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文献学讲义

作者:王欣夫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6.0(7.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献学讲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581795
  • 条形码:9787532581795 ; 978-7-5325-817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献学讲义 本书特色

作者王欣夫先生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文献学讲义 内容简介

作者毕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本书是他1957-1960年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学的讲稿,由其学生徐鹏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书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合并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此书1986年由本社出版,繁体竖排,这次再版改为繁体横排并收入徐鹏先生历年为此书所撰写的《前言》、《后记》。

文献学讲义 目录

◎前言/徐鵬/1
目録名稱的確立/8
○第四節 目録的體例/40
《隋志》的補遺/57
清黄丕烈《黄蕘圃遺書》/71
版本與造紙的關係/83
甲骨在文獻上的價值/97
篇卷名義的解釋/114
宋刻本的版式/129
毛刻本的評價/147
清末刻書的盛況與提倡者/164
○第二節 校讎學的重要/180
識字的重要參考書/194
校記和正誤表/211◎前言/徐鵬/1 ◎再版後記/1 ◎前言/1 ◎**章 緒 言/1 ○**節 文獻學的涵義/1 文獻二字的來源和解釋/1 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2 廣義的文獻學/2 文獻學的三個内容/3 文獻學的三位一體/3 ○第二節 學習文獻學的目的和要求/4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獻的重視和利用/4 編目録爲了介紹文化遺産/5 講版本爲了檢擇可靠的材料/5 校讎是整理材料的方法/6 ◎第二章 目 録/7 ○**節 目録的起源和演變/7 目録二字的意義/7
目録名稱的確立/8 目與録的區别/8 目敍録不同體例的説明/10 目録不具篇目的流弊/11 ○第二節 目録學的重要/11 目録學爲研究古書的指導/11 目録學界義的討論/12 利用目録學的方法/13 以目録著録有無斷書的真僞/13 用目録考古書的分合/14 以目録著録部次定古書的性質/14 因目録訪求闕佚/14 以目録考亡佚之書/15 以目録所載姓名卷數考古書的真僞/15 ○第三節 目録的分類———七略與四部/16 目録必須先明類例/16 《七略》和四部/16 《七略》的類例創于劉向而成于劉歆/17 《漢志》爲《七略》的節本/18 《漢志》據《輯略》作小序/18 《漢志》的分類基于校書的分工和篇卷的多寡/18 《漢志》六藝與傳記的區别/19 荀勗以前四部的内容/20 四部的創始當屬荀勗/20 《中經新簿》的分類/21 李充對四部的修正/22
○第四節 目録的體例/40 《别録》《漢志》附注作者簡史/40 考作者的行事/41 考作者的時代/42 考作者的學術/43 目録編訂的體例/44 目録體例的評價/46 ○第五節 史家目録/47 《漢書·藝文志》爲史家目録的創始/47 《漢志》據《七略》加以整理/48 《漢志》注意辨别僞書/49 研究《漢志》的重要材料/49 《隋書·經籍志》根據《五代史志》/51 《隋志》及其與阮孝緒《七録》的關係/51 《舊唐書·經籍志》的闕點/52 《新唐書·藝文志》的内容/52 《宋史·藝文志》的闕點/52 《明史·藝文志》的内容/53 《清史稿·藝文志》的糾謬/53 《通志·藝文略》和《國史經籍志》的批評/54 ○第六節 補史目録/54 後人補作史志的概述/54 姚振宗補《漢志》的成績/55 補《後漢書》藝文志各家評述/56 補《三國志》藝文志各家評述/56 補《晉書》藝文志各家評述/57
《隋志》的補遺/57 《南史》《北史》和《五代史》藝文志的補作/58 《遼史》《金史》《元史》藝文志的補作/58 ○第七節 官家目録/59 官家目録的原始/59 東漢官家目録/59 鄭默《中經簿》/60 荀勗《中經新簿》/60 兩晉官家目録/60 宋齊梁陳官家目録/61 北朝書目考略/62 隋代官家目録/62 唐代《羣書四録》/63 宋代《崇文總目》/63 南宋官家目録/64 明代《文淵閣書目》和《内閣書目》/65 清代《四庫總目》/65 清代的《天禄琳瑯書目》/66 ○第八節 私家目録/66 私家目録的溯源/66 梁阮孝緒《七録》/67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68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69 尤袤《遂初堂書目》/70 明高儒《百川書志》/70 錢曾《讀書敏求記》/71
清黄丕烈《黄蕘圃遺書》/71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72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72 楊紹和《楹書隅録》/72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73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73 晚近有名的藏書志/73 ○第九節 地方著述目録/74 方志藝文志的重要/74 方志藝文志創自《剡録》/74 方志藝文志的兩種體裁/75 方志藝文志的單行本/76 方志藝文的專著/76 總論方志藝文的體例/77 ○第十節 專科分類目録/78 專科目録的溯源/78 專科目録的門類/78 朱彝尊《經義考》/79 《小學考》和《許學考》/79 章學誠《史籍考》的擬例/80 余紹宋《書畫書録解題》/80 林鈞《石廬金石書志》/81 ◎第三章 版 本/82 ○**節 版本的起源和發展/82 版本的本義/82 版本名詞的始見/83
版本與造紙的關係/83 雕版創始的各種傳説/84 雕版始于唐代的實證/85 唐代佛經的雕版/85 五代刻書的發展/86 後唐的開雕《九經》/86 孟蜀的開雕《九經》/87 蜀毋昭裔的刻書/88 吴越所刻佛經/89 道書的刻行/89 現存的五代刻本/89 五代時的銅版/89 ○第二節 版本的重要/90 寫本的易于竄改/90 讀書必得舊本的理由/91 據誤本的爲害/91 官刻本的注重校讎/92 視舊本爲骨董的批判/93 讀書而不知版本的批判/93 談版本不能脱離校讎/94 ○第三節 版本前的文獻材料———甲骨、金石、簡牘/95 甲骨用于貞卜的説明/95 甲骨的發現和有關著作的印行/96 甲骨文中的歷史内容/97 甲骨研究的分類/97
甲骨在文獻上的價值/97 上古鏤金的記載/98 周代鏤金的記載/98 古器物的名類/99 歷代金文的著録/99 金文的文獻價值/100 新發現的鄂君啓金節/101 金刻爲周秦兩漢的書籍/102 周秦的石刻/102 漢石經爲經籍版本的創始/103 魏石經概略/104 唐石經概略/104 蜀石經概略/105 北宋石經概略/106 南宋石經概略/106 清石經概略/107 單刻本石經/107 石經的價值/107 其他石刻書籍/107 石刻道書和佛經/108 簡牘的溯源/108 孔壁竹簡/109 晉汲冢竹簡及以後的幾次發現/110 晚近的發現和考釋/112 ○第四節 未有版本前的寫本/113 漢代竹和帛並用/113
篇卷名義的解釋/114 漢唐人多好鈔書/114 寫本的形式和裝潢/115 寫本的用紙和界欄/115 傳世的唐寫本/115 敦煌古寫本的發現及其價值/115 敦煌古寫本的影印和考釋/116 日本所存的唐寫本/116 近代影刻的唐寫本/117 ○第五節 兩宋版本的概述/118 北宋繼承和發展了五代的刻書事業/118 北宋刻本的依據/118 北宋監本校刻的慎重/119 北宋刻佛經/121 南宋修補監本和徵集書版/121 南宋的官刻本/121 眉山刻七史/122 南宋私刻本的繁盛/123 岳珂和廖瑩中的精刻本/123 南宋書坊刻書的繁盛/124 臨安陳氏所刻書/125 建安余氏所刻書/125 佛藏的刻本/126 各地刻本的優劣/127 畢昇活字版的發明/127 其它傳世的活字本/128
宋刻本的版式/129 宋刻本的行款/129 宋刻版口的各種專名/130 宋刻本的避諱/130 宋刻本的字體/132 宋刻本的版心高廣/132 ○第六節 遼金元版本的概述/133 遼代書禁的嚴厲/133 金代平陽刻書的盛況/134 趙城藏經的發現和保存/135 元代興文署的建立/135 官刻書和九路本《十七史》/136 學校刻書的精善/137 小説戲文的發現和價值/138 元刻本的款式/138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138 王楨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39 禁止翻刻的告白/141 ○第七節 明代版本的概述/142 南北監的修版和重刻/142 經廠本的内容/143 官署刻書和都察院刻小説/143 書帕本的評價/143 藩府刻書的發達/144 私刻本的精華/144 毛晉汲古閣的刻書事業/145
毛刻本的評價/147 書坊刻書的繁盛/148 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149 華氏活字本的批評/150 其它活字精本/151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152 木刻畫的藝術成就/152 彩色套印的發明/153 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154 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154 ○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155 康熙至乾隆内府刻書的盛況/155 宋字體和軟字體/155 銅活字和木活字/156 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156 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157 各省官書局刻本/157 清初私家精刻本/158 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158 名人手寫精刻本/160 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161 名刻本的闕點/161 叢書的發展和特色/162 有名的刻工和寫者/163 雙鉤本的技術/163 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163
清末刻書的盛況與提倡者/164 ○第九節 已有雕版後的鈔本/164 科學研究應重視手鈔/164 舊鈔本的優點/165 古人多好鈔書/165 明代的大鈔本《永樂大典》/166 元明兩代的名鈔本/167 毛氏汲古閣的影宋鈔本/168 清代的大鈔本《四庫全書》/168 《四庫全書》的優闕點/169 清代的名鈔本/169 ○第十節 鑒别版本的方法/170 鑒别當憑實踐/170 葉盛屠隆論鑒别宋版/170 孫慶增論鑒别方法/171 書賈作僞手段/172 選擇善本的指導/173 ◎第四章 校 讎/175 ○**節 校讎的起源/175 校讎字義的解釋/175 校讎又稱校勘/175 *早的校讎家正考父/176 孔子校書的闕疑之法/176 關于闕文和穿鑿的舉例/177 孔子校書的方法/178 子夏校書的事例/179
○第二節 校讎學的重要/180 校讎須戒望文生義須通古今語言/180 校讎須戒愛奇和無識/181 宋版有不可盡信/181 明版多出擅改/182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183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失去本意/183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文義模糊/184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事態輕重懸殊/184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謬認他人爲父/185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不解所謂何事/185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致所姓兩歧/186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謂書有佚文/186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使失去原名相沿不改/187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可見讀者立場觀點/187 古書之誤有多至數百千字/187 輕改古書的謬誤/188 凡書不能無誤字/189 如何正視校讎/189 ○第三節 校讎必備的條件/190 具備衆本和明通文字、訓詁、音韻/190 劉向校書的備具衆本/190 清人校書的備具衆本/191 近人校書的備具衆本/191 今天對備具衆本的有利條件/192 校讎必通文字學/192
識字的重要參考書/194 校書必通訓詁學/194 訓詁學的主要書籍/196 校書必通音韻學/196 音韻學的主要書籍/198 校讎學的參考材料/198 校讎方法的派别/198 什麽是死校法/199 什麽是活校法/200 ○第四節 校讎所根據的材料/201 搜求和判斷/201 據衆本合校例/201 據本書互校例/202 據上下文互校例/202 據同類書互校例/203 據本書古注校例/203 據他書古注校例/204 據古類書校例/205 據《道藏》本校例/205 據釋氏書校例/206 據甲骨文校例/207 據金文校例/208 據古印文校例/208 據石刻校例/209 據封泥校例/210 校書當避免的弊端/210
校記和正誤表/211 ○第五節 漢劉向劉歆父子的校讎學/212 劉氏父子校讎的功績/212 孫德謙對劉氏校讎學的研究/213 ○第六節 漢晉人的校讎學/222 校讎爲漢學的主要部分/222 許慎的校讎學/223 《説文》根據經古文和鼎彝文/223 《説文》確守闕文之戒/224 《説文》反對俗書/224 鄭玄的校讎學/225 《詩箋》的校讎/225 《周禮注》的校讎/226 《儀禮注》的校讎/226 《禮記注》的校讎/227 校讀古書的讀如讀若等三例/228 高誘的校讎學/229 荀勗校汲冢書/230 束晳校汲冢書/231 ○第七節 南北朝唐人的校讎學/232 南北朝學派的不同/232 邢邵的校讎學/232 顔之推的校讎學/233 唐代重視校讎/235 陸德明的校讎學/235 朱墨别異和摘字爲音/236
《經典釋文》的四例/236 反對改音易字/237 主張兼存俗字/237 顔師古的校讎學/238 校《五經定本》/238 《漢書》的校讎/238 《匡謬正俗》的校讎/241 校《尚書序》誤文/241 校《過秦論》誤文/242 韓愈的校讎學/243 ○第八節 宋元明人的校讎學/243 宋秘閣重視校讎/243 宋代校讎學的成就/244 吴縝的校讎學/245 《新唐書糾謬》的内容/246 黄伯思的校讎學/246 《漢簡辨》的校史/247 洪興祖的校讎學/248 鄭樵的校讎學/249 《校讎略》的批判/249 《校讎略》的理論/250 《校讎略》的内容/250 《校讎略》的特點/251 彭叔夏的校讎學/251 《文苑英華辨證》的類目/252 方崧卿和《韓集舉正》/254
朱熹和《韓文考異》/255 張淳的校讎學/256 《儀禮識誤》發明《注疏》《釋文》所據本不同/257 岳珂的校刻《九經三傳》/257 論字畫的名言/258 毛居正校《六經》/259 元代官刻注重校讎/259 劉世常的校讎名言/260 吴師道的《戰國策校注》/261 明人擅改古書的荒謬/262 劉績校《管子》和《淮南子》/263 胡應麟的校讎學/264 ○第九節 清代的校讎學/266 清代校讎學的成就/266 死校爲活校的基礎/266 盧文弨的校讎學/267 校《蔡中郎集》篇目和内容的竄亂/267 校《蔡中郎集》雜用它書參訂例/268 校讎所據舊本簡目/269 《羣書拾補》的編刻/270 戴震的校讎學/271 校《水經注》的發明/271 錢大昕的校讎學/272 校讎須戒擅改和泥古/272 校讎符合舊本的絶詣/273 讀書當得善本/274
段玉裁的校讎學/274 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274 《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275 章學誠的校讎學/276 互著和别裁的理論/276 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277 求本字和不墨守/278 《讀淮南雜志自序》的校例發明/279 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281 阮元的校讎學/282 《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282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283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284 吴派校讎家/286 顧廣圻的校讎學/287 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287 古書致誤由于強預和易言/288 《易林》的校例/288 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争論/288 與嚴可均校《説文》的争論/289 ○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290 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290 魯迅對《嵇康集》卷次和版本的研究/290 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291 各書的參校/292 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293
郭沫若的《管子集校》/293 利用甲文金文的新工具/294 正確的立場觀點/294 馬敍倫的校讎學/295 《莊子義證》以衆本校文字/295 又以音訓校文字/296 楊樹達的校讎學/296 《漢書窺管》的破除迷信權威/297 《淮南子證聞》的反對貴遠賤近/298 《整理古籍計劃草案》/299 聞一多的校讎學/300 《莊子内篇校釋》四例/300 《楚辭校補》的基礎工作/301 校讎必須有實證/302 陳垣的校讎學/302 校《元典章》的成績/303 《校勘學釋例》大綱/303 總結校法的四例/306 ◎後記/308信息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