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博山琉璃研究

博山琉璃研究

作者:宋暖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16-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本类榜单:收藏/鉴赏销量榜
中 图 价:¥19.5(6.5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博山琉璃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333928
  • 条形码:9787533333928 ; 978-7-5333-3392-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博山琉璃研究 本书特色

由宋暖著的《博山琉璃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命题,在广泛搜集文献与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博山琉璃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细致梳理,进而分析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若干促进博山琉璃产业化保护发展的相应对策。从学术和实践层面上讲,对以琉璃制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开发,这项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指导意义。

博山琉璃研究 内容简介

  《博山琉璃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命题,在广泛搜集文献与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博山琉璃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进行细致梳理,进而分析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若干促进博山琉璃产业化保护发展的相应对策。从学术和实践层面上讲,对以琉璃制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开发,这项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指导意义。

博山琉璃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中国古琉璃的历史与文化意蕴
**节 琉璃及其名称起源
一、琉璃起源的美丽传说
二、琉璃名称之历史考
三、名同实异的两种琉璃
四、名异实同的琉璃和玻璃
第二节 中国琉璃的起源说
第三节 中国古琉璃的发展历程
一、琉璃制作工艺的初兴
二、古琉璃逐步走向成熟
三、古琉璃之鼎盛
第四节 当代琉璃的加工工艺
第五节 琉璃的文化意蕴
一、琉璃色彩的传统文化意蕴
二、琉璃的宗教文化意蕴

第二章 博山琉璃的起源与勃兴
**节 博山——琉璃的起源地
一、博山名称的演变
二、博山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博山作为琉璃生产重镇的条件和原因
第三节 元明之际博山琉璃的发轫
第四节 清初到清中叶博山琉璃业的隆兴

第三章 近代博山琉璃业的发展
**节 博山琉璃业作坊与制造业的扩展
第二节 近代博山琉璃制作的原料、工具与方法
第三节 近代博山琉璃的市场销售

第四章 博山琉璃业面临的问题与产业化潜力
**节 产业化保护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一、产业的概念
二、琉璃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三、对文化产业化的认识
四、各地琉璃产业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博山琉璃业面临的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后博山琉璃业的状况
二、博山琉璃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博山琉璃产业特征
一、产业定位的双重性
二、走精品生产路线
三、销售模式多元化
四、市场需求空间大
第四节 博山琉璃产业化分析
一、博山琉璃产品现状
二、博山琉璃行业现状
三、博山琉璃消费者分析
四、博山琉璃市场运作分析

第五章 博山琉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探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阐述及理论意义
二、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第三节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解读博山琉璃艺术
一、博山琉璃文化的多维视角解读
二、博山琉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四节 博山琉璃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
一、艺术性与批量化生产的矛盾
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矛盾
第五节 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
一、对产业化保护的理论阐述
二、此产业化非彼产业化
三、产业化保护战略与实施途径

第六章 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个案研究——冀派、鲁派内画产业化比较
**节 鲁派内画的传承与产业化开发
一、鲁派内画的发展历程
二、鲁派内画的制作工艺
三、鲁派内画的艺术特点
四、鲁派内画的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冀派内画的传承与产业化开发
一、冀派内画的兴起与发展
二、冀派内画产业化探索
第三节 冀派、鲁派内画发展之比较
一、政府扶持
二、市场规范与开拓
三、人才培养

结语

附录一 博山琉璃商会章程
附录二 博山区陶琉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附录三 博山区陶琉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附录四 博山区加快陶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博山琉璃研究 节选

  《博山琉璃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抑或文化上,都是古代社会的顶峰。这一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了*强盛的古代中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创了琉璃手工艺的伟业,古代琉璃业逐渐达到了真正的成熟时期。  隋代琉璃工艺技术的特点主要是,较之前时代的铅钡琉璃,琉璃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的琉璃主要是高铅琉璃和钠钙琉璃。这种成分的变化,使琉璃器的透明度和光洁度得到显著的提高。再加之这段时期佛门寺院的兴盛,琉璃业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舍利琉璃用具。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推广,外来琉璃制品和工艺,甚至是工匠,伴随着贸易交流大量涌入,从出土的当时的一些琉璃器物上看,不乏有西方技术、传统形制但在中国本土制作的琉璃产品。  唐朝建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琉璃的生产再度兴起,琉璃作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当时景德镇也修建了琉璃窑专门生产琉璃,琉璃在民间也逐渐普遍开来,釉色增加到了蓝、黄、赭、白等色。这些从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赞语说略》中“唐末尚琉璃钗钏”一语中便可窥一斑。  唐代的玻璃器以舍利瓶为代表,出土物不少,此外还有很多日用器皿,质地皆精纯,可区别为高铅玻璃和碱玻璃两种类型。有本土产的,也有域外输入的,后者极受上层社会喜好。从西方输入的琉璃制品其器型、体积都比较大,国产的容器一般直径仅在10厘米以内。此时西方进口过来的琉璃制品都是艺术精品,器型比较规整,色泽晶莹剔透,明显优于我们自己的器物。西方国家用其优美的琉璃制品来换得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由此也可窥见唐代中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受西方进口琉璃器物的影响,中国的琉璃技术通过吸收仿效,在品种和工艺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可以说,当时与西方的交流推动了国内琉璃业的发展。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官出土了二十余件精美琉璃器皿,除了供佛的舍利瓶和盘、碗、杯盏外,还有茶具,其形制与唐代流行的白瓷茶具完全一致,这说明在唐代晚期本土琉璃器与外来琉璃器可能常混合使用。这种情形自然会使两种来源不同的琉璃在器型上相互模仿,以致当时一些本土生产的琉璃器也常带有域外造型的风格。一般而言,碱玻璃烧结温度高,质地较透明,近似现代常见的无色玻璃,而高铅玻璃因所含的金属成分多,质地不甚透明,但其表面常会显现银色或紫蓝色的斑点,色泽灿烂而有变幻之美。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