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作者:吴玉贵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7-11-01
所属丛书: 欧亚备要
开本: 16开 页数: 43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1.2(7.0折) 定价  ¥11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38871
  • 条形码:9787100138871 ; 978-7-100-13887-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内容简介

《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隋唐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影响中古史进程的一些聚讼不已或隐而不彰的重大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和制约、唐朝对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有说服力的见解,纠正了传统史料和学术界流行观点的缺失,挖掘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6-7世纪突厥汗国与隋唐政治关系史的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目录

序说突厥汗国的兴起及其对西域的统治
前言
章 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
一、突厥兴起前的西域形势
二、突厥汗国对漠北的征服
三、室点密可汗探迹
四、突厥汗国对西域的征服
五、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分裂
六、西突厥的东进

第二章 突厥汗国对西域的统治
一、《隋书·西突厥传》商兑
二、阿波系突厥的崩溃与西突厥汗国的建立
三、突厥统治下的西域
四、突厥与西域诸国的联姻
五、突厥与丝绸之路

篇 “远交近攻”方略与隋朝对突厥及西域的关系
第三章 文帝时代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一、突厥与周、齐关系溯源
二、厥的南下及溃败
三、“远交近攻”方略考析

第四章 炀帝时代隋朝对西域的经营
一、征服吐谷浑活动述略
二、隋朝在西域设立郡县
三、隋代西域校尉、安西都护献疑
四、铁勒、阿波系突厥及高昌与隋朝的关系

第二篇 厥汗国的兴衰与唐朝统一北方
第五章 厥称霸东亚
一、从启民称臣到突厥称霸东亚
二、唐灭西秦史事钩沉
三、突厥政策的转变与刘武周的溃败
四、唐朝与突厥军事对抗的开始

第六章 唐朝与厥的战争及厥汗国的灭亡
一、颉利可汗与刘黑闼、高开道
二、雁门、马邑易主与河东战略形势的转变
三、唐朝与突厥在关内道的战争
四、郁射设与厥大可汗颉利关系析疑
五、厥汗国的灭亡

第七章 唐朝对厥的措置
一、安置突厥疏奏校证
二、安置突厥疏奏条析
三、突厥都督府州考实
四、突厥都督府州废置

第三篇 西突厥汗国的内乱与唐朝进兵西域
第八章 西突厥汗国的强盛与衰落
一、西突厥汗国的强盛
二、西突厥战乱的开始
三、厥西侵与泥孰取代肆叶护
四、泥孰派的统治及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
五、乙毗咄陆可汗的东渐

第九章 唐朝在西域的活动与西突厥汗国局势的演变
一、河西大凉政权的覆亡
二、唐朝对吐谷浑的征服
三、乙毗咄陆东进与唐朝出兵高昌关系考论
四、焉耆向背与乙毗咄陆派西突厥对安西的威胁

第四篇 西突厥汗国的覆亡与唐朝在西域统治秩序的确立
第十章 乙毗咄陆派西突厥的衰落与昆丘道行军
一、射匮可汗与唐朝争夺焉耆辨析
二、唐朝“抚慰”处月、处密部落考
三、昆丘道行军背景索隐
四、昆丘道行军与阿史那贺鲁

第十一章 贞观、永徽之际唐朝对西域政策的转变
一、漠北局势的变化与唐朝对车鼻部的战争
二、贞观、永徽之际西域形势新探
三、阿史那贺鲁之乱
四、阿史那贺鲁与西突厥残部的关系

第十二章 唐朝在西域统治秩序的确立
一、塔里木盆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二、西突厥故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三、粟特地区羁縻府州的设置
四、吐火罗故地羁縻府州的设置

附录一 突厥汗国可汗与隋唐关系年表
附录二 突厥汗国世系表
参考文献与缩略语
索引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展开全部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节选

《欧亚备要: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种意见只看到了“实空虚之地”的好处,却忽略了强制改变不同的文化习俗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二种意见虽然着重强调了不同文化习俗的差别,但是走向了另一个,对突厥问题不适当地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没有注意到突厥后大漠形势的新变化。相比之下,温彦博的提议吸收了前两种意见的合理因素,又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情势,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首先,河南之地久已是突厥人聚居的所在,在这里安置突厥部众并不自唐太宗始。早在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突厥启民(即染干)可汗率男女万余口归隋,文帝初在朔州筑大利城,将突厥降众安置在长城以内。未几,由于受到突厥雍虞闾侵袭,无法在大利城落脚,长孙晟向文帝建议“染干部落归者既众,虽在长城之内,犹被雍〔虞〕闾抄略,往来辛苦,不得宁居。请徙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任情放牧,免于抄略,人必自安”。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的意见,“发徒掘堑数百里”,河曲遂成为启民的“畜牧之地”。到仁寿三年(603),击败西突厥达头可汗之后,隋朝又将启民“安置于碛口”,返归“漠南河北”之间的地区。隋末战乱,河南地分别由臣属于突厥的张长逊、梁师都控制,至少自郁射设率大批部落人居河南以来,突厥部众就已长期居住在河套之地,突厥汗国破灭之后,这里又成了归降唐朝的突厥余部聚居的所在,所谓“降突厥多在朔方之地”,就反映了在战争过程中降唐的突厥部众多临时安置在河套地区的事实。将南下的突厥残众安置在“河南”,实际上只是确认当时的既成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套的突厥部落略加调整。这种安排既避免了迁徙的劳扰,也减少了突厥降部发生动荡的可能性,应该说是便利的一种安置方法。
  其次,河套地区人少地广,宜农宜牧。突厥部落在此可以“不离本俗”,在州县的名目下保持游牧生活方式,而唐朝则可在这里开展屯田,驻扎军队,以加强对突厥诸部的监管。
  再次,这时以薛延陀为首的铁勒政权已经趋于强大,将突厥安置于河套,使突厥诸部成了唐朝与薛延陀之间的一道屏障,起到了牵制薛延陀部的作用。
  第六至第十二疏是正式安置突厥之后,围绕是否将突厥迁回“河北”开展争论。争论双方主要为魏徵与温彦博,杜楚客、李大亮与魏徵意见相同,也反对将突厥安置于“河南”,主张迁返河北。魏徵等人提出的主要理由是河套地区密近京师,将突厥余部安置于肘腋之地,数年休养生息之后,必为寇盗,即所谓“养畜自贻患”。迁返河北的意见与上述安置突厥的第二种意见完全相同,且并无任何新的论据,区别只是在于后者是在正式安置突厥之前,而前者是在已然安置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反对派的诘问时,温彦博在第十一疏中提到了唐朝当时安置突厥降众的具体措施,称“突厥余丑,以命归我,我爱护之.收居内地,从我指挥,教以礼法。数岁之后,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惠,何患之有”。即将突厥安置于河南之地,选各部首领人京宿卫,充当人质,以保证突厥各部的顺服。从此疏可知,人质制度可能是唐朝初年安置突厥降部的基本政策之一。如贞观六年(632)契苾何力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就属于人京充质的性质。何力后来曾被“诏许”回到凉州觐省生母并安抚部落,则对质子的管理应该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作者简介

吴玉贵,新疆奇台县人,1956年生,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及民族史研究。代表著作有《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唐书辑校》(中华书局,2008年)、《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等,主要译著有《中亚史纲要》(〔美国〕汉布里主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唐代的外来文明》(〔美国〕谢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