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捅破那层窗户纸

捅破那层窗户纸

作者:关海山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24cm 页数: 256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0(5.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捅破那层窗户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7850315
  • 条形码:9787537850315 ; 978-7-5378-503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捅破那层窗户纸 本书特色

《捅破那层窗户纸》是针对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评论。无论涉及到余光中、龙应台、王朔、严歌苓、南怀瑾、阎崇年、余秋雨等当今文坛的大家,还是事,还是事件,作者关海山皆一视同仁,知无不言,剑走偏锋,一吐为快。作者思想深刻,文字幽默,能从众人视而不见的角度入手,一针见血,痛快淋漓,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时尚的可读性。

捅破那层窗户纸 内容简介

  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  《捅破那层窗户纸/新锐批评家丛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关海山所著的一本文学研究和评论合集,共收文97篇,包括《注定夭折的“龙卷风”》、《也说金庸诉江南侵权案》、《所有的花你*美》等。

捅破那层窗户纸 目录

余光中究竟炼出了什么样的“丹”
注定夭折的“龙卷风”
王朔走进了“千岁寒”
陶醉在臆想的世界中——从《拯救乳房》和《血玲珑》看毕淑敏的小说创作
这些常识应该懂
读不懂的《小东西》
不敢再读“格林童话”
培育邪恶的温床
刘亮程:别再糟践这村庄了
糟践完村庄糟践新疆——评刘亮程散文集《在新疆》
矫情的“不为影视写作”
谁解新版《红楼梦》之味
也说金庸诉江南侵权案
娱乐节目要狠刹媚俗风
让更多的作家介入编剧
武将形象该如何
主旋律影视也要血肉丰盈
为易中天、于丹说句公道话
关键的问题是治本
影视剧要彰显文化品格
为文艺作品作者正名
所有的花你*美
文艺作品的思想和道德
从平淡中过滤生活——电视连续剧《悬崖》琐谈
国产动漫期待跨越
遭人非议的“行为艺术”
从《潜伏》到《借枪》
我读外国小说之惑
故弄玄虚的禅语
从出口成章说起
低龄写作不应鼓励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批评何须有锋芒
语言问题不可忽视
“丢书大作战”可以止矣
汉字中不应夹杂外文
由汉语与西文字母之争想到的
汉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方向
令人堪忧的网络语言
写首儿歌给孩子
作家应该成为多面手
取笔名要有尺度
酷评更是有思想的生产
朝气蓬勃的“媒体派批评”
白平:是又怎么样
网络文学的症结
由余秋雨引发的思考
忌散贵散说散文
文学批评惹谁了
文学评论的三大顽症
文学评论的是与非
文学评论贵在批评
也谈“80后”的写作
毁誉参半的网络文学
文学命名应谨慎
散文到底该写什么
散文的园地应该大起来
是翻译不是篡改
陷入怪圈的《红楼梦》研究
别总拿“隐私”说事
裸体与阅读
有所读有所不读
“作者简介”里的学问
“腰封”渐欲迷人眼
《收获》并不是一杆秤
读书要会读
还是要读些“无用”书
读书与素养
由《焚书指南》说开去
39万元人民币的价值
《独唱团》搅皱了文坛“春水”
数字出版应再规范些
图书也是商品
莫言获奖引起的话题
“文化名人”不等于“国学大师”
拜年不是走形式
过年过什么
汉字不能仅限于听写
取名字能不能用生僻字
传承方言就是传承文化
恶搞文化何时休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
红色旅游景点应该免费开放
保留老地名就是保存文化
莺莺塔当“嫁”则“嫁”
有感于名人当教授
作家挣钱引出的话题
歌词为什么写得那么烂
我们还需不需要诗歌
别让诗歌沾染上“口水”
“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
新诗要力戒散文化
新诗要不要押韵
诗人到底会不会说人话
新诗何求要能“歌”
古典诗词创作的当下意义
女诗人的胸部与诗歌没有关系
展开全部

捅破那层窗户纸 节选

  《捅破那层窗户纸/新锐批评家丛书》:  中国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作家们都要公而忘私或舍身饲虎去,但起码的平等、尊重等礼仪常识总该具备的。从余光中的文章里,我却分明看到了一颗肮脏的灵魂,这颗肮脏的灵魂是受其丑陋的思想意识支配着的。如在游记《塔阿尔湖》中,余光中在盛赞菲律宾女人“褐中带黑,深而不暗,沃而不腻,细得有点反光的皮肤”的同时,却又用无限厌恶的笔调去描绘:“比起这种丰富而强调的深棕色,白种女人的那种白皙反而有点做作,贫血,浮泛,平淡,且带点户内的沉闷感。”就像“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样,肤色本天成,无论黑、黄、白、棕,你有什么理由更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与侮辱你所看不惯而别人又无能为力去改变的肤色呢?尤其可恶的是,在游览一座“众鬼寂寂”的古寺时,愿意保持安静的余光中,竟然斯文扫地地谩骂为他辛苦奔走的向导:“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接着,又恶毒地诅咒:“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不朽,是一块顽石》)你余光中先生倒是有礼又有知,却为何要面对因养家糊口而为你服务的可怜向导大发雷霆呢?仅仅因其为了讨好你而搅了你的雅兴便值得如此大动肝火吗?若如此,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知”和“礼”,还是不要也罢!再就是,在《论夭亡》一文中,余光中先生“歪理加邪说”地证明了夭亡的诸多好处后,又不厌其烦地举例雪莱的天亡与佛洛斯特的老死,*后竞得出结论:“死亡不但决定死,也决定生的形象;而夭亡,究竟是幸,是不幸,或是不幸中之大幸,恐怕不是常人所能决定的吧?”真是扯淡!死亡就是死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么夭亡就比正常的老死“大幸”呢?与此有同工之妙的,恐怕也就“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的钱玄同了。稍微“遗憾”的是,钱先生的观点对世人所产生的毒害与余先生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余光中先生毕竟是作家,我们也不能老揪住人家的道德情操不放手,何况历史上人品不怎么样而才高八斗者也大有人在,比如和坤,比如秦桧。我们也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去认识认识余先生吧。  余先生*得意*炫耀的文学观点便是“炼丹”,在其《逍遥游》的后记里余先生不无自负地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且不说这话里用了多少无聊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我们只看余先生是如何在自己的文字里炼丹的。  余先生首先炼出了一颗文白夹糅、歧义丛生、晦涩难懂的半生不熟的青瓜“丹”来:“我的观星,信且所之,纯然是无为的。两睫交瞬之顷,一瞥往返大干,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冷然善也。”这样半古不白的文字,即使20世纪30年代那一茬刚学白话文的作家,也要比他运用得圆润得多,稍有点古文基础的人,都能读出这几句话的生硬与别扭来。但余先生却不会这样认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余先生惯用的伎俩,尽管余先生自己乐此不疲地写着不文不白的夹生文章,却还要蔑视“五四或30年代(上世纪——引者注)的名家,那种白话文体大半未脱早期的生涩和稚拙,其尤浅白直露者,只是一种滥用虚字的‘儿化语’罢了。”(《哀中文之式微》)同样,余先生一边大声嘲笑着现代刊物上如《未完成的恋曲》《生命的灯》《褪色的梦》《石榴花开的时候》等“那些没有个性、陈腐不堪的题目”“都是老祖母时代流行的帽子了”,一边却钻进书斋汗流浃背津津有味地创造着一点也不比他所举的例子高明一丁点的《南半球的冬天》《下游的一日》《借钱的境界》《幽默的境界》《中国人在美国》等陈词滥调——可笑啊可悲!为了增加自己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为了显示自己学问的广博(或深厚)及活学活用的本事,余先生时不时要活剥些古人的诗句,“剥”得好也算,这本来无可非议,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余先生活剥的手段太不怎么高明了,剥着剥着,便剥出了一颗毛茸茸血淋淋的胚胎“丹”来:“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长风破浪,云帆可济沧海。行路难。行路难。”(《逍遥游》)“正如路是人走出来的,地址,也是人们住出来的。”如此蹩脚的活剥,实在令人恶心、令人不忍再去举例,然而余先生却兴趣盎然,一剥再剥。在另一篇写雨的散文里,余先生的心情毫无缘由地“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于是,“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听听那冷雨》)猛一看,还以为余先生才华横溢呢,不料想,还是活剥了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对比之下,高下优劣立时一目了然。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