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2-01
所属丛书: 国民经典阅读
开本: 32开 页数: 577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0.6(3.8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725379
  • 条形码:9787567725379 ; 978-7-5677-2537-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本书特色

孙武、刘基编著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国民阅读经典》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再现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古今中外的具体应用,是成大事、谋大略者必读的书,希望先贤的智慧能让你如虎添翼。 《孙子兵法》是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三十六计》也不逊色。在古代,《三十六计》曾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也使世界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扬名于天下。在2500年后的**,我们若能深刻领悟其内涵,并将二者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我们亦能轻松纵横政坛、驰骋商海、畅游职场,成为各竞争领域内的“善之善者”。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 本书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再现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古今中外的具体应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目录

**部 孙子兵法
略谈孙子
计 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第二部 三十六计
简介
三十六计 (总说)
**卷 胜战计
**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卷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卷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卷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卷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卷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第三部 百战奇略
**卷
计战
谋战
间战
选战
步战
骑战
舟战
车战
信战
教战
第二卷
众战
寡战
爱战
威战
赏战
罚战
主战
客战
强战
弱战
第三卷
骄战
交战
形战
势战
昼战
夜战
备战
粮战
导战
知战
第四卷
斥战
泽战
争战
地战
山战
谷战
攻战
守战
先战
后战
第五卷
奇战
正战
虚战
实战
轻战
重战
利战
害战
安战
危战
第六卷
死战
生战
饥战
饱战
劳战
佚战
胜战
败战
进战
退战
第七卷
挑战
致战
远战
近战
水战
火战
缓战
速战
整战
乱战
第八卷
分战
合战
怒战
气战
逐战
归战
不战
必战
避战
围战
第九卷
声战
和战
受战
降战
天战
人战
难战
易战
离战
饵战
第十卷
疑战
穷战
风战
雪战
养战
畏战
书战
变战
好战
忘战
第四部 附录
(一)孙子传
(二)银雀山汉墓竹筒《孙子兵法》
释文
(三)《三十六计》原跋
(四)《三十六计》生字注音
(五)百战计谋
周朝
郑人袭胡
楚诱绞兵
齐鲁长勺之战
假途灭虢
宋楚泓水之战
晋楚城濮之战
七战七走
坐观虎斗
欲取姑予
围魏救赵之战
孙膑减灶赚庞涓
商鞅袭魏
秦王提兵征韩国
秦楚战丹阳
火牛阵
赵奢奔袭救阏与
李牧守代郡
秦赵长平大战
秦朝
王翦益兵定楚地
冒顿袭东胡
陈胜吴广起义
秦楚巨鹿之战
汉朝
楚汉成皋之战
韩信破魏之战
韩信破赵之战
韩信破齐之战
周亚夫坚壁昌邑
李广计退匈奴
新汉昆阳之战
赤眉智胜汉军
刘秀战略阳
吴汉人蜀
班超破莎车
虞诩增灶赚羌戎
孙策偷袭王朗
陈登巧破吴军
袁绍伏击公孙瓒
孙策计袭刘勋
袁曹官渡之战
曹操千里袭乌丸
吴魏赤壁之战
曹操偷渡蒲阪津
孙权神速破皖城
张辽守合肥
关羽大意失荆州
董昭智救樊城
三国
吴蜀彝陵之战
朱桓计战曹仁
七纵七擒
蜀军顿兵陈仓城
诸葛亮兵出祁山
孔明西上五丈原
司马懿长途袭襄平
虞松退姜维
邓艾袭蜀
晋朝
石勒袭王浚
慕容庞奇袭字文氏
桓温屈李势
秦晋淝水之战
南北朝
拓跋硅诱歼燕军
王镇恶倍道袭江陵
刘动夜袭粮车
张兴世袭钱溪
隋朝
贺若弼奇袭陈军
杨素奔袭高智慧
薛仁果攻泾州
唐军巧计取江陵
唐朝
裴行俭诱敌就范
张巡守雍丘
李光弼破史思明
郭子仪破吐蕃
马燧袭魏州
李想雪夜袭蔡州
欲擒故纵
五代
刘祁兵败晋阳城
李嗣源救幽州
晋梁交兵胡柳陂
李存勖救杨刘
唐梁郓州大决战
孟知祥挫董璋
后晋阳城破契丹
后汉定魏州
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宋朝
韩世忠反间袭金兵
宋军顺昌大捷
岳飞大败金兀术
赵葵诱袭李全
元朝
忽必烈疑退纳颜
朱元璋计胜托克托
陈友谅建康折兵
明朝
沐英长途袭云南
戚继光牛田歼倭寇
李闯王攻克洛阳
李闯王朱仙镇会战
李闯王汝州歼灭战
清朝
李定国桂林奏捷
李定国衡州伏击战
郑成功光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林则徐抗英
三元里抗英
太平军湖口大捷
太平军天京破围战
陈玉成三河告捷
冯婉贞勇挫英法军
展开全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节选

  《国民阅读经典: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军事名言,不仅揭示了战争指导者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彼己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以战胜敌人。这就把“知”与“战”,把“胜可知”与“胜可为”结合了起来,把认识和运用规律结合了起来。这是孙武对我国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武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时,还对“知”与“战”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他把了解敌情提到“三军之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用专篇论述了使用间谍掌握敌国情况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作战行动中侦察判断敌情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各种敌情、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动的原则等。  在知己方面,提出了“上下同欲”、“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知吾卒之可以击”与“不可以击”等。他要求将帅考虑问题要“杂于利害”,见利思害,居害见利,力求全面,同时,要“因利而制权”,把握有利战机,正确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孙武运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军事规律,在了解当时各诸侯国情况的基础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了若干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示形”、“动敌”、“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等。  “先胜而后求战”,就是在了解彼己强弱胜负之情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应敌准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把握取胜而后求战。反对那种既不做周密考虑和准备而又盲目轻敌的“先战而后求胜”的错误做法。这一思想,是稳妥而积极的。  “示形”、“动敌”,就是用“示形”的方法,用“诡道”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注意不为敌人所调动,即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使作战的自由权稳操于自己手中,迫敌处处陷入被动,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一原则,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我专而敌分”,就是作战中要造成“以镒称铢”、“以破投卵”的兵力优势,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从而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武这个“我专而敌分”的原则,为历来军事家所赞赏,曾给予很高评价。  “避实而击虚”,就是从了解、分析敌我情况中,找出敌人的虚实所在,避开敌人力量坚实之处,打击其虚弱之点,“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达到“攻而必取”的目的。  “因敌而制胜”,就是要求随时随地了解变化不定的敌我双方情况,并针对当前的敌情,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战法,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一原则,反映了孙武主张战争指导上的灵活性,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观点。这种思想,在《孙子》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例如,它强调要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之类,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另外还要求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这在《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中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九变篇》中所提到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则包含着更大的灵活性,要求将帅要懂得临机处置的重要。总之,孙武认为,战争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必须在作战指导上做到“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灵活机动地战胜敌人。  三、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若干较精辟的军事理论原则,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原因的。从《孙子》十三篇中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如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人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论的。《孙子》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超时空的东西,而是指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等客观实际。《孙子》中的“天”,不是什么神物,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他还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这充分表明,孙武对于了解敌情,既不信鬼神和“天命”,也不用历史事件去类比和推论,而是从真正了解敌情的人取得。他直观地看到了关于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对立现象,并要求人们在战争活动中要注意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情况。如了解情况时要“知彼知己”,考虑问题时要“杂于利害”;军争时要估计到“利”与“危”,等等。  ……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