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作者:潘海啸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117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25.2(7.0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版权信息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本书特色

  潘海啸*的《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从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关系出发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与街区层面探讨了如何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和交通策略。提出建立基于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先导的多心,多核网络嵌套型低碳高效的大都区空间结构。提出了公共交通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与各级城市中心建设耦合的理论。强调建设非机动化交通友好的城市环境对于低碳出行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现行居住区设计规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有对技术规范进行有效调整并从城市的经济、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人手,才能有效地抑制小汽车使用,保障低碳城市的实现。本书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br/>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从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关系出发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与街区层面探讨了如何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和交通策略。提出建立基于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先导的多心,多核网络嵌套型低碳高效的大都区空间结构。提出了公共交通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与各级城市中心建设耦合的理论。强调建设非机动化交通友好的城市环境对于低碳出行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现行居住区设计规范问题的分析,指出只有对技术规范进行有效调整并从城市的经济、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人手,才能有效地抑制小汽车使用,保障低碳城市的实现。本书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上海特大型城市低碳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规划策略 目录

前言第1章 背景与目标 1.1 背景 1.2 国际城市比较 1.2.1 伦敦 1.2.2 纽约 1.2.3 东京 1.3 上海城市发展概况回顾 1.3.1 城市化水平增长 1.3.2 城市机动化 1.3.3 上海城市碳排放构成 1.4 参考文献第2章 区域层面的低碳空间结构 2.1 上海市区域空间发展特征 2.1.1 区域空间的拓展 2.1.2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2.1.3 机动化的发展 2.1.4 区域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2.2 新城 2.2.1 上海大都市区的新城建设 2.2.2 新城建设的低碳目标 2.2.3 低碳发展视角下的新城空间结构与交通 2.3 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 2.3.1 城市无序扩展与小汽车依赖性 2.3.2 上海职住空间总体分布状况 2.3.3 主城区与工业区的分离 2.4 金桥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和个体机动化 2.4.1 金桥出口加工区概况 2.4.2 金桥职工居住空间分布 2.4.3 不同类型居民职住距离与交通出行的关系 2.5 外围大型居住开发建设的土地使用与交通 2.5.1 背景 2.5.2 大型居住社区的轨道交通配套 2.5.3 基地居民出行特征 2.6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地区规划 2.6.1 科技园区 2.7 轨道交通规模 2.8 参考文献第3章 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形态结构 3.1 低碳的城市形态 3.1.1 上海轨道交通走廊与土地利用 3.1.2 轨道交通走廊与居民出行和二氧化碳排放 3.2 多中心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活动中心的耦合 3.2.1 多中心建设对交通的影响 3.2.2 交通可达性 3.2.3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与轨道交通的耦合 3.3 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交通的5d模式 3.3.1 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 3.3.2 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 3.3.3 快速大容量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 3.3.4 形象工程与小汽车导向的发展 3.3.5 结论 3.4 参考文献第4章 城市密度,用地混合与城市低碳交通出行 4.1 城市密度与交通的关系 4.1.1 国际经验 4.1.2 国内经验和上海案例 4.2 城市密度对出行距离和出行分布的影响 4.2.1 城市密度与出行距离的关系 4.2.2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范》中对城市开发强度的要求 4.3 土地使用混合与低碳交通出行 4.3.1 上海四街区的案例选取 4.3.2 街区用地及路网特征 4.3.3 街区设计特征与低碳交通模式 4.3.4 不同街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 4.4 参考文献第5章 非机动化交通友好的低碳城市出行环境建设 5.1 上海的非机动化交通 5.2 有利于非机动化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 5.3 鼓励非机动化交通抑制机动化 5.4 非机动化友好的道路网络建设 5.5 自行车与快速公共交通的衔接 5.6 公共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 5.7 培养非机动化文化 5.8 参考文献第6章 低碳节能居住区和街区的设计 6.1 上海居住区发展的演变 6.2 中美规范与导则的比较 6.2.1 相关内容 6.2.2 比较的基本结论 6.3 案例分析 6.3.1 低碳视角下的临港新城规划评估 6.3.2 街区尺度与短路径出行 6.4 轨道交通站点社区的研究 6.4.1 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tod开发模式 6.4.2 tod的空间界定 6.4.3 实现tod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要素 6.4.4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绿色交通实践中的tod 6.5 九亭——上海郊区轨道交通社区tod案例 6.5.1 九亭轨道交通社区居民出行特征 6.5.2 小汽车出行与轨道交通出行的竞争 6.6 参考文献第7章 结论与建议后记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