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作者:汪剑豪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23cm 页数: 222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5(6.7折) 定价  ¥6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0097303
  • 条形码:9787210097303 ; 978-7-210-0973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知青”身份的认同与确立 ; 知青小说身份认同写作的确立 ; 知青小说的身份认同叙事美学 ; 流动的乡土: 知青身份认同的空间叙事 ; 被遮蔽的回乡知青的身份认同写作。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知青”身份的认同与确立
**节 身份认同的时代
第二节 知青身份的政治压抑:“伤痕”叙事的政治尴尬
第三节 知青身份的社会压抑与现实困窘
第四节 知青伤痕小说:身份分裂的伦理叙事及其意义

第二章 知青小说身份认同写作的确立
**节 对“解放一代”身份叙事的质疑
第二节 知青身份影像的确立之一:“红卫兵”身份的剥离
第三节 知青身份影像的确立之二:知青身份影像的确立
第四节 “在路上”:“知青小说”的身份确立叙事

第三章 知青小说的身份认同叙事美学
**节 政治身份认同叙事:自虐与英雄
第二节 社会身份认同叙事:根与岸
第三节 身份认同的怀旧叙事:人民与乡村
第四节 风景的意义:乡土、自我与弑父

第四章 流动的乡土:知青身份认同的空间叙事
**节 何为乡土:边界的强调或城市性
第二节 边地:精神空间的原乡地
第三节 乡土民间:青春的寻觅空间
第四节 在路上:青春寻觅的个案分析

第五章 被遮蔽的回乡知青的身份认同写作
**节 路遥的意义:乡土中国的自觉确认
第二节 城乡交叉地带:乡土中国的象征与沟通秘密

余论 分裂的身份:知青身份的误认与分裂带来的文学史问题
展开全部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节选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井冈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红土情学术丛书》: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叙事者应该是文学史上的**次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文学表达的意义。从现代文学诞生开始,我们的文学叙事者形象一直都是一个历史的预言者或者是时代的胜利者姿态,把文学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和存在,肆意扩大文学的魅力与文学的功能。这恰恰也导致了后来文学发展中的自我膨胀与自我偏移。让文学远离了审美与情怀的娱乐性,更多的参与到了政治的社会的变迁作用之中,使得文学成为了一个政治与人性的博弈场和功利场,文学自身的文学性也越来越消弭在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之中以及自我表白之中。但王晓华这么一个叙事者形象,却让我们**次浮现出文学的卑微和弱小,还原了文学本来的价值性,以及现代文学所定义的平民性与底层性,尤其是文学作为审美所具有的情感动力性和自我认知性。文学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它并没有那种一握宇宙振臂高呼万众齐鸣的能耐,它只能是知识分子自我内在思考和情感的悲吟低诉,只能是写作者偏居一隅的静默思考,只能是历史长河在个我内心所激起的一朵浪花或者历史映射,只能是时代思想文化长河中的个我思考和认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晓华这么一个卑微怯懦者的叙事形象,在文学史上则具有了别一样的文学意义。更契合了现代文学为底层为平民写作为自我写作的这么一个性质。也许1980年代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文学叙事时代。《伤痕》或许可以让我们在文学史权威话语权对1980年代叙述中有另一种对1980年代文学的历史还原。  《伤痕》小说中蕴藏复杂的情感。控诉者与乞求者以及忏悔者的叙事合一,也让伤痕叙事开创了另一种伤痕表达。从王晓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青身份中的红卫兵这个胎记,是无法剥离的,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伤痕》无意去改变和意图剥离或遮蔽,而是真诚的去还原去承认,并在这种后红卫兵身份叙事中努力乞求受害者以及他人的原谅。但同时,他们对于自我身上的伤痕,也是理直气壮和有勇气地去争取表达。因此,一方面是直面自我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虽然,卢新华在写作中还不能真正去做到;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忏悔确是真挚的,真诚的。所以面对母亲的死亡,在母亲的相片前,对于母亲造成的伤害深有感触,为自己幼稚的政治狂热性和那种简单、盲目深深地忏悔,如同一个基督徒式的罪人忏悔。面对小说中作为先知者一般存在的同学其坚定而同情的责备,王晓华是诺诺自卑,是真正的无地自容。这两个形象中其实融合了很多的内容。一方面,王晓华是作为一个五类分子的孩子而存在,她的政治地位和艰难处境并不是她的同学有所感受和相提并论的,她内心的无奈和少年恐惧,并不是他人可以理解和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她的同学确又是一个比她成熟也让她可以摆脱罪恶不作恶的人,所以,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王晓华内在的伤痕无法去诉说,也不敢去诉说,即使诉说也无法共鸣,因此,她只有沉默,只有唯唯诺诺,显得怯懦而卑微。同时,她的同学在她*伤痛和艰难之际,却又成了她精神上和心灵上的一个支柱,不然她也就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孤苦无助者。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王晓华身上,其无尽的苦痛和伤痕,使她急于去表达去抒发。在小说中,王晓华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坚定的爱情,不如说是现实的友情,寻求帮助,是功利的存在,没有那种相知相爱,二人之间心灵的共鸣是不存在的,二者间的身份也是不平等的,一个可以高高在上,一个是卑微怯懦。这也正是《伤痕》在叙事上情感抒发性的内在动因,也让它成为了别一样的叙事文本。  ……

根与岸: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

  汪剑豪,1970年出生,江西省永新县人。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并先后师从任丽青教授、丁帆教授。现就职于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要从事五四文学、乡土文学与诗歌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刊载于《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文学评论研究丛刊》等刊物。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