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普陀学刊-第五辑

普陀学刊-第五辑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2.4(4.3折) 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普陀学刊-第五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8804948
  • 条形码:9787518804948 ; 978-7-5188-049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普陀学刊-第五辑 内容简介

  《普陀学刊(第5辑)》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组织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汇编,内容涉及佛教教理研究,佛教历史考辨、佛教宗派传承梳理等。  《普陀学刊(第5辑)》收入十四篇论文,分为九个专题:观音学研究、净土宗研究、居士研究、佛教宗派研究、佛教伦理学研究、佛教社会学研究、其他研究、研究生论法。

普陀学刊-第五辑 目录

一、观音学研究
早期西藏地区观音信仰形成初探(陈立华)
观音感应书写之跨文化与跨领域表述——天台大乘三昧典
籍与文学研究之互文性解读(王晴薇)

二、净土宗研究
净土宗述论——以早期中国净土宗的历史与文献为中心
(罗颢)

三、居士研究
论《阿含经》之居士教育内容(界定)
吕碧城学佛的日常实践与终极依归:
从《香光小录》谈起(张晏菁)
吕碧城及其词(叶嘉莹)

四、佛教宗派研究
虚云法师的法系构建:
福州鼓山涌泉禅宗曹洞、临济并传(王荣国)

五、佛教伦理学研究
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陈坚)
佛教生命伦理学前瞻的发展方向:
以“因缘”“解脱”作为探讨性别伦理的示例(李明书)

六、佛教社会学研究
佛教社会学视域中的“佛教社会”(李向平)

七、佛教与科学
回归本位:科学时代的佛教(李四龙)

八、其他研究
谁的普庵教?——以科仪文献为中心(侯冲)
从缘起论看佛教的轮回思想(普超)

九、研究生论法
禅宗僧俗伦理研究(安详)
展开全部

普陀学刊-第五辑 节选

  《普陀学刊(第5辑)》:  三、关于净土宗的创立  前文已述,“净”为三乘所共庇、共趋,但净与净土宗既有关联,却还是有所区别的。净土宗的出现,是围绕对阿弥陀佛净土的信仰而形成的。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创立,以东晋慧远法师与“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以“共期西方”一事为标志,后世遂尊慧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代祖师。虽然,传统净土宗的这一说法近代以来受到日本与西方一部分佛教学者的质疑,认为慧远等为求生西方所依的“念佛”法门依然是禅修之一种,不属净土宗范畴,并对结社念佛一事具体细节的真实性也表示怀疑。而后在中国学界,又有一类推崇所谓近代学术方法论的佛教学者也跟进这种观点。无论是基于本文的主旨还是所涉及的内容,对慧远结社念佛一事完全有必要做些解释。  有关慧远在净土宗的地位问题上,毫无疑问,作为一家独立的宗派,必有其诸如自宗的教理、教判及相应的法门等方方面面。就修行实践而论,净土信仰以往生净土而得解脱,而念佛法门在净土实践中无疑具有结构性意义,但具体到如何念佛,应该说还是有讨论的空间的。有学者因慧远的念佛非后来净土宗所盛行的称名念佛,于是认为不应将慧远列入净土宗的宗谱下予以考察。而后来宗派中人,虽一方面推崇慧远倡导西方净土信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另一方面对学界的这个质疑却未能做出如理的辩驳;甚至也有把念佛仅局限于称名一路而轻忽其他的偏颇,致使原来意义丰蕴的念佛法门有所狭隘(个人的具体选择与全面如实地评判是两回事)。因此,这里有必要作些分辨。  还是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慧远有关的念佛理论与实践。慧远认为,学佛修行,法门甚多,然“功高易进”者,还是以“念佛为先”。佛教的念佛实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方法,都是很丰富的,而慧远所倡导的“念佛”,依然不出早期中国佛教所依的印度佛教以禅观为正修的传统。具体说来,即是以“专思寂想”为务而人念佛三昧的一条路径。所谓“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是也。如根据慧远法师自己的解释,其法的特点是,“假修以凝神”,定境现前(“人斯定者”),则“昧然忘知”,“缘以成鉴”,“内照交映”,“悟灵相湛一”,感应道交,与佛相应。此显然与《般舟三昧经》所介绍的那种通过禅观,于定中得令佛像现前(佛立),达到与佛相应的念佛三昧相一致。而上节提到,支道林认为往生净土在于“见佛神悟,即得道矣”,慧远的观点与支道林的那个提法基本相近,或许这就是当时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也是当时普遍被接受并付之实践的主要的佛教修行法门。那么,这种念佛观与实践方法同后来逐渐形成并被固定下来的净宗思想与实践是相杆格的吗?这就要对佛教念佛法门做一个简单的考察,并对慧远法师的念佛实践做一个相应的界定。  念佛作为佛弟子的一种普遍性的宗教行为,它不限于任何宗派,也不限于一种类型。在佛道的成就上,从阿含经到早期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念佛实为“系心正念”之“念”,依然属于止观系统下的禅观一类,非别有体系的独立法门。佛教认为,生命解脱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定慧等持的实践功夫始能实现,以念佛功德、念佛相好等那些易观易人为内容的禅念(止),同样不失为方便。称名属念佛,但念佛不必称名;从字义上讲,念并不等于称名。念的本义是忆想、思念、念头。在佛教,念的一般义也是指念念相续、迁流不已的心理活动,即“内心存忆之异名也”;另一方面它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属于一种工夫或法门,其特点是守境专一,即《大乘义章》所谓的“守境名念”…,属禅观范畴,如四念处、六念处、十念处等即是。至于念佛,其内涵也要比称名大许多,这在经典上同样是有充足的依据的,如“六念法”中的“念佛”,是念佛的功德殊胜;“十随念”中的“念佛”,是念佛相好。诸如此类,应该说都非仅限于后世宗门所盛行的单一的称名念佛。其实,即使专修求生西方的净土念佛法门,也不只是称名一种,我们只要读净宗经典“三经一论”之一的《观无量寿经》就可明白,也是无需多辩的。所以,称名与否,不能作为判定是否属于净土宗人的标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