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
开本: 23cm 页数: 179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1.4(6.7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1411899
  • 条形码:9787551411899 ; 978-7-5514-118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本书特色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嵇锡贵、陈趣联、柯妮赛主编的这本《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四章,介绍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源起、发展历史、特色、传承、保护情况等几个方面。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 越窑青瓷概述 ;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 越窑青瓷的文化艺术内涵 ; 越窑青瓷炼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几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历史沿革、地域分布、沉寂后的复兴、经典器物、龙窑等。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越窑青瓷概述
【壹】历史沿革
【贰】地域分布
【叁】沉寂后的复兴
【肆】经典器物

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壹】龙窑
【贰】制作技艺
【叁】工艺流程

三、越窑青瓷的文化艺术内涵
【壹】文化内涵
【贰】艺术特征
【叁】审美价值
【肆】乡风民俗

四、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壹】传承谱系
【贰】保护与发展
【叁】文化交流与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节选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越窑初创时期为唐早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但已出现刻花。  到了唐中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也有二叶纹、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分,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直沿用到五代。  唐晚期,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到了五代,器表装饰仍以素面为主。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细线花,纹样有龙纹、交枝四荷纹、交枝四花纹、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刻花仍比较少见,花纹有仰覆重莲瓣、龙纹等。  至北宋早期,划花是*盛行的一种装饰。线条纤细、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这些成为划花的重要特征。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植物类的花纹有四缠枝花、四交枝花、二缠枝朵花、二缠枝菊花、荷花、四叶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飞鸟二缠枝朵花、飞鸟四缠枝朵花、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牡丹花、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双凤牡丹纹、波浪纹等。其中有许多莲瓣纹往往先用细线划好图案,然后在花瓣轮廓线外侧用斜刀刻出深浅的粗线条,使整个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晚期时,划花、刻划花明显减少,刻花增多,但所装饰的纹样简单、草率、呆板。虽有少量比较精细的制品,但远不及早期制品那样精致。此期的纹样有朵花、双线朵花、二缠枝朵花、四缠枝花、菊花、荷花、荷叶、莲瓣纹、牡丹花、双蝶纹、鹦鹉纹、摩羯纹、人物纹等。双线纹是新出现的纹饰,常见于碗、盘的内壁和壶、罐的外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形演变得挺拔修长、瘦削轻盈。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融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鸡首壶和青瓷虎子。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一般为深盘口,细颈,鼓腹,平底。鸡首昂立于肩部,器柄粗壮有力,有的柄端呈龙首形。除了用作明器外,日用的鸡首壶嘴都与器腹相通。与鸡头对称的一侧安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到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南朝时,器身更为修长,有的还在腹部刻划莲瓣纹。鸡首壶一直流行到隋与唐早期。  青瓷虎子是越窑青瓷的另一种代表造型。如出土于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卧虎形,“虎头上仰,口鼻张扬,虎牙外露,环眼暴珠。双耳挺竖,须毛刚劲,面有斑纹,短颈缩项”。虎身蹲伏,背按弯曲形绳纹提梁,腹部两侧刻划飞翼。虎子的历史从考古资料看,可上溯到战国和汉代,那时的青瓷虎子造型简单,未呈虎形,到六朝时期开始有所变化。它的用途有两说,即可当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