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作者:于水山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6-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375
读者评分:4.8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22.4(3.8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版权信息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本书特色

长安街是北京20世纪的城市主干道,1976年发生的一切仅仅是这条街道上所上演的一系列庆典、冲突、哀悼等活动序列中的一环。公众情感的瞬间爆发不时打断精心安排的国家仪式,这一现象已经构成长安街文化与政治历史的显著特征。长安街沿线的都市与建筑空间不仅为重要的文化与政治事件提供了舞台,其本身也成为了折射现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于水山所著的《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介于建筑史与城市建设史之间,书中梳理了长安街的历史,评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长安街建筑风貌的演变;作者以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艺术理论为参照,揭示历史解读的绝对性和历史还原的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对“现代化”一词在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内容简介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两侧何以有这些建筑物?这些建筑又是以何种观念为基础设计建造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长安街的建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在长安街的发展与北京城的改造过程中,政治显然担当了主角。但是,政府制定的文化方针又不得不通过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得以物化实现。想对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全面而平衡的理解,就有必要将政治议程纳入建筑的大叙事之中。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目录

引言
**章 长安街在城市文脉中的历史
第二章 民族的与现代的:20世纪50年代
第三章 集体创作:1964年长安街规划
第四章 在后现代世界中的现代化:70年代与80年代
第五章 无计划的拼贴:迈向新千年
第六章 长安街与北京城的轴线
结论全球语境下的长安街
中文版跋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术语表
展开全部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节选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长安街从来没有发生过结构性整合与扩展。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他所俯望的空间与明清时代的景象并没有太大区别,*大的不同就是在他视线内由人群与旗帜形成的海洋。阅兵编队沿长安街行进时,要穿过几座门殿的拱洞,会暂时消失在他的视野中,旗帜也不得不倾倒以适应门洞内的空间。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了新中国主要的政治公共空间,国家庆典与革命性的仪式越来越频繁地在长安街上举行,因此对这条大街的改造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历史上长安街的四个部分——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以及历史东长安街——并没有形成一条直线。甚至相邻的两条街道都不能连成一条理想的直线。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之间仅仅存在些许弯路,但是历史东长安街却比其他三条街道在纬度上偏南约100米。1950年新中国成立二周年之际,为了给国庆游行编队提供便利,政府努力将长安街打通拉直。在历史东长安街的北侧添加了一条15米宽的平行路,它与东三座门大街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在东三座门大街的南侧建造了一条同样宽度的街道,它与历史东长安街在同一直线上相接。由此,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长安街上有两条平行路,新旧道路之间的隔离带上行驶有轨电车,并沿路种植四排行道树,形成规模可观的绿化带,当时被人们称为“林荫大道”。在1950年的长安街重建过程中,东三座门、西三座门与附属的两座牌楼一起被拆除了。  1952年8月,为了进一步发展长安街的公共交通,并为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庆典提供游行场所,天安门东侧的长安左门与西侧的长安右门也被拆除了。在1954年,阻隔长安街贯通的*后两个明清时代的建筑物——东长安牌楼与西长安牌楼——被迁建至陶然亭公园。1东西长安街有史以来**次真正意义上全线贯通了。  此后,长安街的宽度与街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部分改造是为了筹备历次国庆庆典。在1955年,西长安街的宽度拓宽到了32米-50米。在此之前,长安街*宽的地段——东单与中南海之间长约2.4公里的路段——也不过仅仅15米宽。街上原来的沥青碎石路面换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政府又决定将东长安街的两幅路合并为一条44米-50米宽的单幅路,拆除夹在中间的铁轨与隔离带。  1956年7月,西长安街延长到了复兴门,而东长安街在1958年也延长到了建国门。在此之前,连接西单与复兴门之间的道路仅仅是两条5米宽的胡同,而东单与建国门之间的道路也是许多条相似宽度的小巷。为了建设出35米宽笔直的长安街延长线,并与原来的路面宽度相匹配,4在1956年,约有两千五百间5西城的四合院被拆除,到了1958年,东城有超过三千间的四合院消失了,总共拆了有两千多座建筑物。6更加复杂的变化发生在1958年,这次是为了迎接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东长安街中间的有轨电车被拆除了,绿化带也被铺成了路面。原先的两幅路被合并为一条宽阔、开放的单幅路。作为长安街的核心路段,南池子与南长街之间部分(约1公里长)的路面宽度被扩展到了80米,当时称作“游行大道”。7其实,政府原来的计划更加雄心勃勃,本打算将这部分的路面拓宽到120米-140米。  ……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于水山,1971年生于中国山东招远。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史硕士;2006年毕业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现执教于美国东北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旁及日本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的文化转译、佛教建筑和文人艺术。出版有关中国建筑、北京城市史、中国建筑史学史、西藏建筑、前卫艺术理论、文人园林和文人艺术的文章和专著。

商品评论(4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