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608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18.6(7.0折) 定价  ¥5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21258176
  • 条形码:9787121258176 ; 978-7-121-25817-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本书特色

由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著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收录了综合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和六份综合课题报告,分别是“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制造服务战略研究报告”、“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综合报告”、“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研究” 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及相关研究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书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深入研究机械、航空、航天、轨道、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信息电子、冶金、化工、纺织、家电、仪器十三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明确我国跨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思路、顶层设计、技术路线、产业化路径、政策建议,为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科学支撑。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目录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1 课题组成员名单2 一、引言4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4 三、制造强国战略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14 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八项战略对策22 五、加快制造业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34 (一)市场竞争政策35 (二)金融政策35 (三)财政和税收政策36 (四)创新政策36 (五)中小企业政策37 (六)对外开放政策38 六、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四项建议38 (一)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38 (二)制定《关于加快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指导意见》39 (三)设立国家制造业发展领导机构40 (四)制定鼓励使用国产高端装备政策40 七、结束语41 参考文献41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43 课题组成员名单44 一、引言45 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强国之路研究45 (一)重视国民教育,创新和人才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46 (二)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应积极占据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47 (三)工业化进程中应重视和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48 (四)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重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48 (五)适度把握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并规范市场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培养大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48 (六)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并进行合理布局49 (七)促进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49 三、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50 (一)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50 (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分析56 四、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8 (一)制造强国内涵和特征58 (二)制造强国评价模型构建59 (三)制造强国指标体系构建62 (四)评价内容及方法67 (五)主要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说明70 五、制造强国评价与预测70 (一)制造强国指数综合评价70 (二)制造强国指数分项评价74 (三)我国制造强国进程分析77 六、制造强国的战略路径84 (一)继续保持制造业规模优势85 (二)着力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87 (三)积极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94 (四)始终坚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99 (五)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4 (六)改革完善制造业体制与机制104 七、对今后工作的建议105 参考文献106 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11 课题组成员名单112 一、引言113 二、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114 (一)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大而强的关键114 (二)创新是应对严峻国际挑战的根本出路116 (三)创新是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有效手段118 三、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与分析120 (一)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历程121 (二)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获得较大提升122 (三)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123 (四)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125 四、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和目标128 (一)总体思路128 (二)总体目标129 五、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任务130 (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130 (二)积极推进绿色制造131 (三)促进“四基”发展133 (四)突破优势和战略必争行业核心技术134 (五)推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137 (六)提高创新设计能力139 (七)实施制造业重大创新工程140 六、建立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142 (一)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143 (二)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144 (三)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146 (四)培养创新型人才147 七、结束语148 参考文献149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151 课题组成员名单152 一、引言153 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154 (一)促进转型发展154 (二)支撑消费升级155 (三)增强竞争能力157 (四)维护社会稳定158 三、我国制造质量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158 (一)制造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159 (二)制造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159 (三)国际制造质量发展趋势163 四、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67 (一)指导思想167 (二)主要标志167 (三)总体目标168 (四)评价指标体系168 (五)主要指标预测169 五、提升制造质量的战略对策177 六、提升制造质量的建议186 参考文献189 制造服务战略研究报告191 课题组成员名单192 一、引言193 二、制造服务化发展趋势194 (一)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194 (二)制造产业链延伸出高附加价值的服务环节194 (三)制造业展现全球性分工195 (四)制造产业链分化出制造服务业196 (五)制造服务业的跨产业融合197 (六)制造服务化基本内涵198 (七)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战略转型关键阶段199 三、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202 (一)制造业研发设计202 (二)制造业销售服务209 (三)制造业信息服务211 (四)制造业物流服务215 (五)制造业金融服务218 (六)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219 四、制造服务业发展方向220 (一)加速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220 (二)融合发展制造信息服务业225 (三)优化发展制造物流服务业230 (四)推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235 (五)改革发展制造金融服务业240 五、制造服务化战略246 (一)制造服务化总体战略246 (二)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247 (三)制造服务业发展战略251 参考文献255 “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综合报告257 课题组成员名单258 引言260 一、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涵与由来261 二、工业绿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263 (一)工业绿色发展现状263 (二)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265 三、工业绿色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269 (一)工业绿色发展趋势及拐点分析269 (二)产业间及与社会的生态链接271 (三)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274 四、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战略对策284 五、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政策建议285 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研究289 课题组成员名单290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与体制机制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291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291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298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301 (四)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305 (五)中国制造业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310 二、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315 (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需要316 (二)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319 (三)应对内外部压力的需要322 三、制造强国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326 (一)制造强国制造业体制演进与政策作用326 (二)制造强国产业政策的特点330 (三)制造强国发展经验的启示334 (四)制造强国发展经验的教训338 四、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思路和重点340 (一)制造强国的特征与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目标340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344 (三)改革重点350 五、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356 (一)构建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与政策程序356 (二)关键领域政策的调整和完善360 参考文献372 领域课题报告一: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375 课题组成员名单376 引言377 一、机床制造业377 (一)产业现状378 (二)世界机床制造业发展趋势379 (三)与世界机床强国对比分析38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384 (五)重点任务385 (六)保障措施386 二、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387 (一)产业现状387 (二)我国基础制造工艺与装备强国特征388 (三)产业发展趋势39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392 (五)重点任务393 (六)保障措施397 三、机械基础件398 (一)产业现状398 (二)我国机械基础件强国特征399 (三)发展趋势40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01 (五)重点任务402 (六)保障措施404 四、工程机械405 (一)行业现状405 (二)发展趋势407 (三)与对标企业对比分析408 (四)工程机械强国指标体系410 (五)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11 (六)重点任务412 (七)保障措施414 五、工业机器人416 (一)产业现状416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17 (三)产业发展趋势418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18 (五)重点任务419 (六)保障措施421 参考文献422 领域课题报告二:航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23 课题组成员名单424 (一)产业现状425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25 (三)产业发展趋势42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27 (五)重点任务428 (六)保障措施430 参考文献430 领域课题报告三:航天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31 课题组成员名单432 (一)产业现状433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33 (三)发展趋势和形势434 (四)发展战略与发展途径435 (五)航天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的重点任务436 (六)保障措施438 领域课题报告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41 课题组成员名单442 (一)产业现状443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44 (三)产业发展趋势444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45 (五)重点任务446 (六)保障措施447 参考文献448 领域课题报告五: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49 课题组成员名单450 (一)产业现状45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52 (三)产业发展趋势453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53 (五)重点任务454 (六)保障措施456 参考文献457 领域课题报告六:汽车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59 课题组成员名单460 (一)产业现状46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62 (三)产业发展趋势463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63 (五)重点任务464 (六)保障措施466 领域课题报告七:电力装备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67 课题组成员名单468 (一)产业现状469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469 (三)产业发展趋势47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71 (五)重点任务472 (六)保障措施474 领域课题报告八:钢铁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77 课题组成员名单478 (一)产业现状479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479 (三)产业发展趋势480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480 (五)重点任务481 (六)保障措施482 领域课题报告九:石化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485 课题组成员名单486 (一)产业现状487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488 (三)世界发展趋势489 (四)我国成为强国的发展战略及目标489 (五)重点任务491 (六)发展路线图496 (七)保障措施498 参考文献498 领域课题报告十:信息电子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501 课题组成员名单502 一、引言505 二、集成电路506 (一)产业现状506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06 (三)产业发展趋势507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08 (五)重点任务509 (六)保障措施511 三、计算机与软件产业511 (一)产业现状512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13 (三)产业发展趋势515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16 (五)重点任务516 (六)保障措施518 四、通信设备519 (一)产业现状519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20 (三)产业发展趋势521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21 (五)重点任务522 (六)保障措施524 五、消费电子524 (一)产业现状525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25 (三)产业发展趋势52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27 (五)重点任务528 (六)保障措施530 六、新型显示产业531 (一)产业现状531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33 (三)产业发展趋势534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35 (五)重点任务536 (六)保障措施538 领域课题报告十一:家用电器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539 课题组成员名单540 (一)产业现状541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542 (三)产业发展趋势54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47 (五)重点任务547 (六)保障措施549 领域课题报告十二:纺织工业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551 课题组成员名单552 (一)产业现状553 (二)我国与强国的对比分析554 (三)产业发展趋势555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556 (五)重点任务557 (六)保障措施558 领域课题报告十三:仪器(医疗和环保)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摘要561 课题组成员名单562 (一)产业现状564 (二)我国与强国对比分析565 (三)产业发展趋势566 (四)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567 (五)重点任务568 (六)保障措施570 参考文献571 附录A:制造强国指标历史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573 (一)制造业增加值574 (二)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575 (三)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577 (四)本国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577 (五)制造业增加值率578 (六)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79 (七)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580 (八)销售利润率581 (九)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值比重582 (十)全球500强中本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583 (十一)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本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584 (十二)标志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C5)585 (十三)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586 (十四)研发投入强度587 (十五)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588 (十六)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589 (十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590 (十八)信息化指标(NRI指数)591 附录B: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及地区有关“再工业化”资料593 (一)发达国家及地区“再工业化”战略相关资料593 (二)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594 附录C:德国“工业4.0”战略597 附录D: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599
展开全部

综合卷-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 重大咨询项目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工业与信息化部苗圩部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担任顾问,由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和朱高峰院士担任组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