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作者:卢祥之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8(3.2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礼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893782
  • 条形码:9787532893782 ; 978-7-5328-9378-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礼 本书特色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牛秀清、傅志明、吴树勤、房秀丽主编的《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礼 内容简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越过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

礼 目录

名言·格言

成语·典故
爱礼存羊
名正言顺
分庭抗礼
鼓盆之戚
毕恭毕敬
三迁之教
感恩图报
上行下效
言不由衷
数典忘祖
退避三舍
不食嗟来之食
高山流水
前倨后恭
大公无私
路不拾遗
孺子可教
约法三章
奉公守法
发蒙振落
不合时宜
下车泣罪
大逆不道
千人所指
克己奉公
举案齐眉
未能免俗
赴汤蹈火
三顾茅庐
七纵七擒
出言不逊
伤风败俗
程门立雪

故事·传说
周公制礼作乐
孔子传承周礼
曾子挨打陷父于不义
三桓犯上
秦始皇创立皇帝礼仪
始皇焚书礼崩乐坏
叔孙通草创朝仪
汉文帝遗诏改君丧三年
班昭与(女诫)
赵宣伪孝惹笑柄
阮籍不拘虚礼
乐广以礼法名教为乐地
恪守礼法的长孙皇后
安乐公主弄权
哲宗帝师程颐
张居正”夺情”起复
展开全部

礼 节选

  《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出处: 《论语·八佾篇第三》 解析: 孔子对三代(夏、殷、周)的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等地,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了实际考察。孔子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即殷商沿用夏朝的礼义,但有所增删改变,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用殷商的礼义,也有所增删改变,这也是可以知道的。因此,接替周朝的朝代,即使是一百个朝代以后,也可以预先知道其大概面貌。孔子同时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至今保存得*为完备,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孔子称道周代“郁郁乎文”,强调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尚人伦道德的理性精神,这是对夏商文化的一种突破,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孔子所谓“从周”,便是他这种愿望的简要表述。  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并存的春秋时期,确立周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又采取包容的态度,这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大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想,孔子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思想,把为人所独有的理性精神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为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了坚实的人性基础。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处: 《论语·为政篇第二》 解析: 子游问孔子,究竟什么才叫作孝顺。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养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作孝顺了。但是狗和马也一样得到我们的饲养照顾,如果内心没有一份真挚的对父母的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真挚情感才是孝顺的根本。这种孝敬的真挚情感是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的,而不仅仅流于外在的表面形式。使父母衣食无忧,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与人的内心的感受不一定有密切关系;而对父母的尊敬,则源自人的内在道德情感,其根据在人自身。这种孝敬的真情实感为人所独有,是人区别于动物也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所在。内心里有了孝敬父母的真情实感,自然会有赡养父母的外在行为;假如内心里对父母没有孝敬的真情实感,仅仅是在衣食供养方面给予满足,那么,对于动物的饲养和对于父母的赡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由此可见,发自于内心真诚无欺的情感才是人们道德行为的真正发端处。在对于父母的孝敬过程中,通过道德行为的表现,目的也在于培养对父母应有的这种内心真诚无欺的情感,使人的道德人格得到培养与完善。  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出处: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解析: 孔子的弟子宰我质疑了儒家所维护的*重要的礼——三年之丧。他认为三年的丧礼太久了,三年时间会让很多事情荒废掉,很浪费,一年的时间应该足够了。孔子说,父母辛苦抚育子女,小孩要在父母怀里三年才能离开。所以,三年之久的丧礼,完全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是自我感情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不是别人强迫我们这么干的。孔子批评宰我“不仁”,因为他认为,宰我反对三年之丧,仅仅是从功利性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从道德情感方面考虑问题,对生我养我的至亲父母都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这种真情实感,心灵就不会得到安宁,这样,道德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与孔子所宣扬的思想是相背离的,所以遭到了孔子*严厉的批评。孔子诘问道:“你安心吗?人家守丧的时候,即使有好吃的也没胃口吃,听音乐也高兴不起来,住在舒适的家里也不觉得舒心,哪像你!现在你觉得这样做(反对三年之丧)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吧!”孑L子认为,孝顺父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具备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自觉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得到*大程度的提升。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