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作者:史景轩著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所属丛书: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
开本: 16开 页数: 259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8(6.0折) 定价  ¥43.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版权信息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内容简介

  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色鲜明,从世界教育史的范围来看,属于后发速进,善于学习别国之长成就自己教育之特色,并能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在古代,当中国已处于晋朝,封建教育已经相当完备的时候,日本才于公元284年通过朝鲜半岛上的汉学家引入汉学经典,开始创办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宫廷学问所。此后日本大力吸收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并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兰学传入日本,日本教育中又增加了西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元素。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本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教育体系,还形成了以“和魂汉才”为指导思想的善于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成果的能力。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前言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包括11部专著,这些专著均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博士点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各自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写而成的。
  出版一套日本教育史研究丛书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色鲜明,从世界教育史的范围来看,属于后发速进,善于学习别国之长成就自己教育之特色,并能使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典型。在古代,当中国已处于晋朝,封建教育已经相当完备的时候,日本才于公元284年通过朝鲜半岛上的汉学家引入汉学经典,开始创办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宫廷学问所。此后日本大力吸收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并使之与日本神道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16世纪中叶以后,兰学传入日本,日本教育中又增加了西洋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元素。到封建社会后期,日本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教育体系,还形成了以“和魂汉才”为指导思想的善于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成果的能力。
  在近代,当西方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发展200多年,且在其经济社会成长中日益发挥巨大作用之时,日本才通过明治维新推翻封建制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道路。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维新伊始,新政府所面临的*大问题是如何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此,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一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封建制度,一面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文明开化的工具,实施殖产兴业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被视为旺国兴邦的战略武器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明治政府的带领下,日本全国上下掀起了其历史上**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运动以“和魂洋才”思想为指导,以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内容,以快速实现国家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由于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仅用几十年时间便实现了既定目标。然而,由于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性,日本近代教育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教育毒素,在以后日本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中,这些残余和毒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日本*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葬送了前期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其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大力铲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建立了以美国教育为样板的民主教育制度,为其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67年和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和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至此,日本宣布国家发展的追赶型战略已经结束,今后将迎来独创发展的新时代。恰逢此时,1973年中东爆发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又发动了其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支持国家的独创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实行了许多新政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但与**次、第二次教育改革相比,由于没有现成的可以模仿的样板,时至今日,这次改革的成效仍不显著。虽然如此,他们在许多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对于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教育问题而言,仍是颇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第二,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目前,我国正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建设,我们必须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结合我国国情,积累自己的经验,唯如此,才能*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在这一创新积累的过程中,也必须勇于和善于学习别国的经验,唯如此,才能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方面,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两国的共同特征。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目录

绪论

**章 二战前日本校园暴力的原发状态
**节 日本的近代化与传统的冲突
第二节 校园暴力的原发状态
第三节 二战前日本校园暴力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战后日本校园暴力的散在化(1945年-1954年)
**节 二战后日本校园暴力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少年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的散在化
第三节 日本校园暴力散在化时期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发展期日本校园暴力的普遍化(1955年-1972年)
**节 经济高速发展与西方文化冲击
第二节 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增多
第三节 针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出现
第四节 火烧学校是破坏学校设施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 日本校园暴力普遍化时期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成熟期日本校园暴力的总爆发(1973年-1984年)
**节 校园暴力总爆发的背景
第二节 学生间暴力的升级
第三节 教师受难时代的来临
第四节 学生广泛参与暴力破坏学校设施的活动
第五节 日本校园暴力总爆发时期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破裂期日本校园暴力的新动向(1985年-2005年)
**节 世纪之交日本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 学生间暴力从显性向显性隐性相结合转变
第三节 对教师暴力的新动向
第四节 暴力破坏学校设施的弱化
第五节 日本应对校园暴力新动向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三节 日本应对校园暴力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节选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
  (二)镇压型学校
  教育部门为了针对校园暴力严重的学校采取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往往是将各学校有名的“可怕教师”调到一所学校工作,A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在每年3月末报纸公布的新一年度“人事变动”情况中,A中学的40多个教谕之中就换了13人。
  A中学上一年遭受了激烈的团伙校园暴力。因此,丧失了积极性的老师们有的是自发性地要求调动,有的是在校长劝说下调动,由上级大量配备了学生比较害怕的体育教师。此后,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强势形成了力量的不均衡,这些团伙在校外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但是在校内并不敢与这些教师直接冲突,连女教师和较弱的教师都没有。这一措施看似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行为的A中学真的平静了吗?事实上几年后这所学校再度崩溃,“可怕的教师”一轮岗,学校又回到和以前相似的状态了。而且学生指导部把希望寄托于“强硬教师”,并没有从以前的崩溃中积累下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一方面《学校教育法》以及学生家长们都否认体罚,另一方面,有人却认为“校园暴力通过体罚消失了”,有的年轻老师也认为体罚是消灭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但是,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说:“我认为使用体罚不是好办法,但既然做,学生就不能有抵抗。”如果老师判断体罚能压制住校园暴力,或者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时,就经常会使用体罚。
  比如,1980年2月26日的报纸登出了题为“束手无策,体力派教师登场”的报道。“东京都教育工会总结了学校教师们对付校园暴力的活动实践报告,并在学生指导教研会上下发。有的学校对过分的学生,由在空手道、摔跤等方面自信、热心于学生指导的老师对校园暴力进行抑制。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在开学典礼的前一天,2名刚毕业的团伙成员就直接打进办公室来了。刚到任的3名老师出手把对方按倒在地。老师们有的是空手道初段、合气道二段、原学生摔跤冠军、少林寺拳法初段等各种威猛人物。从这件事开始,老师们有时能和团伙的头目聊到天亮。不久就从团伙中传出‘要是早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好了’的说法。校园恢复了平静。”
  但是,在情况复杂的情况下体罚也会起到反作用。据东京都教育委员会统计,1985年东京因老师体罚而使学生受伤的事件达43件,而1980年只有3件。当然,体罚是与《学校教育法》第11条相抵触的违法行为,而且也不是谁都能用的方法,也是相当危险的。如果这种指导半途而废,更增大了学生的反感和憎恨,反过来会向女老师和力气比较小的老师进行报复,结果倒成了火上浇油。
  在校园暴力的漩涡中发生的体罚,其对象大多是没有团伙背景的学生。*多也只是对在团伙中被冷落的学生使用一些小的惩罚。对于团伙*好还是不要使用,如果真要动手的话必将引起大乱。校园暴力沉静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体罚的结果,而是一时的力量均衡罢了。
  而且,这样对一般学生的体罚,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强烈不信任感。“老师对我们弱势的学生使用暴力,但不敢对团伙使用。”这样的不信任感也成为对团伙的心理支持,成了对校园暴力*底层的支撑力量。几乎没有只通过体罚和物理性手段克服校园暴力的实际案例。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