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老子演义

老子演义

作者:止庵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35页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39.5(6.7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老子演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420515
  • 条形码:9787547420515 ; 978-7-5474-205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老子演义 内容简介

《演义(精)》这本书稿是学者止庵先生继《 樗下读庄》之后的又一部读书笔记。《》这部书 ,自古以来为学界重视,很多名家为之作注解。止庵 先生的读书笔记是在多遍通读原文之后,参考各家* 说,提出己见,虽云演义,实在说来也是扎扎实实的 做学问。

老子演义 目录

新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引用书目
重印本后记
展开全部

老子演义 节选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①;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②;常有欲,以观其徼③。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简称王弼本)此句原作“无名,天地之始”,据一九七三年马
  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分别简称帛书甲、乙本)改。
  ②妙:奥妙。
  ③徼:边际。
  ④玄:深奥,玄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向念得顺口,意思好像明了;然而一日我忽然想起,这话恐怕还得分作两下子来说。倘若笼统一气,则名与道岂不是同样重要了,如此则埋没了《老子》作者之苦心也。盖在他看来,惟有道才至高无上,名何曾有此地位。我因这一悟不由得心中暗喜,搁置多时之《老子演义》于是可以拣起来矣。“可道”之“道”,说来便是个“名”,犹之乎一切“可名”之“名”。由此亦可得知,道原本是句老话儿,大家都在那里乱说;待得《老子》作者出来,他要破了各人的道才立得起自己的道。他说你们那是“可道”之“道”,而我的是“常道”。所以这一章与其说是讲“道”不如说是讲“常”,明白了“常”也就明白了“道”。“常”是针对“可道”、“可名”,亦即“名”而言。超越任何一名之上,便是“常”,作者正是要人于此等处来体会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是说“道”有“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有名”都是道。作为“万物之始”,它是“无名”;作为“万物之母”,它是“有名”。道是世界的本质,以本质而言,世界只是一道,是谓“万物之始”,此时无须再为这唯一命名,故曰“无名”;道又呈现为万物,以表象而言,万物皆有道在,是谓“万物之母”,此时万物各有其名,为区分道与万物,亦须给它一个名字,故曰“有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四章有云:“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是以此“常无欲”说的是道,不是人。如果“常无欲”指道,那么与之相对的“常有欲”,便是指万物了。“有欲”、“无欲”,看出道与万物的区别,关键在于道不存在作为万物之一的立场。“其”乃是把上文之“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并说在内,即这个世界。“妙”犹言形而上之极致,“徼”犹言形而下之极致,亦即世界之本质与表象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即上述“无名”、“有名”。“无名”、“有名”都是道,故谓“同出”;以名论之,则有不同,故谓“异名”。这里怎么不再说“道”了呢,盖因前已言明“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另外形容为“玄”。然则“玄”亦一名耳,不足以言道,故再说一句“玄之又玄”。“玄之又玄”,好比方才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此章主旨,是揭示存在着“名”与“常”两个层面,而要离开“名”的层面,亦即离开“物”的层面去理解道。所以也是揭示存在着道与万物两个层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便是讲的这种升华。“众妙”之“妙”,亦即“以观其妙”之“妙”,“众”就是“万物”,“众妙”实际只是一“妙”,即道。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①,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④。夫唯不居⑤,是以不去。
  ①王弼本此句原作“长短相较”,据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遂州
  《道德经》碑(简称遂州本)改。
  ②王弼本此句原作“前后相随”,据遂州本、顾欢《道德真经注疏》(简称顾本)改。
  ③王弼本此句原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据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简称范本)改。
  ④王弼本此句原作“功成而弗居”,据吴澄《道德真经注》(简称吴本)、焦竑《老子翼》(简称焦本)改。
  ⑤王弼本此句原作“夫唯弗居”,据唐景龙二年河北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简称景龙本)、遂州等本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细细体会,颇有意味。作者何以不直截了当地讲“天下皆知美”及“皆知善”则如何如何,偏要强调“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呢。似乎是要道出其间有个知与不知的区别,而这正是关键所在。全然无知之前,天下合该一总是美,一总是善,——或者说无知便是美,便是善。当然他只是讲自然状态如此,并无所谓“美”与“善”也。从其中提出“美”与“善”,亦即同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恶”与“不善”,此知之罪,亦名之罪也。名与知皆是划分。说“美”,便划分了“美”与“恶”;说“善”,便划分了“善”与“不善”,原本的自然状态也就不保了。这里显露出《老子》作者所关注的是整个儿天下,而非其中之一部。他以体道者自居,所面对的永远是“一”,不是“之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均是就整体而言,前述之“美”与“恶”,“善”与“不善”,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关心秩序,而不关心个人。他根本抹煞个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是针对群体说话,也就是“使无知”,——既不标举“美之为美”,又不标举“善之为善”,连“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区别也一概不让大家清楚。如此方为道之体现者,所以说是“圣人”。圣人是作者理想中某一秩序的统领者,或为君主,或为侯王。
  圣人如此行事,乃是体道结果;圣人之于百姓,有如道之于万物。“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之于万物便是如此。三十四章云:“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也是此意。一切都自然而然,道也就体现于其中了。“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说的是道,亦是得道圣人。道“不居”其功,道乃长在万物;圣人“不居”其功,圣人永治天下。
  ……

老子演义 作者简介

  止庵,学者,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拳考》《插花地册子》《旦暮帖》《惜别》《喜剧作家》等二十余种著作;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