个更优秀。如果只能让一个人出国,他们觉得实在太可惜。这使我们得以破例双双出国。特别是在那整整一个月的压抑之后,冉次踏上旅途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我们分别去不同的城市,我是去南德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他则是前往北德靠近汉堡的大学城布伦瑞克。我们一起先飞到法兰克福再分别转机。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我想起一个诗人朋友临别时对我们说的一段话:“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地面的摩擦力非常之大,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些阻力。一旦离开地面,空气的阻力与这摩擦力相比微不足道,飞机就可以自由飞翔了。*难的是在起飞之前那一段。”他用这段话送我们启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当天把它写到日记里,事后多少年,我乘飞机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这段富有哲理的话。
终于可以长长舒一口气了。我把头靠在椅背上,轻轻拉着俞霖的手说:“我们可以飞了。”他仍像往常那样,默默地对我报以平和的微笑。
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到了法兰克福机场,走下飞机,对我们这样初次出国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和令人惊讶。整个机场像个巨大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我们要分手了,虽然我转机需要等待的时间比他的要长,他还是执意先把我送到去慕尼黑的登机口,像过去放假送我上火车回家探亲时一样,总是放不下心来。在自动传送带上,他那么开心地笑着,说他在飞机上便会开始给我写信。他渐渐远去,只看到他一直在挥手……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原版,当时看完难过了好久。分不清到底是多才多艺导致了多灾多难还是多灾多难使她多才多艺

    2019/6/26 13:14:58
    读者:dua***(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