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封面或封底有特价贴纸,为出版社处理库存书标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47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3.8(4.9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版权信息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本书特色

《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开始于1940年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头个新年。记日记的那位白俄女爵只有23岁,她与自幼便十分亲密的姐姐带着十一件行李和一台留声机前往柏林。彼时天色仍一片漆黑,一切才刚刚开始。她只顾为生活拮据发愁,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后的数年间,警报、炮弹和物资短缺,填满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其后,死亡和盖世太保的阴影又不断降临。而她,将笔耕不辍,勇敢地记录这一切。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内容简介

 1.这是一部几乎贯穿整个“二战”的长篇战时日记。《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这本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从苏德友好到两国开战、战事吃紧,从喧闹的舞会派对到满地碎玻璃的破烂酒吧……日记勾勒出了一条具有时间感的纵向线索,以此为战事及其后果刻划了清晰的轨迹。时间密集的日记,带来引人入胜的现场感。读者几乎随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遍战时柏林的生活。
2.这是一卷布满历史细节的私人“二战”史。关于“二战”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很多,《柏林记忆》的写法相比一些讲述“二战”历史的鸿篇巨制,当然是零散而又琐碎的。但作者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思想认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使这本日记成为名副其实的私人历史,书中所录的这些细腻、生动、切身的历史细节,正是厚重的大部头历史的一种补充和佐证。值得强调的是,书中用非常详尽的篇幅描述了“七月密谋”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发起和失败,以及事发后盖世太保的传讯,相关人员的被捕等德方的恐怖手段。本书对这一历史事件做了当事人角度的近距离描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一份相关目击记录,是弥足珍贵的一手史料。
3.这是一本俄国流亡贵族女性的传奇自传。《柏林记忆》作者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是一位具有传奇特质的女性,出身白俄贵族家庭,父母身份显赫。幼年起即随父母流亡海外,游学法国。成年后在德国工作。这本日记也可视为她的自传。作者开始书写作时才23岁,非常年轻。日记起初也写到了一些富有青春气息的游乐和爱慕事件。但从日记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蜜丝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在战火中淬炼出了勇气的成熟女性。这本日记在这一层面上,是一本传奇女性在战争中的个人成长史。同时,由于蜜丝的贵族身份,日记也揭露了一个通常为人所忽略的历史真相:希特勒和贵族之间关系紧张。“七月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很多参与刺杀者都是贵族。希特勒以此次暗杀行动为借口,铲除了当时欧洲许多地位显赫的家族。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目录

译 序
关于《柏林记忆》
1940年1月至12月
1941年1月至6月
1941年7月至1943年7月断章
1943年7月至12月
1944年1月至7月18日
1944年7月19日至9月
1945年1月至9月
尾 声
后 记
索 引
展开全部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相关资料

战时留下的绝不容忽视的文献,处在如此险恶的环境,文字却又无与伦比的平静和优雅。
——约翰·高伯瑞(哈佛教授,经济学家)

一言以蔽之,这是迄今为止极为杰出的战时日记。这本书既平时又深刻,它透过一位年轻漂亮的贵族小姐的眼睛,勾画了旧欧洲的灭亡。而这位贵族小姐自己的世界,也随着她所经历的事件慢慢覆灭。
——约翰·勒卡雷

作为不容忽视的史料,这本书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
J. P. 泰勒

文字生动,细节丰富,叙述明晰,有人道关怀,堪比经典之作《塞缪尔·佩皮斯日记》。
——《观察家报》

一份才华横溢的柏林战时见证,也是一个美丽女人怀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日复一日谋生活的记录。
——《每日邮报》

历史、回忆录和自传的巧妙的结合……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形象……这位被称作蜜丝的小姐在1940年开始写日记时,还……很在意那些花花公子和热闹的聚会……但是到1945年,她不再抱有这样的幻想。她更渴求食物……在柏林和维也纳,她闻到过轰炸之后的废墟中散发出的尸体腐烂的味道,也曾经失去过挚友。
——《华盛顿邮报》

这些日记既不是反思,也没有抨击的意思,而是一种记录……是以一名目击者的身份在柏林遭到轰炸之后所做的极详尽的叙述。
——《纽约时报》

以权*的观点对纳粹德国进行生动的描述。
——《名利场》

玛丽小姐,1978年去世,记录下了她“二战”时在德国外交部的工作,这是一份不容忽视的文献,充溢着历史、激情和真相,她这份德国战时记录,富有洞察力,扣人心弦。
——《出版人周刊》

俄罗斯流亡公主玛丽,在“二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就来到了柏林。这份秘密日记,勾画了在日渐陷入绝望的日子里,生活是怎样的。密集轰炸,战火熊熊,食物短缺,成为可怕的日常。而日记主人对那些试图在“七月密谋”中刺杀希特勒的人的记录,因彼此关系紧密,而格外让人感兴趣。这份对柏林之“诸神黄昏”的引人入胜的个人记录,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从有胆识的德国公民的视角,来理解“二战”。柏林人和伦敦人一样勇敢,但是他们却遭受了更多的苦难。收藏了这本书的图书馆,基本都对这本书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图书馆杂志》

1940-1945-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作者简介

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Marie ‘Missie’ Vassiltchikov,1917—1978)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白俄贵族。1919年随父母离开俄国,成长于德国、法国和立陶宛。1940年前往柏林求职,先在德国广播电台工作,后转至外交部情报司上班,在那里与一群后来积极参与“七月密谋”的反纳粹核心人士共事。“二战”流亡德国期间,蜜丝坚持撰写日记,逐日甚至逐时地记录战时生活。其中对暗杀希特勒行动的失败及其后的恐怖统治的详细记录,成为至今对该事件仅有的一份目击记录。蜜丝在战后定居法国,1978年病逝于伦敦。


译者:唐嘉慧,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毕业,现为自由编译作家,翻译作品有《伯格曼论电影》《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演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