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作者:谭帆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12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4(4.3折) 定价  ¥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3052661
  • 条形码:9787203052661 ; 978-7-203-05266-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本书特色

《古代小说评点简论》可以从三种关系中梳理和研究古代小说评点。
一 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的关系中揭示小说评点的价值。
二 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传播史的关系中研究小说评点的内涵。
三 从评点与小说理论批评史的关系中评判小说评点的得失。
在以上对小说评点所作的简单清理和分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小说评点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故只有从综合的角度观照小说评点,才能更贴近小说评点的原生状态,从而准确地评判其价值。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前言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非单一的文学批评。评点在中国小说史上虽然是以“批评”的面貌出现的,但其实际表现的内涵却远非文学批评可涵盖。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史,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批评”的范围,形成了“批评鉴赏”、“文本改订”和“理论阐释”等多种格局。由此我们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应以一种多元的方式加以把握。具体而言,大致可以从三种“关系”中梳理和研究古代小说评点。
一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的关系中揭示小说评点的价值
融“评”“改”为一体的特点几乎贯穿于中国小说评点史,在小说评点起步伊始的明万历年间,批评家们就以“评”“改”作为其*为重要而又*为基本的功能。如刊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坊主周日校就“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封面“识语”,万历十九年刊本)虽着重于文字考订,但毕竟已表现出了对文本修订的重视。余象斗的《水浒志传评林》则明确表现了对文本内容的修订,其《水浒辨》云:“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有不便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去,恐观者言其省漏,皆记上层。”(余象斗《水浒辨》,《水浒志传评林》,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刊本)尤其是容与堂本《水浒传》,该书之评者在对文本作赏评的同时,对作品情节作了较多的改定,但在正文中不直接删去,而是标出删节符号,再加上适当的评语。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目录

前言 小说评点研究的三种视角
一 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的关系揭示小说评点的价值说评点的价值
二 从评点与中国古代小说传播史的关系中研究小说评点的内涵
三 从评点与小说理论批评史的关系中评判小说评点的得失
上篇 渊源与流变
一 小说评点之渊源
1 评点释义
2 小说评点的形式之源
3 小说评点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 小说评点之流变
1 万历小说评点之大势
2 容本与袁本《水浒传》评点
3 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
4 四大奇书的评点
5 清中叶小说评点之延续
6 小说评点文人性的增强
7 清后期的小说评点

下篇 形式与类型
一 小说评点之形态
1 明代小说评点之形态
2 清代小说评点之形态
3 小说评点形态分解之一:评林与集评
4 小说评点形态分解之二:读法与圈点
二 小说评点之类型
1 书商型:小说评点的商业性
2 文人型:小说评点的主体性
3 综合型:小说评点的导读性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古代小说分类简史丛书:古代小说评点简论 节选

1.万历小说评点之大势
我们将万历年间的小说评点作为一个阶段加以描述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万历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源头,它对小说评点的发展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小说评点之所以能在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和小说流传中起到重要作用乃是由万历时期小说评点的文人参与和评点的商业化所决定的。万历时期的小说评点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一方面。评点从万历时期引入小说领域,随即就形成了一个颇为兴盛的局面,它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如果说,万历时期是通俗小说走向兴盛的起始,那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小说评点的奠基阶段。同时,万历年间又是小说评点形态的定型时期。它在小说评点的形态特性、宗旨目的等方面都逐步趋于稳定。
确切地说,小说评点在万历年问的萌兴实则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为起始的,故所谓万历年间的小说评点仅有二十七八年的历史。然而在这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小说评点却颇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出版小说评本约20种,占嘉靖以来出版的小说的三分之一强。
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是中国小说评点史上颇为重要的年月。正是在这一时期。有两位中国小说史和小说评点史上的重要人物开始了小说活动,这就是著名文人李卓吾和著名书坊主人余象斗(见袁小修《游居柿录》卷九和余象斗《新锓朱状元芸窗汇辑百大家评注史记品粹》自序)。这两位重要人物同时开始小说评点活动,仿佛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小说评点的两种基本特性,这就是:以书坊主为主体的小说评点的商业性和以文人为主体的小说评点的自赏性。小说评点正是顺着这两种主要态势向前发展的。
就现有资料而言,万历年问小说评点的*早作品是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据该书封面《识语》所云,此书在校正上做了五项工作:圈点、音注、释义、考证和补注。其形式均为双行夹注,正文中标有的批注形式有这样数种:“释义”、“补遗”、“考证”、“音释”、“论日”、“补注”、。断论”。其中前四种是比较单纯的注释,而后三种则已颇富评论性质,如“诸葛亮博望烧屯”节,徐庶评孔明:“某乃萤火之光,他如皓月之明,庶安能比哉!’’好h注》:“此是徐庶惑军之计也。”故此书虽未标出“评点”字样,但实已具备评点的性质,可视为小说刊本由注本向评本的过渡。越一年,余象斗刊出《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首次明确标出了“批评”字样,且与“全像”并列,“全像”与“批评”是万历以来小说刊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小说的流播。全书正文页面分三栏:上评、中图、下文,这是余氏刊刻小说的一个特殊形态,即所谓的“评林”体式。两年后,余氏又刊行了《水浒志传评林》,此书之外部形态悉同前书,并形成了如下三个基本特色:首先是余氏对原书作了有意的删改,这主要是文中的错讹和“不便观览”之内容;其次,余氏在原书上端添加了评语,对《水浒传》作出了赏评;第三,余氏削去了原书中的“失韵诗词”,但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仍将其置于上层并特为标出。可见,余象斗之“评林”乃是将“改”与“评”融为一体的,这一格局开启了古代小说评点的一个重要传统。它说明了在中国小说史上,评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着古代小说创作的发展进程,而这种参与又使小说评本不仅是一种小说批评著作,同时也获得了小说个体发展中的版本价值。余氏《水浒志传评林》在理论批评上也颇有特色。该书评点均为眉批,置于上栏,每则批文均设标题,如“评宋江”、“评李逵”、“评诗句”等,紧扣每回局部之内容阐发评判之。
从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到双峰堂本《水浒志传评林》,小说评点逐步由注释向评论过渡。但余象斗毕竟是以一个书坊主的身份从事小说评点的,受着自身艺术素养和商业性的制约,故其评点的理论品位相对比较低下。因为小说评点要张扬自身的理论生命和求得发展,因而正期待着具有较高素质的文人的参与。这时,李卓吾醉心于《水浒传》并予批点是小说评点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李卓吾评点《水浒传》有一个过程。他*初接触该书大约在万历十六年(1588),“闻有《水浒传》,无念欲之,幸寄与之,虽非原本亦可”(李卓吾《复焦弱侯》,《李温陵集》卷四)。四年后,袁小修访李卓吾,见其“正命僧常志抄写此书,逐字批点”(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九)。又四年,他犹然醉心于《水浒传》的赏评,“《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改窜得更妙”(李卓吾《与焦弱候》,《续焚书》卷一)。一部作品的评点经数年仍在进行,可见其评点是一种不求功利的、自娱的艺术赏评活动,而这正是文人评点通俗小说的*初动机。李卓吾于万历三十年系狱白尽,其评点之作生前没有刊出,这在以后的小说评点史上成了*大的疑案。
作为早期的小说评点者,李卓吾与余象斗为小说评点确立了文人参与和书坊主控制两个基本源头。同时,他们对于评点对象的选取也较有特色,即评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种流传既久且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品,而没有将评点伸向新创之小说中。这种现象的形成就文人一端而言固然表现了他们对作品的选择和挑剔,而从书坊主一端来说则仍然是从商业性考虑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